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民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簾幕風輕雙語燕,午醉醒來,柳絮飛撩亂。”……作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晏殊的詩詞流露出溫雅淡然的氣質感和高雅清麗的審美觀。但翻閱宋史,你會發現,晏殊并非一個一心只舞文弄墨的詞人,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教育家,且做了許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晏殊的一生,的確人如其名,有很多特“殊”之處。
公元1004年,北宋大旱,宋真宗派張知白到江南任職,安撫各處。張知白到任后,聽聞當地有一少年天才,5歲能詩,7歲能文,今才滿13歲,就已經滿腹經綸。張知白趕緊召來一試,少年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果然名不虛傳,便立即向朝廷舉薦。這個少年就是晏殊。
誰也不會想到,張知白的這次舉薦,開啟了北宋一朝的文采風流、爛漫華章。
第二年,14歲的晏殊與一千余人一同參加殿試。雖然才14歲,和其他學子相比,儼然就是個小孩子,可他鎮定自若,沉著冷靜,答卷行云流水,一揮而就。
宋真宗大為驚嘆,當即賜晏殊同進士出身。其他考生幾十年苦讀都不一定能完成的夢想,晏殊14歲就實現了——這和他“殊”于常人的才氣有著很大的關系。
晏殊被賜予同進士出身的第三天,朝廷要測試他們的詩、賦、論。宋真宗出了一道關于“仁治”的考題。晏殊拿到考卷一看,發現這道考題十分熟悉,想了想,原來這道題之前已經做過——這要換作別人,竊喜還來不及呢!晏殊卻皺起了眉頭,只見他放下筆舉起牌子,非常誠實地上奏說:“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他的意思是這篇文章他已經寫過了,而且還得到過很多前輩的指點和幫助,申請換一道考題。
宋真宗非常吃驚,這孩子簡直太實誠了,如此品質實在難得,于是立刻命考官給晏殊換了一套新考題。拿到新考題后,晏殊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第一個交卷,真真實實地考出了自己的水平。
宋真宗對晏殊的試卷非常滿意,他理所當然地金榜題名——直接擔任秘書省正事,留在秘閣繼續讀書深造。
公元1018年,宋真宗立第六子趙禎為太子,打算為太子挑選秘書舍人。秘書舍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若日后太子登基,就是妥妥的皇帝心腹。正當各路官員為這個職位爭得頭破血流時,宋真宗卻出人意料地指明由資歷很淺的晏殊擔任。
眾臣不解,紛紛提出質疑。宋真宗解釋道:“我聽聞翰林院喜歡舉行各種宴會,大家都樂于參加,唯獨晏殊不好此道,總閉門在家讀圣賢書,這么謹慎自重的人,正是教習太子讀書最合適的人選。”
按理說,皇帝這般認可,晏殊應該順著皇帝的話自夸幾句。但晏殊沒有,他一臉呆萌地向宋真宗說道:“我不是不愿參加宴會,而是因為沒錢。要是有錢,我也會去的。”
晏殊的回答,既維護了群臣的面子,不至于為自己樹敵,又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坦誠。宋真宗聽聞哈哈大笑,被晏殊的直率深深打動,對他更加欣賞和信任,堅持由他擔任太子的秘書舍人。
晏殊的官職越來越高,但始終待人以誠,生活簡樸。他一直秉承清廉正直的為官理念,堪稱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典范。
哪怕是被貶謫,晏殊也依然積極樂觀,勤儉質樸。他在被貶斥到應天府做地方長官時,生活上物質需求極低,卻出巨資籌辦了應天府書院,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晏殊給應天府書院定下很多規矩:要重視道德教育,將讀書明理、格物致知作為日常教學的主要方面;要打破門戶之見,互相學習;要鼓勵創新精神……一系列的舉措為國家選拔出了更多的優秀人才,也逐漸形成了人才的良性循環。
晏殊的學生們很快成長起來,紛紛支持他的教育改革,史稱“慶歷興學”。應天府書院后來也成為北宋的人才儲備基地,為中華民族文脈的創新、發展和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縱觀晏殊的一生,仕途上,他少年得志,一路平順,位及宰相;教育上,他興辦學校,改革科舉,為國家選取了大量賢才;文學上,他“文章為天下所宗”,開創婉約派詞風,完成“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同時,他門下出了一大批得意弟子,如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韓琦、富弼等,這些弟子無一不是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朝廷重臣。
“填字游戲”答案
橫行:一、滿族二、南京林業大學三、紅豆生南國四、音樂臺五、土耳其六、伊朗七、中泠泉八、有鳳來儀九、周口店十、表面張力十一、小龍蝦十二、印堂
縱列:1.滿面紅光2.周敦頤3.朗朗上口4.《養生主》5.店小二6.莫須有7.南詔國8.鳳尾蝦9.卷土重來10.林海音11.儀表堂堂12.樂在其中13.張若虛14.珍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