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梅 李晗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生的最重要生化基礎和最直接病因,并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慢性腎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密切相關。
根據最新《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高尿酸血癥是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代謝異常綜合征,血尿酸值男性超過480umol/L、女性超過380umpl/L即可以診斷高尿酸血癥。血清尿酸超過其在血液或組織液中的飽和度,就會在關節局部形成尿酸鹽晶體并沉積下來,誘發局部炎癥反應,引起組織破壞,從而引發痛風。可以說,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是一個連續、慢性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對其管理也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長期、甚至是終生的病情監測與管理。
在我國,痛風的發病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明顯升高,但大眾對于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認知有限且存在一些誤區,這正是痛風發病率逐年升高且易出現腎結石、腎衰竭等并發癥的重要原因。
誤區一:痛風跟年輕人沒啥關系
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網絡注冊及隨訪研究的階段數據顯示,我國痛風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8歲。所以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痛風是中老年人得的病,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上海某高校對14000名入學新生進行尿酸檢測發現,男生和女生分別有1/3和1/10存在高尿酸血癥。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新生中男性和女性發生痛風的概率均不到1%,這可能與青年學生出現高尿酸血癥的時間短有關系。但高尿酸來了,痛風也就不遠了。
痛風和高尿酸血癥年輕化的原因主要包括:1.飲食結構不合理。年輕人喜歡攝入高熱量、高嘌呤類食物及酒類,這是導致痛風年輕化的最關鍵原因。2.體重超標。飲食不合理、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這些問題在年輕人身上尤為突出,而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引起脂肪代謝紊亂、體重超標,進而導致高尿酸血癥的發生。3.合并疾病越發常見。如今在年輕人中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疾病越來越常見,而這些疾病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導致高尿酸血癥的發生。
誤區二:痛風也就疼一陣兒,忍忍就沒事了
痛風的自然病程包括3個階段: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關節炎期、慢性關節炎期及痛風石。無癥狀期的患者,一般于體檢時發現高尿酸血癥,平時并沒有特殊不適;急性期的表現主要是單一關節突然發作的紅、腫、熱、痛,這也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而疼痛發作后可在2周左右自行緩解,不再有任何癥狀,患者又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有人覺得,痛風也就疼一陣兒,忍忍就沒事了。
可事實上,痛風如果不加以及時干預及治療,血尿酸仍高,結晶仍在漸漸析出,就會反復發作,病程將進入慢性期。慢性期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后,臨床癥狀持續不能緩解;二是痛風石的形成,此時病變往往不再局限于一個關節,而是出現在周身各個關節。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反復析出,結晶越來越多,來不及溶解,就會在皮下形成痛風石,常出現于腳、手及耳廓等部位。起初痛風石的質地比較軟,隨著炎癥的反復發生,質地變硬,就會破潰流出白色結晶,很難愈合,有的患者甚至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尿酸鹽結晶的長期沉積,還可以引起關節持續損傷,導致關節破壞、畸形,甚至殘疾。除此之外,在引起關節表現的同時,高尿酸血癥還會引起心、腎、血糖等一系列問題。
誤區三:只要不吃海鮮、不喝酒就好了
說起痛風,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沒管住嘴”。的確,痛風與飲食是密切相關的,但我們體內的尿酸80%來源于機體自身代謝產生,僅僅20%來源于食物,如果通過飲食控制及生活方式的改善痛風仍反復發作,或者血尿酸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則應啟動降尿酸藥物治療。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意味著飲食控制不重要,食物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誘因。限制嘌呤攝入,很多人都知道要少吃海鮮、少吃肉、遠離動物內臟和啤酒,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能讓尿酸升高,卻被很多人忽視的隱形殺手——果糖。痛風患者如果只是單純強調限制嘌呤的攝入,而不限制富含果糖的食物,并不能減少痛風的發作。因此,高尿酸血癥、痛風患者,還應盡量避免甜飲料、蜂蜜、高甜度水果等高果糖類飲食。
那我們究竟如何對待“帝王病”才是正確的做法呢?應該將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相互配合,其中生活方式改變對長期控制痛風起著重要作用。
成年痛風患者每天的飲水量要在1600~1800ml左右,可結合實際情況適量增加或減少。尿酸水平比較高的患者,每天的飲水量應該達到2000ml以上。同時要注意自己的尿液酸堿度,如果尿液pH值小于6,建議多進食堿性食物及啟動堿化尿液治療。
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體內尿酸鹽的排泄,可選擇快步走、慢跑、太極拳、游泳、跳舞等,每天進行30分鐘,每周運動3~4次,每次20分鐘左右,如可以耐受,可逐漸增加為每日運動,每次30~45分鐘。但要注意,運動要循序漸進,且不應過量及進行劇烈運動;在運動前充分熱身,訓練中注意保護關節;當痛風發作時應停止運動,好好休息,避免痛風加重。
數據顯示,肥胖人群發生痛風的概率遠遠高于正常體重者。因此,肥胖患者應該通過健康飲食、堅持運動等方式將體重減至理想水平。
當我們進行常規的生活方式干預沒有取得明顯效果時,就需要醫療干預,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期推薦盡早使用小劑量秋水仙堿或NSAIDs(足量、短療程)。對上述藥物不耐受、療效不佳或存在禁忌的患者,推薦應用糖皮質激素。有消化道出血風險或需長期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患者,建議優先考慮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痛風急性發作累及多關節、大關節或合并全身癥狀的患者,建議首選全身糖皮質激素治療。
此外,患者還可嘗試物理治療、中醫療法等。比如,水療、蠟法、低中頻電療、超短波療法可鎮痛,消除肌痙攣,增加組織伸展性,促進血液循環;針灸、太極拳、精神調攝等中醫療法可改善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減少痛風發作。
總之,痛風的防治需要醫患之間共同的努力,我們愿與大家攜手,共同跨越疾病的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