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經過一整個冬天的蟄伏,經歷了與病毒長久的抗爭,我們急需擁抱一個充滿溫暖、色彩與希望的春天,去化解內心的寒冷與消沉,然后以樂觀昂揚的姿態,迎接一年的美好與幸運。
這個春天,你想以什么方式打開?是去郊游踏青,還是與老友會面?是去植物園賞花、拍照,還是去商場購物、置辦春裝?亦或只是就著好天氣讀一本好書、聽一首老歌?讀者們與我們分享了他/她對春天的暢想和感悟——
湖北 余平
我的故鄉在煙雨蒙蒙的江南小城,早春的故鄉雖然不及北方寒冷,但還是透著絲絲涼意。想起這個時候,故鄉的尋常巷陌該有人挑著擔子吆喝“蘿卜賽梨,春來蘿卜賽過梨喲!”家鄉人入春講究要買個蘿卜吃,叫作咬春,因為蘿卜味辣且甜脆,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即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也算圖個吉利。
其實,咬春不光是故鄉的習俗,我國民間很多地方都有咬春的習俗。入春后天氣逐漸回暖,草木復蘇,人體的陽氣也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生發。春季“咬春”吃些新鮮食物,可以防病,也讓人體感受春天的氣息。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古人已經開始咬春。
隨著時代的進步,故鄉越來越富裕,家鄉人咬春的食物就遠遠不止蘿卜了。家鄉人咬春少不了春餅,春餅又叫荷葉餅,外層是在平底鍋里小火慢慢烙熟的薄餅,其內包裹著熟菜。母親做春餅時還會在餅皮上抹一層果醬,放入炒熟的豆芽菜、豌豆苗、紅蘿卜絲、韭菜、春筍、香菇、芝麻、花生,母親做的春餅皮香脆、餡甘鮮,醇香可口,吃上一個,回味悠長。
早春,草長鶯飛萬物更新。許多清香鮮嫩的菜蔬經過冬的寒氣洗禮,從泥土里伸展出身姿,香飄百里,正是“咬春”好時節。一個“咬”字,說的是吃,寓意的是心情,更是心底里向往幸福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情懷。
山東 高佩浩
2023年的春天格外具有誘惑力。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年輕人居家辦公、老年人宅家防護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我的小孫子是2020年3月份出生的,當時在醫院陪護只允許一個人,家屬不能探望。直到出院,我才與小孫子真正見了面。三年來,小孫子已經習慣了進門測體溫、出門戴口罩、排隊做核酸。他在家時,也會給自己的毛絨玩具做體檢,將玩具們排成長龍做核酸,并囑咐它們做好個人防護,這也算是這幾年的獨特記憶吧。
2023年的春天終于來了,積郁在心中的各種不愉快全部隨著春風消散。我們都渴望著到春天的懷抱里痛痛快快撒個歡兒,重新回到沒有疫情的藍天白云下。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正在向我們走來。
我與小孫子約好了,等過兩天,天氣再暖和暖和,就帶他去南部山區踏青、放風箏、挖野菜、撿蝸牛和蒲公英。生活向前,人生向上。啊,生活真的非常美好!
江蘇 李廣榮
鹽城的春天,天空特別藍,田野特別綠,云朵特別白,河水特別清,鳥鳴特別脆,孩子的笑聲特別甜……
鹽城的春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二月蘭醒來得最早,欣欣然睜開惺忪的睡眼,一簇一簇地開心流淌春意,如紫色地毯,盛日黃昏,每個時刻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鹽城的春天,鄉村開始返青,城市開始踏青。我們記憶返青,遙遠的故事返青,曾經的往事返青,多么希望能回到兒時曾經的笑容,多么希望能拽住父母溫暖的雙手,多么希望那親切的話語掛在花開的枝頭……
山東濱州老年大學 劉振梅
時光濃淡歲月清淺
臨窗眺望,四時輪回轉換
寒冬盡,春意漸酣
微風吹過街邊
殘雪消融不見
一季的落寞迷離了雙眼
陽臺的花開得絢爛
窗外傳來燕子的呢喃
春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
陽光鋪滿樹影斑斑
幻作金線鉆入心間
抹去陰霾,心漸變得柔軟
二月的天湛藍
透著淡抹相宜的清歡
微微的風溫柔繾綣
拂去早春眉間淺淺的寒
一縷柔柔的暖
洇開了杏花粉嫩的嬌顏
風兒把薄冰吹散
頃刻,小河水流潺潺
岸邊垂柳妖嬈依然
輕輕搖曳扭著腰肢舞蹁躚
裸露的土地上,一團新綠顯現
哦,是野菜怯生生的葉尖
凝眸,如期而至的春天
如一幅精美畫卷
此時,我聽到心音的吶喊
心心念念的春天啊
刻骨銘心的眷戀,已太久遠
只想擁你入懷,了卻塵封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