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紅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應用量不斷增加,使得用藥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逐漸增多。但是受固有觀念的影響,仍有不少人認為中藥沒有或很少有不良反應,更是少有人了解中藥的不良反應從何而來。因此,有必要為大家介紹中藥的不良反應是怎么來的。
很多人認為,相較于西藥來說,中藥的安全性更高,可以長期服用。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是藥三分毒”這句老話。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中藥雖然能夠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但是也能夠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有些中藥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人們所熟知的生半夏、生烏頭等,都是含有毒素的藥物。即便是藥性平和的甘草、山藥、人參等藥材,其中仍然含有少量毒性,若使用不當,會使人出現過敏的現象;用藥過多或者長期服用,還會導致人體出現中毒的癥狀。以人參為例,人們通常認為,人參是養生滋補的最佳藥材,能夠補充元氣,因此很多人在生活中常用來泡酒、煮湯等,但長期服用,會使人產生焦慮、煩躁、過度興奮等現象,嚴重的還會出現精神紊亂;兒童服用后還會導致性器官早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對中醫治療疾病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辨證論治,但是有些人經常因醫藥費用較高,而選擇一些小的私人診所,但這些診所的醫生缺乏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中藥藥性掌握也并不透徹,往往不能夠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辨證用藥,從而導致患者服用藥物之后,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不僅無法緩解癥狀,反而會加劇疾病。例如,在治療冠心病患者時,由于伴有風寒感冒的癥狀,醫生在方劑中重用了麻黃,導致患者在服用藥物之后出現嘔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中藥的品種比較多,很多相同的名字會對應多種不同的藥材,或者同種藥材會擁有不同的名稱等,這也使得人們在生活中很難進行正確的區分,因此經常會出現用錯藥物的現象,進而導致使用者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大戟,常見的有京大戟、紅大戟兩種,前者屬大戟科含大戟苷等,毒副作用比較大;后者屬茜草科含蒽醌類化合物,毒副作用相對較小。
中藥炮制指的是將藥材進行加工的過程,不同的藥材擁有著不同的特殊的炮制方法,有些藥材雖然具有毒性,但是經過正確的處理加工,會減輕或者消除毒性;而有的藥材雖然無毒,但若是炮制的方式不當,往往會產生劇毒。例如,生附子藥物中所含雙酯型烏頭堿,毒性劇烈,服用藥物后會出現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各種不良反應,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安全;但是經過炮制之后其毒性會大大降低。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個人習慣、年齡等差異,會使不同的人在服用藥物之后出現不同的反應。例如,有的人會對某一味中藥過敏,在服用藥物之后,會出現一系列的過敏反應,進而影響藥效,這也是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見的來源。因此,傳統中醫一向主張“一人一方”,而不是“千人一方”。
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較多,因此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但是由于這部分人群年齡增長,身體內的各個器官功能也隨之降低,代謝功能變得越來越弱,使得服用藥物后,一些藥物的毒性不能被代謝出體外,日積月累下使得身體內的毒素逐漸增多,從而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長期服用甘草會出現高血壓、水腫等癥狀。
總之,中藥并不是絕對安全的,需要人們合理使用,并多加關注一些有關中藥的科普知識,避免私自用藥,了解中藥不良反應從何而來,提高用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