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開風氣、接地氣、有生氣

2023-09-16 23:56:18左軍
新聞世界 2023年9期

【摘? ?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隨著《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老牌晚報復刊,以及一批新的晚報陸續創刊,20世紀80年代初掀起一股“晚報潮”。在改革開放場域下,新聞界對晚報的性質及功能多有探討。辦報理念的更新,讓晚報呈現出新面貌,在實踐中做到了開風氣、接地氣、有生氣。時代巨變,“晚報的春天”已經過去,但四十余年前的理念及實踐對今天仍有啟迪意義。

【關鍵詞】晚報;辦報實踐;辦報理念;改革開放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民族大學2021年教學研究項目“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1JG-040)。

改革開放對于中國新聞傳播事業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到對新聞屬性的反復研討,新聞界經歷了撥亂反正回歸新聞本位的特殊階段。“晚報的春天”終于在此時到來,人們對新聞業、晚報都產生了新的認識。新聞界對晚報的性質及功能開展不同層面的探討,形成了豐富的辦報理念,并用于指導實踐,晚報的受眾定位、稿件篩選、版面編排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得以革新,這些變化讓晚報呈現出新的面貌。在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十年,晚報逐漸做到了開風氣、接地氣、有生氣,實現了著名新聞工作者趙超構對《新民晚報》提出的要求——“像一只報春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1]

一、迎來“晚報的春天”

(一)改革開放的場域特征

從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看,場域是一個運作空間,任何有關的對象經歷的一切事情都必須參照場域中的關系來理解。社會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要性的客觀關系的空間。在考察特定場域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研究場域的歷史生成過程。

改革開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里程碑式事件,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鮮明的場域特征:一是對真理的認識。1978年,《光明日報》刊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并為后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先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二是重視經濟建設。全會召開后,國家對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了調整,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農村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三是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全國科學大會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明確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高考制度得以恢復,學知識、重科學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四是社會生活的多元化。隨著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國民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逐漸充實起來,有了更多的選擇和需求。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中不同類型的權力及資本的分配結構發生變化,它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重新構成了新的網絡。在傳統媒體時代,與群眾關系緊密的晚報,敏銳地感觸到了社會脈搏的變動,成為最快適應社會變化的一種媒介。歷史的洪流把晚報推上了“舞臺”。

(二)“晚報潮”是時代的產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還沒有晚報復刊或新創。彼時的新聞媒體帶有沉重的時代烙印,辦報方式陳舊、死板,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會風氣被扭轉的1980年前后,人民對新思想、新知識求知若渴的心態和需求,呼喚著以豐富城市受眾精神生活為旨趣的晚報能夠重新發展。

囿于政治環境或是經濟條件,無論是新創辦的晚報還是決心復刊的老牌晚報都經歷了諸多不易。1979年11月1日,《南昌晚報》復刊。1980年1月1日,作為改革開放后國內新創辦的第一份晚報的《春城晚報》創刊。1980年2月15日,《羊城晚報》《北京晚報》在同一天復刊。1982年元旦,《新民晚報》在經歷了三次試編、試刊之后正式復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廣大黨員和人民,尤其是廣大讀者紛紛要求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強迫封閉的《羊城晚報》復刊。當時在廣東文化界中曾把敢不敢、能不能讓《羊城晚報》復刊,看作是廣東敢不敢、能不能‘撥亂反正的標志之一”[2]。《新民晚報》恢復建制、獲批復刊是1980年5月的事情,但是真正復刊卻在將近兩年之后。這是因為在籌備復刊時遇到了許多難題:“編輯記者隊伍青黃不接,辦報經費、辦公場所尚無著落,機器設備、圖書資料不復存在……上海讀者們等不及了,有兩位讀者甚至來信,愿意將自己的私人住宅拆掉,騰出地皮給報社造一棟大樓”[3]。

1978年到1992年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在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的第一階段,也是從撥亂反正回歸新聞本位進入全面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中國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政治、經濟緊密相關的新聞事業,也完成了自身的撥亂反正。[4]老牌晚報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復刊,全國各地的晚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到1984年,全國共有18家晚報,發行總數已近六百萬份。[5]到1991年,全國晚報總數已達51家。[6]改革開放的“風”,終于吹來了晚報的“春天”。

