周洪任

摘要 黔西南州地質構造碳酸鹽巖與陸源碎屑巖交替分布,巖層組合多樣,巖體結構復雜破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且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地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地質災害具有“災種全、災害重、隱患多、發生頻繁”的特點,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較重。為此,就黔西南州地質災害基本特征及地質災害防治進行研究討論。
關鍵詞 地質災害;喀斯特地貌;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9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7–0320-03
1 黔西南州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1.1 黔西南州地貌分區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既受制于自然環境,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往往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1.2 2022年地質災害隱患情況
1.2.1 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 截至2022年底,全州地質災害臺賬隱患點
1 249處,威脅130 303人,潛在經濟損失48.91億元。
其中,以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為主,共983處,占78.70%,自然和人為綜合造成的143處,占11.45%,人為因素造成的123處,占9.85%。特大型9處、大型35處、中型319處、小型886處,地質災害隱患以中小型為主,占總數的96.47%。地質災害隱患中滑坡612處、崩塌441處、泥石流23處、地面塌陷74處、地裂縫5處、不穩定斜坡94處,分別占總數的49.00%、35.31%、1.84%、5.92%、0.40%、7.53%(表1)。
黔西南州地質災害有以下幾個特點:(1)地質災害數量多,類型全;(2)地災類型以滑坡和崩塌為主,占全州地質災害的比重大,占比80.1%;(3)自然因素仍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導因素,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越來越多;(4)地質災害多以中小型為主,大型、特大型相對較少,中小型占比96.24%[2]。
1.2.2 風險斜坡點基本情況 通過1∶50 000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風險評價,全州查明風險斜坡2 451處,威脅44 577戶19.4萬人,潛在經濟損失209.56億元。其中,興義市351處,興仁市259處,安龍縣331處,貞豐縣130處,晴隆縣280處,普安縣386處,冊亨縣143處,望謨縣418處,義龍新區153處。
2 地質災害成因機制
黔西南州地質構造發育,碳酸鹽巖與陸源碎屑巖交替分布,巖層組合多樣,巖體結構復雜破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
2.1 地質條件——喀斯特
根據塑造地貌的主導作用因素、巖石建造類型及地貌形態組合特征等。
喀斯特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由于地質構造復雜、巖層松散,易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碳酸鹽巖類具有抗風化能力強但易溶解的特點,在潮濕的地區容易溶解造成地裂、地面塌陷、崩塌等災害,而在相對干旱地區,由于其較高的抗風化性而加劇土地的石漠化。加上黔西南州區域內江河縱橫,地表、地下徑流充沛,年徑流深665 mm,年平均徑流模數21.11 L/(s·km2),均為貴州喀斯特區的最高值。因此,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為地災災害的發生提供了基礎[4]。
2.2 水文氣候條件
降雨不僅加速了巖質邊坡的風化,而且改變了坡體自重和斜坡內部應力狀態,致使坡體出現裂縫、下挫、地面塌陷等變形。降雨沿著松散土體或基巖構造節理、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空隙下滲,在相對隔水部位形成飽水帶,軟化巖土體,增大巖土體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壓力,降低巖土體強度,從而觸發滑坡、崩塌發生。降雨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每年的雨季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季節,而其他月份發生的地質災害則明顯減少。因此,降雨是地質災害的主要引發因素之一[5]。
黔西南州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氣候生態帶,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山區特有的空氣清凈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黔西南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舒適氣候。雨量充沛,日照長。黔西南州區域總體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13.8~19.4 ℃,1月平均氣溫7.1 ℃,極端最低氣溫-8.9 ℃;7月平均氣溫23 ℃,極端最高氣溫40.2 ℃。年平均降水量1 352.8 mm,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89 d,最多達216 d,最少為137 d。極端年最大雨量2 047.8 mm,極端年最少雨量737.1 mm。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降雨量非常大,且尤為集中。
2.3 人類工程活動影響
各種不規范的工程活動是黔西南州地質災害的人為誘因。除自然因素外,人為因素在黔西南州地質災害中所占的比例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黔西南州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5個方面:
(1)不規范的礦產資源開發。黔西南州礦產資源較豐富,共有409座礦山,長期以來采礦工程活動較強烈。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和采掘的不規范,礦山企業的安全意識淡薄,使他們在開采時過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人為地不合理開采,煤礦開采預留的礦柱較少,造成應力失穩,形成采空區坍塌、山體開裂等,繼而誘發山體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2)交通建設。全州地形切割較強烈,水系發育,地形坡度較大,在黔西南州高速公路、鐵路、專用公路的建成過程中都要進行切、填方工程,易引發切、填方邊坡滑坡和填方區地面塌陷、地裂縫,棄渣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黔西南州南昆鐵路、320、324國道、晴興路、鎮勝路、惠興公路、汕昆路過境段等局部路段及縣鄉級、組組通公路高陡坡狹谷地段,受強暴雨影響,有發生滑坡、崩塌的可能[6]。
