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田建輝
孔子曰:“仁者壽。”“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互助、同情,孔子將其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整個儒家思想均以“仁”為核心貫穿始終。《說文解字》對“仁”的解釋為:“仁,親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為心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春初·元命苞》中載“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禮記·經解》言:“上下相親謂之仁。”《韓非子·解老》載:“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從上述諸多古人對仁的解釋來看,歸結為:仁是一種完美的品德,主要體現在人們之間互親互愛,互相幫助。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到:愛人。《論語》中多處對仁進行了闡釋,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溫良者,仁之本。”《禮記·儒行》對仁的解釋最為簡潔明了:“博愛之謂仁。”
長壽之人,首先要有仁心、仁德,注重精神的內養,清心寡欲,不為世俗所惑,樂于助人,好善樂施,方能修德養性。其次,仁慈、慈愛,即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損人,擁有一片慈祥之心。這種慈祥、仁愛的快樂心情,足以抵御各種災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養其天年。正如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纏繞)。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
古代長壽之人,必定注重神、精、氣的養護調攝,而將神列為首位,可見神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禮記》載:“養之,長之,假之,仁也。”指出仁是事物中有恩于萬物生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做人應常懷仁人之心,無欲無求,做事無愧于自己的良心。如《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做任何事情要從良知出發,這樣才能無愧于心,而心平氣和則氣機暢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人的情緒變化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系,心臟在五臟中占主導地位,就像皇帝一樣,統管所有臟腑,是精神的歸處,即:“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所以任物者,謂之心”。與之相應,“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任何情緒的變化都會反映到心,并由此影響到相應臟腑的功能。張景岳在《類經·情志九氣篇》中論述道:“是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而不爭,與時變化而無我,則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俱安,邪亦安從奈我哉?”對心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心具有藏神、主血脈的功能,而精血又為神的物質基礎,神藏于心,則血脈通利,氣機流暢,百病不生;反之,心不藏神則血脈不利,氣機不暢,而危及各臟腑。這里講的“神”不是具體客觀事物,但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常常能夠感受到,如:心曠神怡、心領神會、心馳神往、心神專注、心安神泰、心神不定、神竦心惕、心蕩神迷等,這些詞語充分說明了心神關系的密切性。
《黃帝內經》中記載:“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靜,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澹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存體、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實,靜的意義很廣泛,不是單純的靜止不動,也指人的思想和行為,在受到外因的沖撞時,能有豁達的心胸去包容,去體諒,而不是馬上進入熱戰狀態,唇槍舌劍一番;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仁心的一種體現形式。《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指出:“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意指:保持清凈的心態則人體的正氣充沛,免疫力強大,即使遇到瘟疫病邪,也不會造成傷害。只有保持仁愛之心,才能使內心平靜,內心平靜則神安,神安則心有所主,氣脈暢通,百病不生,而得天壽。
研究發現,長期社會關系處理不好會慢慢地激活免疫、神經、內分泌和代謝系統的潛在通路,導致心血管病、腫瘤以及其他常見老化相關疾病。將社會關系與炎癥指標、心血管功能狀態(高血壓)和能量代謝表現(肥胖)等相結合后研究發現,良好的社會關系行為在生命的各階段可以降低臨床風險因素的發生。動物研究也發現,處于快樂環境的荷瘤小鼠生存期顯著優于處于普通環境下的小鼠,快樂的環境促使小鼠體內的多巴胺分泌增多,從而進一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可以更好地殺滅腫瘤細胞。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先決條件。范縝著《神滅論》中載:“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提到:“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只有神明,氣血通暢,方能頤養天年。因此,在養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注重形體的鍛煉,一定要注意調神養心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時刻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則能使內心平靜,形神安定,方可頤養天年。
首先,良好的心態可以降低患病風險。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會導致身體激素水平的變化,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相反,積極的心態可以促進身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其次,良好的心態可以延長壽命。研究表明,心情愉悅的人比焦慮和抑郁的人更長壽。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此外,積極的心態也可以促進身體的修復和再生,有助于延緩衰老過程。
最后,良好的心態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積極的心態可以讓人們更加樂觀和自信,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情。這種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和滿足感。
綜上所述,良好的心態對于人們的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學會保持積極的心態,盡可能地減少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從而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