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明陽
疼痛可以說是所有人在生活中均出現過或正在經歷的一種感覺,其發生的原因較多,可以是不小心碰撞造成的疼痛,也可以是疾病引起的疼痛。對于一些小病小痛,過一段時間后就可自愈或者對癥治療后可以治愈,因此人們處于疼痛期的時間較短;但也有些人長期遭受著慢性疼痛的折磨,整體生活質量嚴重下滑,嚴重的癌性疼痛還會影響人們生存希望。由此可見,疼痛對人們健康與生活的影響可大可小。
可是,你是否真的了解疼痛呢?本文將為大家科普疼痛相關知識,以此增加大家對疼痛的認識,進而減輕疼痛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對身體機能的危害,實現疾病早發現、早治療,保障自身健康與生活質量。
疼痛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怕痛”往往被認為是軟弱的表現,因為疼痛去醫院也會被認為是“小題大作”,但疼痛不僅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人們機體內具有防衛性的一種復雜且完整的現象,可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當人們在受到外力撞擊時,疼痛會出現,告訴人們機體正在接受外力撞擊,面臨著一定風險,進而使人們做出相應的應對行為。此外,疼痛還是諸多疾病的臨床表現,當機體出現疼痛時也是一種預警信號,告訴你身體出現了問題,需要接受檢查及治療。
臨床上,疼痛可以被分為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其中急性疼痛就是所說的預警信號,而慢性疼痛則代表著疾病引起的疼痛已經成為頑固性疼痛,其會長期影響人們生活、工作等,如緊張性疼痛、腸激惹綜合征等。與此同時,疼痛與抑郁癥存在緊密關系,疼痛可增加患者發生抑郁癥的風險,而抑郁癥也可增加疼痛程度,因此在臨床實際治療中,往往會通過提供抗抑郁藥來緩解慢性疼痛。
疼痛是身體的一種主觀感受,根據其痛感來源,常將其分為3類:
神經痛 神經痛包括所有因中樞或外周神經引起的疼痛,發生原因多為中樞或外周神經受到刺激或病變,其中受到刺激發生的疼痛往往在一段時間后會自己消失,但病變引起的疼痛則需要進行專業的診療,確定具體病變位置與程度,及時接受治療,從而保障自身健康。
肌肉痛 肌肉酸痛的發生率是非常高的,發生群體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在生活中肌肉痛的發生往往與人們劇烈運動以及肌肉過度伸拉等因素相關,即在運動過程中因熱身不充足以及運動不規范就可引起肌肉痛。當然,外力作用(擊打、撞擊等)以及肌肉本身病變也會造成肌肉痛,其中病變引起的肌肉痛持續時間較長,因此存在肌肉疼痛且長時期未得到緩解時應到專業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實現早發現、早治療。
關節痛 關節痛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以及關節損傷患者群體中,除了關節疼痛,往往還可伴有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表現。關節是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各種活動的重要結構,關節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運動質量,因此出現關節的疼痛不可忽視,要及時就醫檢查,正確治療。
前面說了,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那么,如何讓醫生知道你的“痛”是怎樣的痛呢?
目前,基于疼痛的復雜性無法對疼痛進行精準分類,但隨著臨床疾病診療經驗愈發豐富以及相關研究成果逐漸增加,臨床上總結出了較為常見的疼痛,分為如下8種:
(1)脹痛。在疼痛的基礎上有明顯的脹感即為脹痛,且相較于疼痛而言脹感更為突出,普遍為氣滯疼痛的特點。
(2)重痛。在疼痛的基礎上伴有身體沉重感,多出現在頭部和四肢,換句話而言就是像身體受擠壓一樣,痛而兼沉重,多由濕邪困阻氣機所致。
(3)隱痛。在集中注意力從事某件事情時無法明顯感受到,但一休息就隱約能夠感覺到的疼痛,該種性質的疼痛往往持續時間較長但疼痛程度不高,虛寒致痛為其特點。
(4)刺痛。顧名思義如針刺一樣的疼痛,為淤血致病的特點。
(5)灼痛。像火在灼燒皮膚似的疼痛,具有明顯的灼熱感、熱辣感,火熱竄絡為特點。
(6)空痛。疼痛的同時伴有空虛感即為空痛,精血虧虛為主要特點。
(7)掣痛。非持續性疼痛而是忽然來一下的牽引跳痛,發生得非常突然且短暫,多為肝風致痛的特點。
(8)冷痛。疼痛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涼感,多喜溫熱,因寒凝而傷陽為其特點。
對于疼痛,我們常把它當作一種癥狀或是某種疾病的“附屬品”,認為“忍忍就過去了”,但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0年就已提出:慢性疼痛是一類疾病。面對疼痛,不能忍,也不用忍。目前,針對慢性疼痛的主要治療原則為明確診斷與綜合治療,具體要點為:
首先,明確診斷。通過主訴與量表方式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診斷,一方面,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引導患者描述疼痛位置、疼痛頻率以及疼痛感覺,同時醫生予以患者基礎檢查。另一方面,醫生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用于患者疼痛的評估,臨床評定以“0~2”分為“優”,“3~5”分為“良”,“6~8”分為 “可”,“>8”分為“差”,即當分數越高時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在臨床診斷時要堅持以下原則——耐心、全面、有重點的詢問病史;認真、仔細、專業的體格檢查;慎重、合理、準確的選擇輔助檢查。
其次,綜合治療。具體包括——
(1)鎮痛治療:如患者在家可以將冰袋放置在疼痛位置,以通過冰敷實現有效鎮痛。
(2)藥物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在醫生指導下開展藥物治療能夠獲得顯著的疼痛改善效果。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慢性疼痛治療藥物為抗抑郁藥、非甾體抗炎藥、鎮靜催眠藥與抗驚厥藥物等,其中非甾體抗炎藥對慢性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以及關節痛有著良好的鎮痛效果,尤其是對炎癥性疼痛而言,效果更為顯著,且該藥物能夠長期應用不產生欣快感和成癮性,部分是患者可自行購買的非處方藥,因此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范圍較為廣泛。但要注意,此類藥物可誘發消化道出血,禁用于有活動性消化道潰瘍/出血,或者既往曾復發潰瘍/出血的患者,用藥前最好咨詢醫生。
(3)神經阻滯治療:有化學性阻滯與物理性阻滯,作用是阻斷疼痛的神經傳導通路、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以及抗炎癥。目前,神經阻滯治療的適應證較為廣泛,在諸多慢性疼痛中發揮著良好的鎮痛效果,且該方法的不良反應較小,不會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
(4)痛點注射治療:對于患者能夠清楚明確的具體疼痛位置,可以開展痛點注射治療,即將特定藥物注射到具體的疼痛處,以此實現鎮痛。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痛點注射包括肩背部痛點注射、肘部痛點注射、腕及手部痛點注射、腰骶臀部痛點注射、膝部痛點注射以及踝足部痛點注射。
(5)物理治療:常用方法為經皮神經電刺激與超激光疼痛儀。其中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主要是采用低頻脈沖電流來對患者疼痛位置進行刺激,以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鎮痛目的;而超激光疼痛儀通過對患者疼痛位置進行有針對性地照射,改善患者疼痛位置血液循環,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進而減輕患者疼痛水平。目前,上述兩種物理療法更適用于頭痛、偏頭痛、神經痛、關節痛等。
(6)針刀療法:此方法為中西醫結合手段,對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有著切實有效的改善作用。臨床上經常采用小針刀,其所使用的針體比中醫針灸采用的針體稍粗,因此刺激作用更為強烈且持久,能夠起到獨特的鎮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