(3)水利工程建設。根據《黔西南州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及相關資料,黔西南州共有水庫143座,總庫容150.29 億m3。共有水電站138座,裝機容量561.68萬kW。水庫蓄水后,岸坡巖(土)體遭受庫水浸潤,由于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于浸泡,發生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水庫蓄水后,由于水體壓重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滲入斷層,可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增加巖層中孔隙水壓力,水庫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巖體的失穩。
(4)城鎮化建設。隨著城鎮化過程的不斷加快,黔西南州各縣(市、新區)城鎮建設與其他州、市的城鎮化建設一樣,有突飛猛進之勢。在人們居住環境和城鎮化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的同時,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地質災害問題,如深基坑開挖引發基坑邊坡滑坡、地裂縫,城市道路建設施工切坡引發滑坡,大量抽汲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降低而引發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建設的不斷加大,工程開挖形成了人為的高陡邊坡,這類自然和人為高邊坡,在降雨和其他因素的誘發下極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5)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黔西南州人口以農業人口為主,而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如今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為了解決糧食產量以滿足人口需要的問題,盲目擴大耕地面積,造成毀林開荒,陡坡墾殖等不良經濟活動現象頻發,此外加上黔西南州地形地貌的因素,大面積碳酸鹽巖分布區基巖裸露,土層覆蓋不連續,造成石漠化現象,破壞了黔西南州生態環境,使地質環境惡化,引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3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尚未完全掌握風險隱患
黔西南州地形地勢復雜,部分區域山高坡陡,加之強受降雨等極端氣候影響,每年都會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且隱患處于動態變化,仍有一些可能沒有被排查出來;再加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不均,各鄉鎮公車缺乏,導致汛期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時用車困難,排查難度增加。與此同時,由于礦山開采、農村切坡建房、交通水利設施建設等誘發地質災害,尤其是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呈增加趨勢,而且涉及群眾廣、防治難度較大。
3.2 難以準確判定災害發生的時間
一是群眾對地質災害的認知程度不高。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了解不夠,遇到災害發生如何避險、如何自救不夠清楚。二是部分地方防治工作不細、不實。部分地方存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教育舉措不多、方法簡單、群眾參與度不夠等問題,部分地方臨災避險預案缺乏針對性,未針對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制定應急措施。
3.3 未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
在一些煤炭產區,部分群眾為方便務工,選擇在煤礦附近安家落戶,但由于常年采煤,在長期外力作用影響下地面易產生沉降,有的煤炭產區附近逐漸演變為地質災害隱患點,不再適宜居住。但由于部分采煤產區地災隱患點附近住戶較多,且群眾不愿搬遷至集中安置點,長期居住在地災隱患點附近,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較大壓力。
4 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建議
4.1 不斷提升對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水平
充分利用先進的探測技術,通過科學算法找出當前尚未出現“癥狀”的重點地災隱患,提前布防,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水平,找出隱患點。
(1)整合產、學、研、用優勢資源。特邀全國著名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專家參與,充分利用各類科技資源,依托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貴州省測繪院和貴州省三大地質勘探技術隊伍,開展黔西南州山區地質災害綜合遙感技術研究,促進成果轉化應用。
(2)探索隱患綜合識別技術路徑。為避免單一技術的局限性,以地質學、數學、社會學和系統科學等為基礎,充分發揮地理信息、遙感等技術的優勢,在全國率先運用衛星光學遙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機載激光雷達等前沿技術,開展風險隱患早期識別。
(3)建設綜合遙感解譯平臺。利用黔西南州山區地質、地貌、人口分布、交通分布、礦產分布和地質災害等要素,建立自動化、智能化“空天地”一體化綜合遙感解譯平臺,擴大隱患早期識別的覆蓋面,提高準確度。
4.2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
4.2.1 全力推行“點面雙控”,探索風險管控新機制 (1)拓寬風險管控范圍。轉變現行防治管理方式,從以隱患點為主要管理對象,轉變為以隱患點和風險斜坡為對象的“點面雙控”風險管理。
(2)開展風險斜坡調查。以坡度、覆蓋層厚度、巖性與巖體組合、斜坡結構,以及地下水作用等孕災因素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將具備成災條件但尚未發生形變的風險斜坡識別和動態調查,作為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3)建立風險管控機制。針對風險區,采取定期區域面掃進行管控。依托專業調查縮小監測靶區,安排專職巡查員定期開展巡查。將有形變趨勢的風險斜坡納入隱患臺賬管理,實施自動化監測。遇到強降雨,及時向基層管理人員和受威脅群眾發送防范工作提示。