二、實踐中形成并發展的晚報辦報理念

1981年初頒布的《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是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就新聞工作頒布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這一時期關于新聞屬性的討論,主要涉及新聞事業的性質、黨性和人民性、新聞與信息、新聞與宣傳、新聞的商品性等方面。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新聞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了新聞價值理論,對指導新聞工作開創新局面具有現實意義。

(一)探討晚報的意義、性質

晚報曾不受重視,一些人認為,晚報僅是日報的補充。日報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指導人民生產生活的大報,具有權威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而晚報則偏重休閑娛樂類內容,新聞性不強,大多用于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不登大雅之堂。1980年起,在全國各地的晚報接連復刊、創刊后,晚報事業開始繁榮發展,新聞界開始重新審視晚報存在的意義。晚報與日報相比,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晚”字。這個特性決定了晚報能夠提供日報不能及時報道的新聞。晚報以社會上的一般大眾為讀者對象,在報道重大新聞、政策法令等內容時,能比日報更鮮活、生動。隨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受眾對文娛、體育、副刊等內容的需求量增大。

明確晚報的性質,特別是黨性、人民性、指導性等,是首先要厘清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接連舉行多屆全國晚報經驗交流會,全國各地晚報負責人匯聚一堂,就晚報的性質、內涵、業務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入交流。1983年底,全國晚報系統恢復后的第一次會議——全國晚報經驗交流會上,時任全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的李普說:“晚報與其他宣傳工具一樣,是黨的宣傳工具之一,是黨的新聞工作的一個品種,黨性是它們的共性……晚報和日報、廣播、電視等毫無區別,同樣是黨的耳目喉舌,同樣是人民的耳目喉舌。”[7]《南昌晚報》原總編輯辜根生在談及晚報如何做到與讀者心靈相通時,曾說:“報道上務必是活而有綱。既要反映群眾合理的要求和呼聲,更多方面地滿足讀者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道德、紀律的需要,又要從指導思想到版面安排上,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各個時期的工作部署、意圖步調一致……真正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們。”[8]

黨報黨刊一直以來都強調指導性,但晚報如何凸顯指導性,如何辦出特色?1984年,第二屆全國晚報經驗交流會著重探討了這個問題。將指導性的涵義狹隘化,是受到“文革”中“左”的思想影響的結果,具體表現在內容、形式、思想方法三個方面,參會的專家認為,不是只有領導機關的會議、領導的講話、工作經驗介紹等內容才具有指導性,也不是只有“正襟危坐”式的說教才具有指導性。準確把握指導性的內涵,需要繼續解放思想,肅清“左”的東西,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1985年成立的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作為全國性社會團體和學術研究團體,通過年會、競賽、培訓、辦刊等方式,組織晚報經驗交流和學術交流,關注辦報理念和實踐的更新。其中,1987年的年會重點是探討如何適應新的改革形勢等問題,1988年則著重探討了晚報如何發揮特色,以及如何加強晚報的信息量和透明度。

(二)重拾老牌晚報辦報傳統

文革前,國內有《新民晚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成都晚報》《合肥晚報》《鄭州晚報》《西安晚報》《南昌晚報》《南寧晚報》《長沙晚報》十家晚報,其中以前三家最為知名,發行量高,有品牌影響力。這些在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創辦的社會主義晚報的辦報實踐,是新聞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果,積累了諸多可圈可點的辦報經驗,為改革開放后的晚報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1.晚報就要辦成晚報的樣子

1965年7月,《羊城晚報》改版,成為中南局的報紙,陶鑄對該報提出的辦報方針是“羊城晚報既要有晚報的特色,又要起中南局指導工作的作用”[9]。謝覺哉認為:“晚報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能辦成小日報。”[10]。在這一時期的文獻中,新聞工作者們認為:“晚報就是要方面多一些,活潑一些,短一些,要有點革命的趣味。不要怕談趣味性,不要把趣味性和政治性對立起來。”[11]“晚報既然是一份小型報紙,我們就要從這個特點出發,在‘小字上做文章。……有些事情雖小,意義并不小,要用心發掘各種有意義的小事情”。[12]

