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線
夏日涼風,叫上三五好友,啤酒燒烤,煎炸烹煮,涼菜海鮮,約一頓久違的宵夜,實乃人生一大樂事。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次次與美食、好友遺憾錯過。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宵夜吧》應運而生。
《來宵夜吧》的形式有些特別,沒有其他美食紀錄片里的解說畫外音,所有的講解都由鏡頭前的攤檔老板親自完成,通過二十五座城市、二十五種美食,讓你置身宵夜現場,一面看老板熱火朝天地做飯,一面和你叨些家常,喚醒城市夜晚的靈魂。

當一日的忙碌結束,夜幕降臨,世界開始大不相同。這是一個屬于自由、熱鬧和歡笑的時光,是屬于尋覓味覺沖擊、找尋情緒歸宿的時光。從舌尖的享受到胃里的滿足,從推杯換盞到情緒釋放,中國人的宵夜,消化著每個城市的所有情緒,是對過去一天的告別,也是對嶄新一天的迎接?!秮硐拱伞妨η髲南姑朗橙胧?,從吃宵夜的各色人群入手,講述充滿誘惑的食物味道,也講述充滿情感的人生“味道”。
宵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以前,各朝代為了便于管理都實行夜間戒嚴制度,人們根本沒法外出,宵夜就更不可能了。到了唐代社會風氣逐漸開化,民眾的夜生活逐漸變的豐富,坊市終于做到了重要節日通宵開放,所以人們在節日里紛紛走上街頭,走著走著,肚子就會餓。正所謂有需要就有配套,夜市也慢慢出現了一些賣熟食的攤檔,這便是宵夜最初的模樣。雖然唐朝出現了宵夜,卻也只是在節日偶爾出現。到了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發達,市民社會漸漸形成。統治者才逐漸松弛了宵禁制度,允許夜市的發展,宵夜才發揚光大,進入尋常百姓家。
據中國著名民俗學家金受申老先生記載:上世紀初北京就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小飯館了,當時北京的夜宵并不僅限于大柵欄一處,王府井大街、西單牌樓、鮮魚口、隆福寺街等都是燈火輝煌。人們來到夜市逛商店,看電影、戲劇,聽曲藝,還有重要的一項是吃夜宵。賣夜宵的大部分是街頭攤商,有一小部分坐商,也有挑著擔子叫賣的。
如今,宵夜文化已遍及我國大江南北?!秮硐拱伞吠ㄟ^介紹藕煨湯、螺螄粉、金牌鳳爪、烤雞、涼皮等二十五座城市的代表性美食,向大家展示了宵夜特有的市井氣。它不需要爭分奪秒,也不需要正襟危坐,它消化的是一天的疲憊,也應該是你和最親密的人所共享的一餐。


《來宵夜吧》總導演永生曾在闡述創作初衷時說:“吃飯的本質在現代,可能不是在吃什么,而是在什么情境下,跟誰吃,用什么樣的心情吃。因此拍攝此紀錄片的原則就是店面要有生活氣息,不能豪華,不能連鎖,店主必須有一個絕活,有一個可愛的優點或者缺點,拍攝的食物必須能夠幾個人一起吃,人文落點必須得是一個可討論的話題,或者情緒的宣泄口?!?/p>
《來宵夜吧》每集時長只有八九分鐘,只介紹一座城市的一家攤檔,看似簡單短小的內容里,不僅藏著深夜美食,還有烈火烹油中暗自流動的人間情感。不僅如此,令人感觸頗深的還是每一集的內容里所說的都是當地的方言,聽著親切的家鄉話,看著片中的家鄉美食,屏幕前的觀眾想必也快坐不住了。



烙鍋始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平西王吳三桂調兵鎮壓水西(今水城縣)彝族,到達水西后糧草不足,官兵們只好取來屋頂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壇片架在火上,把獵獲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饑。正是當年的這一無奈之舉,創出了今天這道美味。大概到了清末,起初使用的不帶邊的凹狀瓦片或瓷器土壇片,逐漸改制成了中間凸狀的黑砂烙鍋,這種帶沿的中間高邊沿低的烙鍋,可以讓多余的油脂自動流向鍋邊,且隨時都可以將它往原料上面澆。這時期,烙食的原料在野味野菜的基礎上,增加了當地特產的豆腐和臭豆腐,并且在吃的時候要蘸五香辣椒面味碟。改革開放后,烙鍋以地攤的形式出現在水城街頭。后來,人們又將凸狀黑砂鍋改成了平底的帶邊生鐵鍋,并且是放到煤氣爐上面加熱。
1992年后,水城烙鍋破天荒地搬進了店堂,并很快形成了烙鍋食街。這時已經是無所不烙了,海鮮禽畜、雞鴨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種葷素原料,均被放到了鍋中,蘸碟也比原來單一的五香辣椒面蘸碟增加了許多,像麻辣折耳根蘸水、燒青椒蘸水、五香辣椒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