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后通過電腦計算后二次成像。其實CT檢查也是使用X線給人體內部拍攝照片,它與X光平片僅能拍攝一張復合圖像不同,CT需要從上到下,拍攝許多張穿過人體的一層層部位的橫斷位圖像,然后利用顯示器或者膠片將它以不同的明暗(黑白)程度顯示出來,可以清晰顯示從體表到內部的各種結構及病變。簡單地講,CT檢查就像切蘿卜片一樣,把它切開查看從外到內的結構及病變,所以會看到更多的信息,各組織結構更加清晰準確。在普通CT的基礎上,螺旋CT檢查所得到的信息,可以通過計算機將其進行重組后處理,能夠從人體的任意角度重建圖像,任意平面看組織的結構等,也能夠直接將人體骨骼血管通過三維立體的形態反映出來,輻射劑量較高,但所有檢查均在安全劑量之內,常規檢查對人體是無害的。
B超即二維灰階超聲,主要借助超聲反射波來進行成像。不同身體組織的超聲吸收能力不同,反射波也有高低,B超設備吸收的反射回聲也就有高有低,根據這種差異可以準確地確定患者的疾病部位,分析其性質。B超對實性器官,如心臟、肺、肝、脾、腎、腎上腺、胰腺等,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相比之下,膽囊、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等空腔臟器B超的診斷準確率比較低。超聲檢查可重復、安全性高,檢查過程中不會產生輻射,對于特殊群體可以優先使用,并且價格低廉,對于普通人的接受度也比較高。
X線即人們常說的“拍片子”,是我們最常見的成像方式。X線將患者身體當成“二維平面”來看,以復合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檢查方式是把人的皮膚、肌肉、骨骼、血管等結構重合在一起顯示出來,類似于用相機拍照。相對而言, X線平片的空間分辨率較高,價格低廉,成像時間快。一般來說,X線用于疾病的初檢,對于較為簡單的病變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是不適合復雜組織重疊病變。如在胸部和骨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X線或CT檢查,常規體檢胸部可以選擇X線平片,如果想了解肺有無早期潛在的微小病變,可以選擇CT,四肢長骨一般優先選擇X線平片,關節及復雜部位多選擇CT較好,相同部位檢查其輻射劑量較CT低。
磁共振(MRI)是將人體置于強磁場環境中,通過氫原子振動產生的信息反饋來觀察人體的內部結構,其優點在于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很高,比上述3個檢查技術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缺點是需要更長的時間,缺水的組織如骨骼檢查優勢少。在檢查之前,需要將佩戴的金屬飾品和鑰匙、銀行卡等取下,如果心臟病患者佩戴有可拆的金屬起搏器,為了避免誤診也需要取下。對于肺部的檢查,磁共振也沒有優勢,X線和CT檢查要優于磁共振。磁共振檢查對技術人員要求較高,檢查費用也高。
總之,不同類型的影像檢查技術都有適合于自身特性的檢查內容,因此我們在影像檢查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自身檢查需求以及自身生理狀況選擇恰當的影像檢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