2.晚報要面向最廣大的群眾

“報紙不是內部刊物。”[13]這句話是《羊城晚報》編輯部1961年提出來的。編輯部認為,辦報紙的人,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用辦黨內刊物的辦法辦報,因此在報紙上,工作部署、工作計劃、工作經驗、工作方法以及負責同志的講話、文章,黨的指示、決議等,往往長篇大論,但是效果未必很好,因為沒有照顧到廣大群眾讀者需要。鄧拓在談到晚報的群眾性時曾指出:“我們應該站在群眾之中辦報,和讀者平等相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既教育群眾又反映群眾的呼聲。……晚報的記者應該十分熟悉社會各階層和各行各業群眾的生活和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擴大社會交往,多交朋友。”[14]趙超構把從讀者實際出發、發揮晚報特色視作辦晚報的主要經驗。他說:“我從解放前到解放后的辦報經驗中,感到最要緊的是首先要了解讀者。”[15]

3.晚報業務上積累的經驗

文革前,新聞工作者前輩對如何辦好晚報進行過很多具體的探討,包括采編適合晚報的新聞稿,撰寫言之有物的小言論,辦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副刊等。趙超構曾提出有關報紙風格的三個口號:“短些,短些,再短些;廣些,廣些,再廣些;軟些,軟些,再軟些。”[16]這是《新民晚報》在1956年改版時提出的一個口號,在改進新聞報道、加強可讀性、貼近群眾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這一時期的晚報出現了一些為世人津津樂道的欄目,如《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新民晚報》的“未晚談”、《羊城晚報》的“五層樓下”等。“夜光杯”“五色土”等一批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副刊也先后問世。這些業務經驗都成為后來晚報辦報的參照。

(三)重新定位晚報功能

改革開放后,各地晚報陸續復刊或創刊。在老牌晚報辦報的經驗基礎上,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聞界重新定位晚報的特色及功能。

1.滿足城鎮讀者的需要

晚報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城鎮各階層人民群眾。李普認為,晚報的群眾性比日報更為強烈,因為從讀者對象來看,晚報能深入到群眾的家庭,深入到各個階層和各種年齡的群眾當中去;從內容來看,政治、經濟、文化、體育、衛生、保健、娛樂等無所不包,滿足群眾各方面的需要,從多方面為讀者服務,幫助和啟迪讀者;從風格上來看,晚報的文章短小精悍,多姿多彩,尖銳潑辣,生動活潑,既有群眾喜聞樂見,趣味醇厚的,又確實有營養,對讀者有益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17]

《新民晚報》原總編輯束紉秋曾說:“《新民晚報》的讀者對象是從8歲到80歲的人。……報紙要把黨和國家的‘春天信息(即大好形勢)帶給廣大讀者”。[18]

2.服務精神文明建設

“開風氣”,是時代賦予這一時期晚報的重任。晚報的指導性就包含開風氣的意思,對于讀者來說,是一種和風細雨、潛移默化的影響。全會召開后,黨中央多次論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號召新聞戰線和一切思想理論部門加強宣傳。晚報“自覺地把過去的移風易俗的宣傳工作,提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19]。復刊后的《新民晚報》將編輯方針確定為“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20],開設“上海佳話”“頌新風”等正能量十足的專欄,提高晚報內容的思想性、社會性和可讀性;又如《合肥晚報》的副刊“薔薇園”,通過小說、漫畫、小品文等多種文藝形式批評社會上的歪風邪氣,觸及生活,切中時弊。

3.服務物質文明建設

這一時期,晚報加強了經濟新聞報道,強化服務型新聞,指導日常消費,服務物質文明建設。如《北京晚報》開辟“市場信息”專欄,每段只有十幾個字或幾十個字,但是為北京市民提供了購物指引,廣受好評;《貴陽晚報》曾開辟“供與求”“為你搭橋”“時令商品”等多個旨在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欄目,主要涉及對有關政策、法令的解釋或答復以及商品信息,報道個體戶貸款要什么手續、時令商品或特需商品價格等方面內容;《西安晚報》先后開辟“西安市場”“經濟信息”“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市場行情”等欄目刊登經濟信息,“這些實用新聞不但開闊了讀者眼界,也成為經濟部門、農村‘兩戶和城市個體戶的耳目和參謀。”[21]

