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剛

孫永勝(右)和兒子孫玉清
洪澤湖由淮流潴水而來,已歷千年,不僅潤澤了湖畔隴畝,也涵養了代代疍家。洪澤湖南岸的洪堤路旁,79歲的孫永勝望著湖中泛起的金粼,看到長子孫玉清正駕船在波光中游曳。他是地道的漁民,自幼在洪澤湖岸生活,身后幾處紅磚黑瓦的小屋便是他居住的地方。“如今的湖岸,人煙淡薄了許多。”孫永勝記得,三年前,洪澤湖進入“十年禁漁期”,老伙計們都搬到了蔣壩鎮和淮安市里居住,他卻因一句諾言堅守了下來。
孫永勝清楚地記得,三十年前,他在家中收拾漁網時門外忽然傳來的聲音:“老鄉,能不能搭您的船去湖上轉轉?”望著門口的兩個人,孫永勝并未多想,一口答應下來。“他倆在船上告訴我,國家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所以想去洪澤湖的湖中央水域抽取水樣進行檢測。”至于怎么檢測,孫永勝并不了解,但代代靠湖吃湖的漁民知道,只有洪澤湖的水質更好了,才能有更多的水產收成。于是,他跟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說:“以后上湖里,都來找我就成。”
憑著這句話,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漸漸和孫永勝熟絡起來。每月中旬,孫永勝都會守在家里,等著工作人員上門。“后來我了解到,洪澤湖還是淮安的水源地,洪澤湖的水質不僅關系著漁民的收成,更關系著老百姓的生活。”也正因此,他對這項工作更加上心。從口頭約定到電話溝通,孫永勝和監測站的聯系越來越便捷,與此同時,他的載具也從搖櫓的木船、鐵皮船變成了快艇。時代的發展、洪澤湖的變化、漁民生活的改善,就像一個旋律中的不同音符。
不計得失,孫永勝就這樣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義務幫助著各級政府環保工作人員在湖中檢測。洪澤湖水質取樣的時間、地點并不固定,設置好的監測點,每月至少要進行一次檢測。到了夏天,高溫和高濕的湖面上,孫永勝衣服上的鹽漬和皮膚都黏到了一起。而到了冬天,濕冷的湖風卷起冰冷的湖水朝人身上砸去,就算裹著厚實的棉大衣,也會很快結冰。但“承諾”讓孫永勝甘于酷暑、甘于寒冬,義無反顧地為環保奉獻著力量。即便兒女們央求孫永勝搬到城里安享晚年,他也拒絕了:“我要是搬走了,他們到哪兒找我啊?”
正如孫永勝說的那樣,他的美名早已遍及江蘇省內。他的小屋,多年來已經成了各級政府監測人員來洪澤湖考察水質約定俗成的“聯絡點”,除了淮安、宿遷,甚至南京和安徽部分城市的環保監測人員,都是這里的座上客。
正是因為頻繁的協助,多年和環保人打交道,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孫永勝對于洪澤湖取樣的流程,熟稔于心。“就算在捕魚的時候,我也會關注水面的情況,把浮在水面的垃圾打撈起來。”孫永勝驕傲地說,那些年,他成了環境監測站長在洪澤湖水里的一雙“眼睛”,“垃圾多了、味道重了,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檢測人員。”正是憑著這雙眼睛,環境監測站才能夠更好地了解洪澤湖的水質情況,解決存在的污染問題。
“水質檢測其實是個苦活,還冒著風險。”孫永勝說,多年前的冬天,洪澤湖面結滿冰層,處處充滿風險,只完成了一次水質檢測的工作。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無條件地相信孫永勝:“孫永勝和洪澤湖打了一輩子交道,知道哪兒水深,哪兒水淺;哪兒水急,哪兒水緩;哪兒能去,哪兒不能去。”共同的目標和過命的交情,讓他們的情誼越來越深。2021年,淮安環境監測中心聘請孫永勝擔任洪澤湖生態環境監督員——這是對孫永勝堅持的一種認可。
而更好的認可是,環境監測證明,洪澤湖淮安片區綜合污染指數多年來呈下降趨勢。孫永勝看不懂報告的正文,但看得見自己家門前的水域——他家門口正對著一片與洪澤湖相通的池塘。以前,沿著岸邊隨處都能發現塑料袋和腐爛的垃圾,夏天溫度升起來,湖面上就會長滿泛濫的藍藻。“如果不把船往湖心處開,很難捕捉到魚蝦。”孫永勝說,但現在水質明顯好了起來,風平浪靜的時候,洪澤湖水清澈如鏡,常能從岸邊看到各種魚類,孫永勝童年時光里依稀記得的水禽,也都重新回到了視野中。“我的堅持有了意義。”孫永勝說。
有人說十年禁漁斷了漁民的生計,孫永勝卻不這么認為,他明白,保護好環境是為子孫后代著想,正因為如此,他才想著一定要做好湖水監測工作。不過年紀越大,積年的毛病也重了些。“特別是視力,現在看得模模糊糊。”雖然承諾還要繼續,但行船安全更要得到保證。長子孫玉清退休后,在父親的感召下,決定在環保衛士的崗位上“繼承父業”。
不久前,監測浮船遇到了故障,維修人員剛剛上船檢修,湖面就突然刮起大風,浪頭一浪比一浪高。孫永勝站在湖岸,看到了水情危機,立刻讓孫玉清駕快艇去協助維修人員撤離。在復雜的水況里,快艇花了三十多分鐘才靠近浮船,用繩索固定住兩船的相對距離后,在風浪里終于接到了維修人員。“我們和監測站工作人員的感情,就是在一浪又一浪的沖刷下緊密起來的。”孫玉清說,父親的故事他早已聽聞很久,但真正迎著風浪去幫助別人,這種感覺確實與眾不同——幾十年來,父親不辭勞苦、義務堅守的責任,真正落到了孫玉清的心里。
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孫玉清駕著快艇,再一次駛入洪澤湖中。這次他載著監測站工作人員,來到最近的一處浮船監測點。“而最遠的監測點,可能要花幾個小時往返。”孫玉清說。監測站工作人員跟孫玉清說,在這里抽樣要不少時間,他可以回去休息一下。但孫玉清擔心工作人員在湖上的安全,便安靜地陪在一邊。這艘浮船監測站內,裝滿了各種儀器設備,水下也裝置了探頭,用以了解水質情況。盡管不知道這些設備的名稱,但看多了,也知道怎么操作。于是,孫玉清總會主動幫著工作人員做些維護。
“我現在也像我父親一樣,被這種使命感召著,想去做更多的事情。”望著越來越清澈的洪澤湖,孫玉清動情地說,“服務環境監測工作就是服務環保工作、服務子孫后代,只要我還開得動船,就會像父親一樣,把這件事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