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靜

丁昕
從一棵小樹到獨木成林需要幾朝幾代,從一個門外漢到盆景師需要經歷多少春夏秋冬,人生和樹木的成長在意境中合而為一……“春華秋實十八載,獨木成林幾代朝”,這是丁昕在首屆全國盆景職業技能競賽中為作品取的名字,正是憑借這部作品和較高的理論成績,她一舉奪魁,被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行業內僅有兩人獲此殊榮。
丁昕的外曾祖父曾是榮毅仁府邸的花匠。他加工的一盆小葉黃楊《夢回蓬萊》,作為傳家寶已歷經一百四十多年,現在被丁昕請進盆景博物館,成為“鎮園之寶”。丁昕的祖母是曹王盆景“一把刀”,嫁接小苗成活率95%以上,父親是揚派盆景第六代傳承人。
丁昕小時候最深的記憶就是父親每天帶著一幫徒弟,在室外的大水泥平臺上對著小樹苗綁來綁去。那時候,她覺著這些小樹苗好可憐,不是被剪就是被綁。
初中畢業時,丁昕一心想上高中考大學。可父親不這么想,他想讓孩子早點回來學手藝。在家說一不二的父親替她填報了揚州環境與資源職業技術學院園林系,丁昕哭過、鬧過、反抗過,因為擔心母親為難,最終只能順從了父親的想法。
在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實習期間,丁昕的悟性和不怕吃苦的勁頭深得老師喜歡,老師希望她畢業后留在省城發展。可父親擔心她見的世面越大心越野,堅決不同意,硬是讓她一畢業就回到自家的園子,學習盆景技藝。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鳳凰島“瓷韻山莊”,丁昕見到了有“當代青花王”之稱的陸履峻大師,驚嘆于大師將詩、書、畫、印入瓷,畫前人所未畫,制作出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的瓷藝作品。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丁昕為之震撼,想拜陸履峻為師。陸大師在看了她的繪畫作品后,也認為她在畫畫上頗有天賦和靈氣,想收她為徒。但父親不管丁昕怎么解釋和承諾,堅持認為一心不能二用,堅決不同意她去學畫。
一次次機遇都與丁昕失之交臂,她的身世決定了她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盆景”的烙印。這個家需要她來“接班”,盆景世家的技藝需要她去傳承發揚。
學盆景這條路并不好走。夏天,丁昕每天早上要花兩個多小時對園子里所有的盆景一一鑒別含水量,為有需要的盆景澆水。制作盆景都是室外作業,她的皮膚被曬得發紅、掉皮、變黑,朋友看到后,開玩笑說:“你可以到非洲代言美白廣告。”冬天,她的雙手都被凍得發麻,使不上勁,滿手凍瘡,加上經年累月被樹枝劃破的傷口,讓人看了心疼。
那時,她心中對父親滿是怨言,學了點皮毛就心浮氣躁,無法理解父親為什么常常盯著一盆盆景一發呆就是大半天。20 歲生日的那個晚上,興奮的父親和她聊了整整一夜,從對盆景的認識到盆景技藝的傳承,從對她的愛、嚴厲到愧疚,從人生的意義到家庭使命的接續……那一夜丁昕仿佛瞬間長大,從內心理解并原諒了父親,明晰了自己在家庭中肩負的重任和使命,堅定了人生的方向。
從那之后,丁昕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盆景的學習和制作。線條是盆景的靈魂,她走進大自然細心觀察天空的云彩、老樹的根系、河里的水波……甚至煙霧繚繞時的若有若無感,都成了她師法自然的訣竅。她流連在各種規模的盆景展覽中,分析各地盆景制作的特色,細心揣摩那些參展作品的手法,感悟作品的意境,努力讀懂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個性。
對這一切變化,父親看在眼里樂在心里。為了測試她的水平,給了她一株素材,要求以父親的名字“春橋”為名,并獨立完成。做到三分之一時,有一根枝條不知該剪還是留,一個多星期里,丁昕腦海里的想法一個接一個,可又一個個被否定。一天夜里,躺在床上的她突然想到植物的繁殖里有“壓條法”,何不把那一根枝條壓下去,做成一座橋,直立的部分代表父輩,壓彎的枝條就像自己這一輩,尾部留一部分繁茂的小枝條代表子孫后代,家庭的延續就是通過“橋”來完成的,“春橋”的意境也自然而然呈現出來。靈感來了,她不顧深冬的寒氣,爬起來沖到工作室,一干就是六個多小時。那一次她做得特別流暢特別連貫,好像都不需要思考,天地間只有她和盆景。她第一次真正體驗到和植物對話的舒暢、輕松和愉悅。
在學習揚派盆景的基礎上,丁昕又融合海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技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她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成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大比賽中名列前茅。在全國首屆女盆景師作品展中,丁昕成為唯一包攬金、銀、銅獎的女盆景師,受邀擔任現場制作嘉賓。2020 年第一屆全國盆景技能競賽中,她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丁昕跟父親學習技藝
接過盆景世家傳承的擔子,丁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父親的園子進行升級改造。她新增了盆景博物館、教學互動區、大師工作室、電商直播間、精品展示園等,打造了一個白墻黛瓦、曲水亭閣,有建筑有盆景,有文化有內涵,功能清晰、古色古香的精致盆景園,實現了文化與產業、鄉村旅游與非遺體驗、制作與銷售、傳承與發展的有機融合。
在工作室,丁昕將所學專業技能與盆景研發相結合,與揚州大學合作的《揚州盆景出口專用基質研究及出口盆景開發》項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兩項,成為揚州市級“興農富民工程”重點項目,獲江都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與省中科院老師共同編寫出版發行了《圖解盆景制作與養護》和《精巧盆景動動手》;制訂的《小葉黃楊盆景的制作規范技術規程》成為揚州市地方標準,不僅完善了標準化技術體系,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當選江都區政協委員后,丁昕的每一篇提案都是關于盆景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揚。她提出的《讓非遺文化進校園》得到政府支持,盆景教學已納入江都區中小學實踐課程。她受聘于江都區學生校外活動實踐基地,開展盆景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丁昕還先后走進揚工院、職教集團等大專院校和幼兒園開展盆景知識的宣傳,聯合婦聯組織開展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培訓,在互聯網直播分享盆景制作技藝……通過線上宣傳推廣,線下培訓實操,讓盆景文化走進大眾視野,吸引帶動更多年輕人去了解、關注、學習盆景技藝,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揚。
入行多年,丁昕理解了父親曾經的嚴厲和蠻不講理,感謝父親讓她可以“擇一事,終一生”。她希望自己能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在傳承中做好創新,將“詩、書、畫、技”巧妙地融合進盆景的方寸之間,讓盆景成為有畫境、有意境、有靈魂、有生命的藝術品。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