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健

明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開篇語:“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灑掃”是一種格物,是治學明理之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說,“灑掃”是家務勞動的一部分,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啟蒙、開端。從孩童懂事起,家長便可從承擔家務勞動這些小事著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在瑣碎的事情上做到一絲不茍,為其人生起步鋪墊基石。
一次,我到一所學校為家長們作題為“小鬼也當家”的講座,不少家長帶孩子一起參加。對話環節,我問孩子們:“你在什么時候感覺自己是家的主人?”孩子們的反響異常熱烈,有的說,當爸爸媽媽分給自己家務活的時候;有的說,當一家人坐在一起商討事情的時候……一個12歲小女孩說:“當家人生病需要我照顧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家的小主人。”她說,去年年底,她正準備參加鋼琴十級考試。那段時間她媽媽生病了,爸爸要值勤,于是她便主動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媽媽很快康復了。末了她說:“盡管那次考級沒通過,但是我覺得照顧媽媽是我做得最棒的事。”
女孩的話音剛落,會場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發現有幾位媽媽在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是啊,成長的標志就體現在這些家庭擔當上:清理自己的臥室衛生,照顧綠植,給家人做一次飯,參與家庭事件的決策……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庭責任,孩子便會在這些點滴歷練中認知自我、認可自我、發展自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擁有小主人精神。
講座結束后,我們邀請這個女孩和她的媽媽作為嘉賓,再組織沙龍活動。
女孩媽媽說,那次本可以讓爸爸從值勤崗位請假,這樣孩子就有時間練鋼琴了。但孩子還是選擇自己照顧媽媽,說爸爸得對更多人負責……
談及教育方法時,女孩媽媽說,從上幼兒園起,就讓孩子從開門關門、開燈關燈、扔垃圾、擇菜這些生活小事開始參與家務。孩子上五年級了,周末能主動打掃衛生,和家人一起做飯,一起商量出行計劃。現在,女兒就是自己的好閨密,什么事情都可以和孩子商量。
我們從女孩沉穩的談吐中也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把家庭責任和擔當,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特定場合,一旦女孩認為自己與某事有關時(媽媽生病了),承擔責任便成為她價值判斷體系里的第一選擇,哪怕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錯失練習鋼琴的時間)。
這位媽媽給我們的啟示很明顯:在尊重與被尊重、需要與被需要、期待與被期待的家庭氛圍里,孩子自愿擔責,一個被賦予責任的孩子獲得了被家人認可的快樂,會不斷積累正向情緒;體驗到了家庭的歸屬感,促使孩子更愿意為家庭付出。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讓我們從勞動教育開始,持之以恒地引領,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追求、有擔當的人。正如沙龍結束時一位家長所說的: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還給孩子;不包辦不代替,孩子逐步擁有責任心,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