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薪琪
在被食物香氣和熱騰騰的白煙縈繞的鬧市,即便是夜晚也燈火通明,街道兩旁被各式各樣的攤販所占據,小販們手中動作不停,很快就將香氣撲鼻的烤串或炒粉為顧客呈上。
這只不過是城市夜生活的一隅。遭受過疫情重創的城市仿佛在此刻才恢復了人間煙火氣,然而這與人們往常印象里的地攤、夜市相比,最近兩年似乎大有不同。
以往夜市擺攤的主體往往是滿臉滄桑的中老年人,現在卻增添了許多年輕的新鮮面孔,他們妝容精致、一個賽一個青春靚麗,販賣的商品種類稀奇古怪、各式各樣。而在他們面前卻不約而同地擺放著手機支架和補光燈,在招呼顧客的間隙還要時不時給鏡頭打個招呼:“直播間的寶寶們好……”
直播與地攤的奇妙碰撞,似乎在深夜的街頭產生了不一樣的火花。在年輕人紛紛加入擺攤直播隊伍之后,人們奇妙地發現,街道的人流量變多了,生意也變好了。從小小直播間轉換陣地到充滿人氣的夜市,不論是網絡主播還是屏幕前的觀眾,都無不為這新奇的體驗沉醉不已。
無論是白領寶媽還是在校大學生都紛紛支起攤位與手機支架,就連企業也想分一杯羹,擺攤直播究竟有何魅力?它的商業模式又是什么?
在自媒體橫行的當下,擺攤的火爆自然在短視頻平臺上有所體現。以抖音為主的UGC 平臺中,各種有關擺攤的內容更是屢見不鮮。有記錄擺攤日常的擺攤日記,分享擺攤技巧、選品方法的擺攤教程,以及游走于各大地攤的“探店”“吃播”等,只要干貨夠,不愁沒流量。
擺攤為何如此受歡迎?這與它的低門檻不無關系。一方面,擺攤對攤主的身份、學歷都毫無要求,無論是農民工還是CBD 白領、在校大學生又或者是全職寶媽都來者不拒;另一方面,擺攤基本無須攤位費,商品的類別也沒有限制,家里有什么、什么受歡迎就擺什么,試錯成本極低,而且在哪兒擺、何時擺全憑自己說了算。
門檻低、成本低、靈活性高,擺攤似乎成了流量密碼,在此基礎之上,不乏博主對其進行全新的嘗試—“擺攤+直播”。比起制作短視頻,擺攤直播的技術含量大大降低,既不需要寫腳本,也不需要學剪輯,用手機進行直播就能實現線上線下雙贏利,不少博主搖身一變成為主播,紛紛投入擺攤直播的懷抱。

其中,一些互聯網素人更是抓住了擺攤直播的風口,成功實現了人生逆襲。例如21 歲女生熊玉華@阿華炒飯,因為家境貧寒,她進過廠也當過客服,為了圓一個大學夢,她選擇擺攤賺錢積攢學費自考本科,她賣過缽仔糕、雪梅娘,最終發現炒飯的生意最受歡迎。
邊炒飯邊直播,熊玉華每晚要連續翻炒3 個小時不停歇,左手一度得了腱鞘炎。她清秀的外表與小攤形成的巨大反差瞬間在抖音平臺引發大量關注,辛酸的成長經歷更是讓她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吸粉近百萬,自媒體的高收入讓她逐步擺脫了寒酸的困境。
除了素人自媒體,不乏一些有粉絲基礎的網紅也開始了他們的擺攤初體驗。不論是靠擺攤成為網紅,還是網紅成就網紅攤,飛速上漲的粉絲數目都證明了抖音用戶對擺攤有著極大的興趣。其中有的是通過觀看擺攤直播追尋童年的記憶,有的則是純粹對擺攤的情景與擺攤人的人生故事感到好奇,不論如何,深夜屏幕中的煙火氣始終慰藉著每位觀眾的心。
情懷歸情懷,人們顯然更關注更為世俗的問題?!皵[攤+直播”與傳統擺攤的贏利模式究竟有何不同,人們又是如何抓住機遇一躍實現財富自由的?
