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音樂更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他們表達情感,激發想象和創造力,還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一年級的貝貝放學回家后,特別高興地說:“媽媽,我們今天上音樂課了,學了首新歌!”
媽媽說:“好啊,什么歌啊,唱給我聽聽!”
“《娃哈哈》。”貝貝一邊說一邊唱了起來,“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好了,我知道了,快去做作業吧!”
“還沒唱到娃哈哈呢。”貝貝意猶未盡,“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行了,行了,快去做作業吧!”媽媽有些不耐煩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作業,老師說讓唱給爸爸媽媽聽,還有第二段呢!”
“不用唱了,我知道了。”媽媽的眉頭皺了起來,“學校又沒布置作業啊,那你就完成書桌上的每課一練吧!”
“我的歌還沒唱完,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沒有完成呢!”貝貝小嘴噘了起來。
“算你完成了,這個又不考試,還是趕緊完成每課一練吧!”媽媽的臉上退去了笑容,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哎——好吧——”貝貝的興奮被媽媽的作業“冷卻”下去,極不情愿地走向自己的臥室,去做媽媽布置的作業。
現實中,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件事情完成了、成功了、受到贊賞了,就會心情愉悅,就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可以說,音樂會使人興奮,提升精神,產生力量,催人奮進。
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音樂更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他們表達情感,激發想象和創造力,還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如果讓孩子參加合唱團之類的音樂集體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讓人豁達陽光。另外,歌詞本身也是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藝術,可以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熟唱歌曲300 首,筆下有神好文來”是很有道理的。
毫不夸張地說,音樂是人成長的沃土,音樂學好了情緒會高漲,學什么都積極。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這個意境多么美啊,歌詞多么簡潔有感染力,“祖國是花園”這個比喻多么貼切,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歌唱中就將這優美詞句記入腦中,學會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比讓他們在心情沮喪時做10 次“每課一練”收獲都要大啊!同時,將祖國比喻成花園,使祖國在孩子心中具象化,在快樂的歌唱中,濃濃的愛國情感會氤氳于身體的每個細胞,這種德育效果,或許勝過家長干講大道理的十倍甚至百倍。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樂感是天生的,是一種刻印在基因里的本能,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但這種本能就像一滴水要放在大海里才不會干涸一樣,需要后天環境的滋養與熏陶。這種環境不僅要讓耳朵能夠聽到音樂,而且要激起心靈共鳴,隨著音樂產生愉悅感。
一位朋友的孩子,4 歲時開始學鋼琴,家中每有客人都會讓孩子表演,朋友常常以孩子鋼琴又考過了幾級為榮。但好景不長,10 歲時孩子患上了抑郁癥。原來,朋友為了將孩子培養成鋼琴家,從幼兒園開始,雙休日、節假日都讓其泡在鋼琴培訓班里。回到家后除了做作業,所有時間都讓孩子全身心地撲在鋼琴上。多年來,孩子基本上沒看過電視,也沒有交過一個知心朋友。試想,小小少年本該天真爛漫,卻被天天綁在鋼琴凳上,和“枯燥”的音符打交道,腦子不僵化、心情不抑郁才怪呢!
音樂是由樂符構成的,但動聽的旋律是從現實生活中飛出來的。音樂的本質是人對五彩生活體悟的一種情感升華。《拔蘿卜》《賣報歌》《粉刷匠》《春天在哪里》《讓我們蕩起雙漿》等經典兒童歌曲,無不是生活的寫真,洋溢著生活的快樂。音樂、生活、情感三位一體不可分割。脫離了現實生活和人的情感,音樂不過是一個個抽象的音符。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我發現,個別家長認為讓孩子學音樂,就是讓他們彈鋼琴、拉二胡,掌握所謂的“一技之長”,這種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是誤把音樂當“技術”,走向了音樂初心的反面。如果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肉體的“音樂制造機”,不僅很難陶冶情操、塑造心靈,而且可能會毀掉孩子。輕者,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極度反感音樂;重者,會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讓孩子學音樂需要營造一種音樂氛圍,讓孩子體會到音樂的快樂。平日在家里,吃飯、休息甚至孩子做作業時,播放一些舒緩的輕音樂,能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親情氛圍,可以調節人的情緒,使人心情舒暢。另外,還可以為孩子提供小聲哼唱的環境和機會,讓其放松情緒,放飛心情。同時,還要為孩子創造放聲高歌的機會,比如開家庭演唱會,讓孩子宣泄熱情,釋放激情,激發斗志。對孩子的放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贊賞與鼓勵,對音樂或歌曲內容,要給予把關指導。如果家長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完全可以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技術層面對孩子進行專業指導。
將孩子日常的音樂行為“作品化”,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使音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三分鐘熱度”是孩子的特點,如何讓孩子將有益的事情持續下去是家長的職責,將孩子日常行為以“作品化”的形式記錄下來,建立成長檔案是最好的方式。這不僅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與贊賞,而且會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成長,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孩子學會一首歌,可以錄制視頻經常播放;孩子參加某個活動,拍攝的照片、視頻可以做成小電影存檔;孩子工工整整地抄寫了一首歌詞,可以作為書法作品懸掛在墻上;欣賞一首樂曲后,孩子聽有所得,可以寫成心得體會。另外,孩子收集的音樂家故事、創作背景等也屬于“音樂作品”的范疇,都可以放入孩子的音樂檔案。
音樂來源于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是音樂的“創作者”。家庭聚會、外出旅游等活動拍攝的圖片、視頻,可以讓孩子為其配上合適的音樂或歌曲作為背景,這種配樂既是音樂的應用,也是音樂的再創作。
讓孩子根據生活情景用適當的音樂“填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一次在餐廳,有個孩子拿著餡餅搖頭晃腦地唱:“我是餡餅,我是餡餅,很好吃,很好吃;一個五香牛肉,一個麻辣雞松,真好吃,真好吃……”這是模仿的《兩只老虎》,根據實際場景進行的現場發揮,這就是音樂創作啊,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歡樂。
孩子潛力無窮,相信他們奇跡就會發生。音樂創作不僅可以使孩子獲得快樂與成就感,而且可以讓他們切身體會到音樂是用來聽的、用來唱的,音樂既是高雅的藝術,也是通俗的藝術。生活處處皆音樂,人人可以創作音樂,讓音樂成為孩子快樂生活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