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二中學 楊國清
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時應該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給予學生個性化成長空間,打造開放性教學課堂。在新教育背景下,傳統機械式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固封了高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構建引導型課堂,將“滿堂灌”教學模式變換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良好發揮,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文化素養,保證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在構建引導型教學課堂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教師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加強運用和把握引導型課堂,積極利用和開發多樣化教學資源,從而創造更多教學條件和機會,進而對學生展開合理化、科學性指導,使其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新課改明確提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地位,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依舊有部分教師持有傳統的教育思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掌握“話語權”,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皆是按照此類主觀想法,導致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機會較少。再由于教師干預學生學習過多,總想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自己事前預設好的結論方向去,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從表面上看,教師的責任心很大,但其付出并沒有和結果成正比,致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較多。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深入影響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形式逐漸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改變了以往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為新型課堂增添生機和活力。但實際情況卻是部分語文教師過于關注課堂教學形式,忽視對合作探究的深入理解。在實際教學中不論探討的問題是否具有一定價值,都組織學生對此進行合作交流,進而產生學生對合作不重視的問題和現象。此外,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不懂得在課堂上設定學生自主思考研究的時間,讓學生直接進入合作交流的學習環節,即使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但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則效果甚微。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學習形式,其在根本上并沒有對學生產生有效引導,還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仍出現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過于呆板,缺乏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部分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整體水平較差。具體體現在課上教學中,部分教師未意識到現代教育理念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僅對學生進行單方面傳授科學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引導型課堂主要指將問題作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而非直接灌輸,是探究教學活動的創新型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大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落實,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和自主思考研究能力意義匪淺。問題作為探究的起源,是創造能力的體現,主要表現在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提出具有絕對價值的科學導學問題。教師在開展創新性教學時,不應該將單一化傳授學生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首要任務,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課堂學習內容提出多樣性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熱情,以助力高效課堂的實現。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其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創新創造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接受和理解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高中語文教師應熟練設定導學問題,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將合作探討和自主學習作為前提,以語文學科教材中重點知識作為基本探究內容,把學生實際生活與生存環境作為參照對象,積極組織實踐活動,構建自由、公平的表現平臺,增加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機會。學生則應多參與以個人、集體或者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多元化活動。
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掌握情況,還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獲取的全過程,使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提升其綜合能力,進而充分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探索問題,進而高效內化語文知識。
構建引導型課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基礎知識水平上提高新高度。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正式教學前應該做好備課工作,對學生基礎知識水平進行了解,進而有效避免在實際教學中出現教學資源使用不合理、教學不平均等問題。此外,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共情能力和認知水平,避免由于學生對生活經驗理解較為模糊,導致課堂教學存在困擾。
高中語文作為高層次的語言鑒賞和學習的活動,對學生語文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有重大意義。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主導作用。高中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強,但有時會受到游戲、小說等娛樂項目的影響,對學習失去興趣,課上專注力不高,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意識,使其對高考的重要性具有正確認知。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集中學生課上學習的專注力,進而提高其學習效果。
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現階段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式之一。引導型課堂主要是以問題為教學線索,再通過解決問題為整體過程的教學方法。要想此教學方法能夠順利落實,教師應該對其問題進行精心設定,通過特定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知識,調動學生參與情緒,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此外,在問題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也需融入趣味因素。趣味性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導學生對教學知識作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教師在設定問題時,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知識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進而合理設定生活化問題情境。學生則會結合生活經驗,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同時,問題情境中的“問題”需要有探究性,應避免提出過于簡單或者太復雜、困難的題目,否則不利于班級學生的均衡發展。問題情境設定后,教師要善于引發學生學習欲望,引導其自主產生思考和探究行為。
例如,在《雨巷》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此詩歌的音頻版本,帶領學生鑒賞現代詩歌,讓學生結合教材感受播音人的語調起伏,進而思考詩歌的中心情感,并對學生提出問題,如:請學生回憶以往詩歌鑒賞步驟,體會《雨巷》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什么內容?有哪些同學知道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詩歌作者是誰,他為什么寫下《雨巷》這首詩歌呢?在問題的引導下開啟詩歌鑒賞,教師可先留給學生幾分鐘自主思考時間,再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
構建引導型課堂,教師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先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再進行實際探究。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導其掌握正確的學習辦法。高中語文教師在構建引導型課堂時,需要針對學生現在使用的學習方法作針對性指導、引導。高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水平皆不相同,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學習辦法,教師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新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正確的學習方法之一是預習。預習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要的環節。教師需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使學生能夠積極且有方向性地思考導學問題,提出自身想法,營造課堂氛圍,提高課堂學習效果,進而提升教學活動的契合度;正確的學習方法之二是課中目標規劃能力。教師還應加強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把控。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知識時,要先明確目標,進而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規劃學習步驟。教師則可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幫助其選定學習目標,讓其能夠有方向性、規劃性地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之三是課后復習能力。復習是鞏固課上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學生需要掌握正確的復習方式,既保證節省時間,又能夠增強效果。在復習階段,學生要充分了解自身知識學習的短板并進行針對性訓練,有的放矢地復習所學習過的知識。
高中語文教師在建設引導型課堂時,需要基于教材內容設計活動情境,進而開展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故事精彩,情節豐富,人物刻畫非常立體化。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點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有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應按照教材文章內容積極配合教師,進一步分析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改善意見,也可以結合文章內容,提出自己的感悟。教師需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增強體驗,豐富知識,提升實踐能力,為后續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在社會發展趨勢下,實踐能力作為學生學習和生存的必需技能值得教師重視。教師構建引導型教學課堂時,可組織開展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助力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一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和再創作的過程,即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汲取知識,然后融入自身見解再對外合理表達。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感悟教材文章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知識,在教師評價中欣賞知識,使學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想象力、觀察力可以全面均衡發展。
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希望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學生對答如流的目標,教學進度逐漸加快,導致課堂教學進度看起來十分嚴密緊湊,教學流程環環相扣,但是實則教學深度不足。想要追求完美的課堂形式,難免會忽視一個嚴重問題,即等待時間對教學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教師在致力構建引導型課堂時,需注意不能將問題只存在于形式上,而是在提出問題后,給予學生思考時間,即注意等待時間的預留問題,使教學問題發揮其價值,促進學生思考。
關于“等待時間”,具體表現在兩個時間階段。第一,教師提出問題后與學生解答問題之間的間隔時間;第二,學生解答問題與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評價反饋之間的間隔時間。在第一種“等代時間”中,其目的在于給學生留下自主思考時間,使其能夠根據自身腦海中的基礎知識進行信息檢索和邏輯整理,最終得出答案。在第二種“等待時間”中,其目的在于教師給予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自我更正時間,使學生能夠在空白時間中發現自身言語和邏輯漏洞,使其對問題深入思考。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教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勇于提出心中疑問,這是學習效果得以保持的關鍵。疑問能夠反映學生是經過仔細觀察和思考的歷程,而非“不動腦、只接收”。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追根到底”的潛力,促進其探究性思維的養成。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實際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找尋有價值的問題,帶領學生交流討論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見解和解答方式,引導其提出自己的論據以及論點,條理清晰地表達觀點和見解。
總而言之,引導型課堂能夠順利實施的基礎是學生具有學習興趣,以“能學”開始,引導學生“想學”,再教導其“會學”,進而在確定學習目標和方向后,引導學生“堅持學”。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能力,創新、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構建引導型課堂,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夠積極學習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