“大學生靠擺攤月入10 萬元”“街邊賣泡面獎勵自己一輛寶馬”……在抖音平臺,一個個擺攤致富的案例讓人看了躍躍欲試。但先別急,如果不了解擺攤直播的財富密碼,淪為“炮灰”也不是沒有可能。
無論是擺攤還是直播,能吸引到人毋庸置疑是最關鍵的步驟。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擺攤線上和線下的顧客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群體,因此需要同時把握好兩個目標群體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對于線下地攤的顧客而言,他們往往是經濟型路人,追求商品可觸可達、物美價廉;而線上直播間的觀眾則更注重擺攤的體驗感,如果地攤生意平平,觀眾進入直播間不久后就會興趣全失。因此,擺攤者需要充分發掘自身的才能,無論是靠顏值或稀奇古怪的商品吸引目光,還是主動出擊吆喝、表演才藝,只要有人在攤前駐足,從眾效應就會使擺攤之旅成功一大半。
線下的人流量無形中就會影響線上直播間的流量,攤位越熱鬧,情景就越豐富,被吸引到直播間的觀眾也就越多。當線上流量穩定之后,還會對線下擺攤進行反哺,大數據會將直播間推送給更多同城的用戶,久而久之,慕名而來的顧客也會接踵而至。
線下流量與線上流量的相互作用會形成良性循環,長此以往,不僅擺攤的收益會增加,靠直播收獲的粉絲數量也會噌噌上漲。在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之后,變現就不再成為難題。
擺攤難道賣的真的是商品嗎?熟悉互聯網的朋友們都知道,比起擺攤的薄利多銷,流量與粉絲帶來的收益才是真正的大頭,因此很多直播擺攤博主的目標用戶并非大街上的路人,而是直播間的粉絲;賣出去的產品也不是諸如小吃、手工、服飾之類的小商品,而是一種情境。
嘈雜的吆喝聲、質樸到有些凌亂的攤位乃至攤主忙碌時額頭的汗珠,沒有任何劇本布置,種種原生態背景通過鏡頭呈現在粉絲眼前,使他們足不出戶也能夠“身臨其境”。通過與形形色色的路人顧客隔著屏幕打交道,疲憊的靈魂得到洗刷,封閉的內心也因這煙火氣打開了一道小小的縫隙。
無論是為了滿足好奇心還是為了尋找內心的慰藉,又或者是學習擺攤經驗,粉絲都愿意為了這一情境買單,若是能從情境中再聽到點故事,粉絲黏性就會更高甚至還會發生裂變,收到直播打賞,一場直播下來收入比普通主播更為可觀。

然而,比起帶貨直播,擺攤收入與直播打賞姑且只能算作是蠅頭小利。在粉絲達到一定量級,品牌HR 與MCN 機構會自行找上門來,只需將商品掛上小黃車或開啟直播帶貨,月入過10 萬元根本不是夢??梢哉f,擺攤不是目的,而是“孵化網紅”“粉絲經濟”的媒介。
通過“擺攤+直播”的模式達到吸粉目的之后,個人IP 的打造會吸引更多忠實的用戶,此刻就可以完成進一步的進階—從銷售商品,到銷售情景,再到銷售知識。
個人成功的經驗會吸引無數有擺攤想法或嘗試擺攤失敗的人群,復刻他人成功的欲望會驅使這類人群為知識或經驗付費,以此為契機向“擺攤+加盟”或“擺攤+知識付費”轉變,同樣也可以達到變現的目的。
“地攤經濟+直播帶貨”的機遇和挑戰已悄然而至,而這一風口的降臨,離不開政策與平臺共同創造的時機。
后疫情時代,為了挽救被疫情重創的勞動力就業市場,2020 年5 月27 日,中央文明辦宣布“不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入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這項政策的公布給癱瘓已久的地攤經濟帶來了一線生機;同年6 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煙臺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從此開啟全新的地攤時代。
地攤給了無數底層勞動力重新就業的機會,與此同時,3 年疫情足不出戶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吹起了直播帶貨的東風。但“擺攤+直播”能達到如今的效果,離不開短視頻平臺的流量扶持。
以抖音為例,截至2022 年,抖音平臺中國用戶數量在8.42 億左右,日活躍用戶超7 億,巨大的基礎流量為直播擺攤提供了優質平臺。在擺攤政策變更后,抖音算法機制開始頻繁地向用戶推送關于擺攤的視頻,抖音熱搜上關于#擺攤#的話題播放量更是暴增30 億。隨后“中視頻計劃”與“同城推送”功能的上線,降低帶貨門檻、個性化推流等扶持項目的實行,為直播擺攤提供了基礎流量和無限可能。
以拼多多、阿里1688 為主的零售平臺更是全力支持地攤經濟的復蘇,拼多多的“地攤經濟專項補貼”、阿里1688 的“地攤經濟”幫扶計劃、京東的“星星之火”計劃等為攤販們解除了后顧之憂,個人與企業的攜手共贏給地攤經濟帶來了百花齊放的機會。
“擺攤+直播”模式的出現為疫情后勞動力就業結構的重建提供了思路,對于個人而言是全新的就業崗位,這種模式的低門檻使人人都能成為地攤和直播間的主宰;對于企業而言,“擺攤+直播”模式為零售、物流、營銷等多個市場帶來全新的生機;對于社會而言,“擺攤+直播”帶來的新零工經濟的興起避免了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對促進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但目前“擺攤+直播”模式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和弊端,發展還不夠成熟,絕不像網絡吹噓的那般“無往不利”。因此,我們在抓住風口的同時也應該保持謹慎和清醒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