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桐
【摘? ?要】量化研究方法是新聞傳播學研究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以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教改為對象,探討了課程教改的幾個基本問題。本文認為,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應注重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和內容分析,學習評價可采用分析自制問卷和分析既有數據兩種方式。希望本文的討論能給新聞傳播學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教學改革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量化研究;研究方法;科學精神;課程教改
一、引言
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研究中,量化研究一直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新聞傳播學的課程教學也通常將量化研究方法納為必修課程。從國內的新聞傳播教育來看,早期的量化研究方法往往只在博士課程中開設,因為博士生的主要學習目的是開展學術研究。但隨著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要求的普遍提升,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將量化研究方法設為碩士生的必修課程,甚至還有不少高校已將其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顯然,不同學歷層次的量化研究方法課程有著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同時,量化研究方法與質化研究方法雖同屬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但二者的哲學基礎,尤其是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卻有很大差異,這就使得兩種方法無論是在學習、運用還是教學上都存在明顯區別。
上述種種原因給量化研究的教學帶來了相當多的困難。例如,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習基礎或學科背景的學生對量化研究方法的認識與訴求也各不相同,在這些背景下如何盡可能地提高教學效果成為課程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紤]到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的量化研究教學中,研究生已成為重要的授課對象,其課程內容的難度也較為適中,基本覆蓋了量化研究方法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點,同時結合筆者有限的教學經驗,本文將著重討論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量化研究方法課程教改的一些主要問題。具體而言,這些問題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量化研究的科學精神、課程內容和學習評價。
二、量化研究的科學精神
量化研究雖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但其內涵并不僅僅停留于方法論層面,它還有深厚而重要的哲學基礎。無論是在一些經典的方法論書籍,還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量化研究的哲學基礎都是重要內容。但這些哲學論述常常并不受到學生的重視,又或在學習過程中被逐漸遺忘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實際研究中,我們既不會去深入地探討這些哲學基礎,也不會把它們成文于研究論文里,甚至有時候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正如紐曼所言,無論研究者是否承認這些哲學基礎,事實上任何研究都建立在特定的哲學假設或原則之上。對于研究者而言,不僅需要理解這些哲學假設,更重要的是去反思這些假設,并在反思的過程中讓科學研究變得更為清晰。[1]在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教學中,理想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首先領悟這些哲學假設,然后再去反思這些假設。
量化研究的哲學假設或哲學傳統來自于實證主義。早期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認為,對社會世界的研究也可以像對自然世界的研究一樣,采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或范式。[2]而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正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認為,世間存在客觀的規律,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系統地收集一系列數據,并對其展開邏輯嚴密地分析,最終發現這些規律。量化研究方法傳承了這種哲學假設,認為社會中也存在如自然世界一般的規律或定律,等待研究者去發現。由此可見,量化研究方法天然帶有強烈的科學立場和科學精神。上述內容主要關注本體論和認識論,事實上在具體的方法論層面,量化研究的科學特征同樣明顯。所謂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材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在量化研究中,無論是材料的收集方法還是分析方法都有濃厚的自然科學色彩。就收集方法而言,量化研究基本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來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同時在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層面,量化研究也盡可能地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和研究的可重復性。而在分析方法上,量化研究則基本依靠的是統計分析,憑借最為科學和客觀的數理邏輯來揭示數據內在的特征、規律和關系。由此可見,學習量化研究方法并不僅僅是學習一系列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科學精神。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領悟這類科學精神。原因有很多,例如一些學生長期以文科學習為主,比較缺乏自然科學的思維訓練,還有一些學生對量化研究有畏難情緒,又或是缺少學習興趣等。但量化研究對于研究生整個研究方法的訓練非常重要,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在哲學層面,對比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不同,讓學生從兩者的差異之中把握量化研究的脈絡與精神。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哲學基礎是課程最初的內容,但卻又是量化研究想要獲得更高突破需要思考的“終極”問題。因此哲學基礎應當成為學生以及老師不斷反思的對象,需要貫穿學術研究之始終。其次,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讓學生從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中深刻領悟量化研究的邏輯特征,例如不同于質化研究主要依靠的是歸納邏輯,量化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演繹邏輯。最后,還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量化研究成果,尤其是一些人文學科中運用量化方法進行研究的論文,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王國燕等學者利用計算藝術學的方法對中國山水畫的留白面積和比例進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唐代以來中國山水畫在留白上的變化規律。[3]這種類型的研究可以讓學生發現,科學方法和人文藝術并非完全沒有交集,通過這些跨學科的知識學習,學生或許能更好地接納量化研究中的科學精神。
三、量化研究的課程內容
量化研究是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范式之一,其內部又包括多種具體的研究方法,例如實驗法,問卷調查,大數據計算分析等。而且,量化研究在不同學科中還對應諸多獨特的研究方法,并不斷變化。在新聞傳播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內容分析和計算傳播等。此外,在材料的分析上,量化研究方法的內容就更多了。例如,在統計分析的范疇下,就包括方差分析、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等。[4]在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量化研究課程中,選擇哪些內容進行講授,既需考慮到學科特點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