三、理念革新助力晚報業務實踐

晚報的辦報理念是在實踐中探索、創造出來的。隨著系統化、科學化發展,這些理念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工作,助力晚報革新業務。經過晚報前輩們的精心耕耘,這一時期的晚報辦出了特色,亮點頻出。

(一)新聞報道為讀者認可

對于報紙來說,第一版是門面,也是最具有新聞性的版面,能不能吸引讀者閱讀,至關重要。對于晚報要刊登什么樣的新聞,晚報工作者有過很多討論。他們的共識是不能和日報一樣,要重視社會新聞的報道,體現新聞報道的服務性功能。很多晚報開始在辦好第一版上進行嘗試,旨在打破條條框框,把某些意義深遠的社會新聞、凡人小事,甚至讀者來信,登在頭版頭條。《羊城晚報》原副總編輯楊家文認為:“對于發揮報紙的思想性、指導性、戰斗性來說,最有效和最迅速的莫過于第一版”[22]。《羊城晚報》圍繞“四化”建設,開展了一些接地氣、正能量的典型報道,歌頌“兩個文明”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風,如對女工譚慧好的報道還被《人民日報》轉載。另一方面,晚報的新聞時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北京晚報》認為晚報的新聞報道要做到“短、小、新、快、活”,其1982年對末代皇帝溥儀的妹夫趙琪璠從臺灣來北京與家人共度中秋的特寫《中秋佳節慶團圓》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成都晚報》采用“號外”的形式,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女排獲得“三連冠”的消息在當天就進行了報道,也得到了業界及讀者的認可。

(二)副刊成為金字招牌

這一時期晚報扮演著“新聞紙”和“文化紙”兩種角色。最能承載晚報知識性、思想性及趣味性的版面,莫過于百花齊放的副刊版面。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民晚報》的副刊“夜光杯”有兩個版面,內容既有文史、札記、中外古今,也有電影明星、生活百科,豐富了上海市民的業余生活。《羊城晚報》的文藝副刊“花地”和知識類副刊“晚會”有各自特點,但都通過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內容吸引著華南讀者,人們一提到《羊城晚報》就會想到這兩個經典版面。1983年前后,《春城晚報》曾開展過一次關于“你最喜歡的晚報版面”的受眾調查,結果顯示喜歡副刊版的讀者人數是最多的,于是該報增加了副刊的版面比重。[23]副刊逐漸成為那個年代文人的樂園、知識的殿堂。

(三)體現濃郁地方特色

晚報是地方性的刊物。在辦報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十分注意將晚報性質與地方特色結合。這使得各地晚報在具有一致性的同時,又有各自鮮明的特點。不少晚報在加強第一版的地方新聞上下功夫,刊登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識性稿件。如《春城晚報》的“大觀”副刊就傾向于地域性強或民族特色濃郁的文章。《春城晚報》原高級編輯吳然介紹:“五年來發表的民族風情(包括婚姻禮俗、農事活動、年節禮俗、喪葬禮俗等)、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民族樂器、民族文物、民族兒歌、民族謎語、民族諺語、民族風味食品、民族歷史人物、民族地名掌故、民族民間故事、童話、寓言,以及邊疆趣聞、云南風光等不同類型的文章、圖片七百多件,約占‘大觀版刊用稿的九分之一,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情況,或多或少,或詳或概略,都有所反映、都有所介紹”[24]。

(四)版面編排成為一門藝術

晚報在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編排風格。相比大開張日報的嚴肅規整來說,小篇幅的晚報更加重視版面生動活潑、圖文并茂。束紉秋曾說:“報紙編排也是一門藝術。版面要好看,需要有一些基本條件:第一版面上稿子要多。我們一版要求至少要有16篇稿件,13篇就顯得難看。版面安排如同中國的園林,有山有水,有亭子,就好看了,稿子不多不行。第二,文章一定要短,四開報紙稿子短,亭臺樓閣才好安排”[25]。總體說來,這一時期的晚報的版面呈現已經較為豐富多彩,在稿件配置、圖像運用、標題制作、版面裝飾等方面都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樣本。在此之后,隨著激光照排術產生、普及,以及排版、彩印系統的更新,晚報的印刷效果得到了大幅提高,“形式美”讓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家晚報逐漸形成固定的風格,如有人曾說:“拿到《新民晚報》,不看報頭,也認識它”。[26]