4.2.2 持續抓好“人防+技防”,健全地災隱患監測預警體系 (1)抓好臺賬管理,落實人防責任。將排查出的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斜坡等全部納入臺賬管理,列入監測范圍和群測群防體系,落實監測責任人、防災責任人及監測人員,落實巡查監測、預警預報、撤離避險等措施,確保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及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緊急避讓。
(2)依托大數據查災,提升技防水平。持續抓好威脅30人以上隱患點的核查工作,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全州地質災害預警由傳統方式向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變,全面提升地質災害臨災預報和快速處置能力。充分利用已安裝的自動化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地質災害隱患變化情況,一旦發現預警信息,立即現場核實,及時開展應急處置,確保群眾安全。
4.2.3 增強群眾內生動力,構建群測群防新格局 (1)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按照“災前參與監測預防,災中配合避險撤離,災后響應重建幫扶”的流程化思路,以受威脅群眾為重點,提升基層防災能力,以避免人員傷亡為目標,著力構建目標導向明確、內容通俗易懂、載體豐富多樣的地質災害宣傳動員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宣傳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實用化。
(2)重點把握宣傳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有關法律條例、地方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防治年度方案的宣傳和解讀,進一步推廣年度防治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制度創新、成果運用,重點報道典型案例、先進事跡,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實現從“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觀念轉變。
(3)創新豐富宣傳形式。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充分運用電視臺報社等主流媒體、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宣傳資源與媒體的宣傳造勢作用,開設“線上+線下”公開課,重點宣講防治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制度創新、成果運用等,推進防治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村寨、進工地、進隱患點、進家庭”活動。
積極推進“群眾有獎報災”活動,堅持重獎報災、防災有功人員,引導群眾主動關注房前屋后生活區域的地質環境變化,主動配合臨災避險和避險移民搬遷,鼓勵群眾努力適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勇敢迎接美好新生活。
5 結束語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尤其是黔西南州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因此,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義重大。切實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不斷調整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從而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 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2] 蘭安軍,張百平,熊康寧,等.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態環境空間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03(6):733-741,811.
[3] 李迎新.地質災害分類與防治[J].西部探礦工程,2009,21(4):42-46.
[4] 張維宸.地質災害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4):77-80.
[5] 杜雪明,王聯軍,原振雷.貴州省地質災害誘因分析[J].中國礦業,2014,23(S2): 89-92.
[6] 劉秀偉,李陽春,蔡韻.貴州山區地質災害成因機理及防治對策探索[J].城市與減災,2022(2):12-17.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Zhou Hong-ren (Qianxinan Prefecture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The tectonics carbonate rock and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are alternate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Guizhou. The rock stratum combination is diverse, and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broken. It is a typical karst area,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uneve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easily and frequently.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te disaster types, heavy disasters, multiple hidden dangers, and frequent occurrenc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a heavy task.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Karst landform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