從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出發,實驗法、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內容分析和計算傳播都是比較重要的內容。但限于課時安排,內容需要有所側重。如果從方法訓練的角度來看,問卷調查與分析或許應該成為占比最大的內容。統計分析的重要性已不必贅述。在問卷調查方面,原因有二:其一是問卷調查的歷史悠久,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知識體系。其二,問卷調查包括抽樣、概念化、操作化、信效度檢驗等環節,這些豐富的內容有利于初學者進行基礎而全面的量化方法學習。在問卷調查中,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問卷設計和抽樣,前者致力于訓練學生的概念化和操作化能力,后者要求學生盡可能收集到有代表性的數據。在數據分析上(通常使用SPSS進行分析),考慮到研究生的學習基礎和課程時間,數據分析或許只能講到多元線性回歸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不同回歸模型的建構,以及簡單的中介變量的分析等。上述內容基本占據了量化研究課程的大部分課時。當然,近年來結構方程模型在新聞傳播學量化研究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但其難度也更大,需要用很多的課時來講授,因此只能在基礎的量化研究課程中做一些介紹,如需詳盡講解,或需單獨開設課程。
與問卷調查及分析相比,內容分析、實驗法和計算傳播所占的課時則要少得多。內容分析占比少是因為比起另外幾種方法,其知識點相對較少,主要集中于類目建構和編碼。當然,在編碼過程中,如何依據恰當概念和理論進行類目建構也是一大難點。在內容分析中,內容并不是自始至終擺在那里的客觀對象,而是需要研究者對其進行解釋。[5]這就涉及前文所述的,研究者需要去反思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
最后,實驗法與計算傳播也值得花費一定的課時進行介紹。這兩種方法所占課時不多,并非它們不重要,更不是因其知識簡單。恰恰相反,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兩種方法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其難度也很大。實驗法的邏輯非常嚴謹,因此對研究流程和研究對象的要求都很高,初學者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計算傳播的難度則主要在于如何收集到盡可能多的數據,并對其進行大數據分析。這就需要更多的計算機和統計學知識。正是因為兩種方法的內容多、難度大,所以只能作一些簡單介紹。在實際教學中,實驗法需要補充大量課時,或開設專門的相關課程。計算傳播除了開設專門的課程之外,還可以采用課程群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可在量化課程之外開設數據挖掘和編程課程等。
四、量化研究的學習評價
量化研究方法的學習不僅需要課堂講授,還有賴于運用與實踐。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加熟練地掌握研究方法。因此,使用具體的方法進行特定的研究不僅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學習評價的重要方式。在這個環節中,常常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利用既有的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另一種是學生依據自己的研究議題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兩種方法各有優勢,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第一種方法,其數據往往來源于一些公開的大規模問卷調查,例如中國的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就包含了大量與新聞傳播相關的調查問題與變量,還有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也有許多與新聞傳播相關的數據。這種方法的優勢是學生不需要自己去進行問卷調查,出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原因,學生自己做的問卷調查很難獲得高質量的數據,而既有數據則在質量上更有保障。事實上,在已發表的學術論文中,也有許多研究是根據上述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的。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包括多種復雜的量化分析方法的運用等。當然,這種方法也就相應的缺少了問卷設計和抽樣調查的訓練。因此,第二種方法則補充了問卷調查方面的考察。這種方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除了分析數據之外,需要自己進行問卷設計和抽樣調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深入學習概念化和操作化知識,同時還需要設計出有足夠代表性的抽樣方案,這就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抽樣方法。顯然,這種方法對學生的時間要求更多,因此一般都需要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研究。而第一種方法則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獨立負責一項研究。
由此可見,兩種方法有同有異,各有千秋。相同之處是,除了包括統計分析之外,兩種方法都要求學生熟悉既有文獻,這有助于學生提出有一定創新意義的研究問題或研究假設。不同之處則是,一種方法在于精,內容主要包括數據的分析;一種方法注重廣,內容包括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采納何種方法更多是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課程時間而定,對于初學者,或許更適合第二種方法,而對于已有一定量化基礎的學生,則可以采納第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難度較大的數據分析方法。
五、結語
研究方法因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位置而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內容,尤其是對研究生而言,在迫切需要提高學術研究能力的關鍵時期,研究方法的學習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量化研究方法作為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之一,通常開設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的第一學年。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給學生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即便學生畢業工作之后,這些方法訓練也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實際問題。
本文以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教育為例,結合筆者有限的教學經驗和量化研究知識,探討了量化研究方法課程教改的一些基本問題。本文認為,量化研究方法的教學不只包含具體的方法論知識,還應該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多重角度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科學精神。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考慮到學科特色、學習時長以及學生的知識基礎,可以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與內容分析作為主要內容,同時輔以實驗法和計算傳播的一些入門知識。在學習評價方面,鼓勵學生通過具體的研究去學習和掌握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和課時量等情況,教師可選擇分析自制問卷或分析既有數據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傮w而言,打好基礎,培養一定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精神,在實際研究中去體悟和運用方法始終是量化學習的重要方式。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大量的數據生產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量化研究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這方面來看,量化研究成為新聞傳播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是出于學科的內在需求,同時也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當然,限于篇幅,本文所討論的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教改還遠不夠充分。尤其是在更為具體的教學資料的選擇,教學技巧上的設置,以及課堂模式的創新等,都有賴于未來的相關研究繼續推進。
注釋:
[1]Neuman W L.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J]. 2013.P93.
[2]Babbie E 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Cengage learning,2020.
[3]Wang G, Shen J, Yue M, et al. 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Empty Space Ratios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618-2011[J]. Leonardo, 2022,55(1):43-47.
[4]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Krippendorff K.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M]. Sage publications, 2018.
(作者: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博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