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中國
新疆歷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之地。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起源于我國古代西域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即興抒發感情的民歌、俗樂,以及多種類型的民間舞蹈。原始的木卡姆早在千余年前就已在民間傳唱。
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繼承了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和漠北草原音樂傳統,同時不斷吸收融合東西文化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絢麗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古代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發展傳承與新疆歷史上的葉爾羌汗國王后阿曼尼莎汗密不可分。16世紀時,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莎汗召集了一批維吾爾族樂師、歌手和詩人,對流傳于民間的木卡姆樂章進行第一次系統普查,共整理出16套木卡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由此定型,在天山南北廣為傳播,并在不同地區形成了融合當地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
維吾爾木卡姆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反映維吾爾族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歌唱內容包含哲人箴言、文人詩作、民間故事等。它滲透于維吾爾族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調節生活、教化民眾、傳承文化、凝聚認同、促進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與習俗變遷,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傳承發展一度面臨困境。針對這一現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組織新疆各地的木卡姆藝人和專家學者展開了艱苦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書籍和光盤。同時,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研究所、藝術團、藝術學校、保護傳承中心等相繼成立,傳承隊伍不斷擴大,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社會知名度不斷提升。
2005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聞名中外的中華文化名片。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通過實施,這是我國專就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頒布的首例省級地方單項立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
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篇幅宏大、體裁多樣、曲調多變,既有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優美流暢的敘事組歌,也有熱烈歡快的民間音樂舞蹈,以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彰顯著維吾爾族人民在音樂、舞蹈等方面的獨特天賦和杰出才能,以及他們積極進取、浪漫達觀的文化精神。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分布地域極廣,種類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
其中,十二木卡姆形式最完備,編排最系統化,流傳范圍也最廣,被譽為“雅樂”。十二木卡姆通常有貫穿始終的音樂主題,結構嚴謹,每部由瓊乃格曼、達斯坦和麥西來甫三大部分組成。瓊乃格曼為歌樂合奏,以先哲箴言、優美詩句歌頌維吾爾族人的精神追求;達斯坦是敘事長詩,講述深入人心的愛情故事和英雄事跡;麥西來甫意為聚會,人們和著旋律盡情歌舞狂歡,并穿插猜謎、對詩等群體性游戲娛樂活動。
不同于十二木卡姆嚴謹規范的結構和華麗典雅的風格,刀郎木卡姆是原汁原味的民間“俗樂”,根植于葉爾羌河兩岸的綠洲文化,有漠北草原牧獵文化遺風。因遠離城市,刀郎木卡姆保持原始風貌,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富有山野氣息。繼承古代高昌地區“無鼓不歌,無舞不樂”遺風的吐魯番木卡姆,以詼諧幽默的吟唱及吹鼓樂伴奏為特色,同時匯集了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民間口頭文學和察合臺歷史時期古典詩歌精華。
哈密木卡姆則是在古伊州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藝人即興發揮與創造的成分較多,極具靈活性。
那些常年穿行于大漠、戈壁和綠洲之間,演奏、傳唱木卡姆音樂的民間藝人,被維吾爾族人尊稱為“木卡姆其”。木卡姆其通常有極強的創作能力,在遵循傳統音樂結構、調式和旋律的同時,在歌詞選用、伴奏方式、旋律裝飾等方面有大量的即興發揮,不斷將個人的才華融入集體智慧,如源頭活水,讓木卡姆藝術在千年的歲月流轉中生生不息。在維吾爾族人看來,木卡姆其是音樂精靈的化身,他們走到哪里,就把音樂和歌聲帶到哪里,慰藉人心,播撒歡樂。
古老文化的活態傳承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更是當下的和未來的。以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變動不居、動態傳承的,這正是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在于激活其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實現活態傳承。
對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來說,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在對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與核心價值善加保護的基礎上,選取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民眾樂于欣賞、共享、繼承、弘揚的部分,以文化創意、技術創新等方式加以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與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在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等新理念的推動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活態傳承發展模式愈發多元,出現了“木卡姆+演藝”“木卡姆+節慶”“木卡姆+研學”“木卡姆+文創”等文化旅游新業態。時值暑假來臨,新疆迎來了旅游熱潮,在各地大小巴扎、旅游景區、城市街頭,處處回蕩著熱烈歡快的木卡姆音樂,各族群眾與游客共同跳起歡快的麥西來甫,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為游客們帶來極大的獲得感與滿足感。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復排的大型音舞詩畫《木卡姆印象》,運用全息影像、三維全景觀演模式等多媒體藝術手段,在展示傳統木卡姆藝術特色的同時引入現代文化元素、濃郁的民族風情、鮮活的時代氣息,引發觀眾高度的共情與共鳴。這些新方法、新模式,不僅為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活”起來、“火”起來開辟了新路徑,也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在新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中大放異彩。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未來應著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木卡姆藝術,積極推動其與文化旅游、數字技術、鄉村振興等的深度融合,在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