四、結語:適應時代,啟迪當下

晚報之所以成為潮流,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改革開放初期特殊的場域特征下,確實迫切需要這樣一種能夠承擔城鎮受眾獲取信息、學習知識、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大眾媒介。這一時期的晚報能辦得“開風氣、接地氣、有生氣”,離不開新聞工作者前輩們付出的努力。他們能在改革開放初期,及時把握住時代跳動的脈搏,順應社會發展潮流,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探討如何辦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報紙。

在瑣碎且繁重的業務工作中,他們梳理并總結規律,逐漸形成的辦報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既繼承了“文革”前的新聞思想,也是改革開放場域下的全新表達。其核心就是明確報紙的定位,以城鎮一般群眾為讀者對象,刊登讀者喜聞樂見的內容,做到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盡可能地服務讀者,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這些理念,讓晚報開始辦得有聲有色、別開生面、特色鮮明,贏得了讀者認可,也為之后都市報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雖然這些觀念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但可以在時代大背景下去理解、被尊重。

時代發展,社會環境巨變,“晚報的春天”也已經過去了很久。場域變遷,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報業處境日趨艱難,晚報已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也難以滿足受眾日趨多元的信息獲取需求。在技術的推動下,媒介與人的關聯、交融、互動愈發普遍、深入,萬物皆媒成為現實。但歷史告訴我們,舊媒體不會退出舞臺,消逝的只是用以存取媒體內容的承載技術,媒體融合將延續文化邏輯,并影響著我們媒體消費的方式。具體到本文闡述的晚報辦報理念,若進行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應當能對當下的媒體融合有所啟迪。

注釋:

[1]趙超構.辦晚報要在晚字上做文章——答新聞戰線記者問.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95-105.

[2]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吳有恒與復刊之初的《羊城晚報》[J].廣州文史,2009(72).

[3]樂夢融.浴火重生 春燕重回千家萬戶——新書《親歷上海改革開放30年記錄新民晚報復刊過程》[N].新民晚報,2008-11-18.

[4]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05.

[5]新聞記者.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全國晚報工作經驗交流會側記[J].新聞記者,1984(02).

[6]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學術委員會.中國晚報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68.

[7][17]李普.一種獨立的存在——在全國晚報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70-78.

[8]辜根生.南昌晚報要與讀者心靈相通,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428-432.

[9][11]本刊記者.陶鑄同志談辦羊城晚報[J].新聞戰線,1979(01).

[10]丁浪.謝覺哉同志談辦晚報,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49-61.

[12]顧行.鄧拓同志指導我們辦晚報,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10-48.

[13]羊城晚報編輯部.王匡同志談晚報應面向群眾[J].新聞業務.1961(11).

[14][16]新民晚報編輯部.新民晚報一九五三年以來的工作總結(一九五七年).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128-141.

[15][19][20]新民晚報編輯部.建設精神文明是一個重要主題.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187-201.

[18][25]桂金,馬平.飛入尋常百姓家——訪新民晚報總編輯束紉秋[J].新聞戰線,1984(02):9-10.

[21]高平.西安晚報三題.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433-437.

[22]李普.但開風氣不為人師——在第二次全國晚報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79-94.

[23]左軍.社會變遷中的晚報副刊的話語嬗變——《春城晚報》案例分析[D].云南大學,2014.

[24]吳然.保持副刊的邊疆民族特色.載方蒙.晚報縱橫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363-372.

[26]周憲法.試論《新民晚報》的編排風格[J].新聞戰線,1990(02).

(作者:云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

責編:周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五月天综合|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h网站在线播放| 91丝袜在线观看| 色精品视频| 999精品视频在线|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成人在线综合|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 91免费观看视频| 色久综合在线|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一线天| 青青草原国产| 91福利在线看|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国产玖玖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欧美a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伊人成人在线| 欧美啪啪精品| 黄色片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小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www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网站|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91无码国产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视频大全|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