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婧 山敏 付帥
摘? ?要? ?近年來,陜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小木耳大產業”重要指示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食用菌產業在陜西省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分析產業發展中優質菌種供給不足、生產經營主體不強、全產業鏈結合不緊密、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提出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快構建菌種繁育體系、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延鏈補鏈工作、強化科技創新服務與示范推廣、探索綠色循環發展等措施,促進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
關鍵詞? ?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
食用菌是集高效、循環、低碳于一體,并具有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在我省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小木耳大產業”重要指示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資源稟賦,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依托“3+X”千億級設施農業項目等政策支持,扎實推進特色產業,我省食用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但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總結分析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 ?發展現狀
2022年,全省食用菌總產量105萬t,產值86億元,食用菌產量居全國前列,主要分布在陜南三市,產量約占全省的76%。食用菌產量最高的地市為商洛市,產量5萬t以上的縣區有商南縣、商洛市商州區、楊凌示范區、山陽縣、柞水縣等7個縣區。全省逐步形成以香菇、平菇、木耳等大宗食用菌為主的品種結構,其中香菇產量55萬t,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53%,主要分布在陜南三市;平菇產量21萬t,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20%,主要分布在商洛、寶雞、咸陽;木耳產量12萬t,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12%,主要分布在陜南三市。
全省有食用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2 641個,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有柞水中博農業、陜西眾興高科、洛南嶺南生物等5家,年產值5 000萬元以上的有11家。品牌建設工作卓有成效,全省已獲得“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安康山珍食用菌”“味見漢中”4個區域公用品牌,“柞水黑木耳”“留壩香菇”“寧陜豬苓”等11個品牌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認證。“巧姑媽”牌香菇醬被認定為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漢陰香菇”“隴縣香菇”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2? ?存在問題
2.1? ?優質菌種供給不足? ?菌種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弱,科研人員少,優質菌種缺口大,品種類型少,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菌種生產管理相對滯后,質量差參不齊,如一些菌種企業因條件簡陋,母種存儲不當,引起菌種退化、老化問題依然嚴重,影響了菌農產量穩定和效益提升,降低了食用菌產品市場競爭力。全省從事菌種生產單位少,目前全省有菌種場183個,其中一級菌種場24個,二級菌種場35個,三級菌種場137個,每年要從河南、浙江、湖北、福 建等地購進一級菌種7萬余支,二、三級菌種? 7 000余萬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
2.2? ?生產經營主體不強?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較少,占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不到1%,規模大、技術好的“鏈主”企業在全國競爭力不強,目前還沒有國家級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經營主體小而弱的現狀尚未實質性改變,冷庫、保鮮庫、冷鏈運輸、工廠化生產等配套設施建設參差不齊。
2.3? ?全產業鏈結合不緊密? ?據調查,目前全省共有食用菌加工企業123個,年加工量(鮮品)9.3萬t,其中初加工量(鮮品)7.3萬t,大部分食用菌產品以鮮品、初級烘干的形式供應市場,產業鏈條延伸短,產品附加值較低,全省圍繞農旅融合所建成的農旅體驗區、科普文化館及研學教育的示范樣板較少,一二三產結合不夠緊密。
2.4? ?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人員知識更新慢、自身動力不足,缺少懂技術、懂管理的綜合性人才,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容易跟風,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勞動力不足,老齡化嚴重,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等學習接受運用能力弱,參與食用菌生產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力量和水平不能滿足高標準生產作業需要。
3? ?目標定位和潛力分析
3.1? ?目標定位? ?食用菌屬于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具有“五不爭”(即: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的優勢和特點,自2018年被納入“3+X”特色產業工程后,發展成效顯著,現已成為我省區域優勢特色支柱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2? ?潛力分析? ?陜西省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更多的小木耳、大產業式的鄉村振興新產業。始終堅持“擴規模、強加工、創品牌、增效益、促融合”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產業布局,重點建設陜南、渭北(陜北)、關中三大食用菌板塊,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板塊化、集群化發展。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菌種研發和生產水平,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提高產能和效益,增強加工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補齊弱項短板,夯實產業鏈基礎,促進食用菌產加銷、科工貿融合發展,打造食用菌全產業鏈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全面提升食用菌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力爭到2030年全省食用菌生產量達到150萬t以上。
4? ?思考與建議
4.1? ?優化產業布局和品種結構? ?我省陜南林木資源豐富,渭北陜北果園面積大,可就地取材,以陜南和渭北陜北為重點,以關中為補充,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真正形成陜南以木腐菌(干菇)為主、渭北陜北木腐菌草腐菌(干鮮)結合、關中以草腐菌(鮮食)為主的三大食用菌板塊。可在陜南遴選一批食用菌大縣,試行整縣推進;關中渭北引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新型現代化產業基地,以點帶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面發展。目前,全省食用菌仍以香菇、平菇、木耳三大品種為主,三種食用菌年產量約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84%,珍稀菌規模較小。可在穩定現有大宗食用菌發展規模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地域特色、調整品種結構,豐富食用菌種類,積極發展羊肚菌、靈芝等珍稀菌類,天麻、豬苓等地域特色藥用菌,多菌類結合,增加生產效益,提高菇農種植信心。
4.2? ?加快構建菌種繁育體系? ?加大對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投入,鼓勵開展食用菌新品種選育試驗,圍繞菌種繁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新品種引進試驗、培育力度,大力實施科技興菇戰略,堅持以研發適宜本地種植、可示范推廣、經濟效益高的食用菌菌種為突破口,篩選出適合全省不同區域栽培的優良品種,在區域內建立菌種生產示范基地。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延安大學、榆林學院、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商洛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福建省農科院等多家單位,重點開展菌種繁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新品種引進試驗,篩選出一批適合我省不同區域栽培的優良品種,改造提升菌種檢驗檢測及生產設施裝備水平,提升菌種生產能力,使優質菌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4.3? ?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以平菇、金針菇、木耳等不同菌類栽培為主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基地,推廣區域內擴能增效顯著的生產技術,引導食用菌企業向自動化生產、工廠化制袋、智能化示范邁進。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制修訂栽培技術規范,不斷完善食用菌生產標準體系,將生產管理一線主體納入標準起草人選,推動地方標準與生產不脫節,全面提高生產標準化水平。如商洛市積極制定發布省市地方標準,“塔式木耳種植架”獲發明專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建立柞水木耳生產和質量“兩個標準”,檢測、追溯、誠信“三大體系”、大棚吊袋栽培等“四項規程”,建立木耳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和柞水木耳“二維碼”全程溯源體系,推動實現木耳產品“數字化”“身份證”管理。“柞水木耳”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入選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典型案例,小嶺鎮木耳基地入選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
4.4?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設立省級財政專項,支持龍頭企業實施重大項目,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揮信貸擔保、地方融資基金等平臺作用,支持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積極對接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效引導并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資食用菌產業,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如長安銀行行領導親自掛帥包抓食用菌產業鏈金融服務,各地分行行長作為鏈條具體責任人,專門服務團隊進行“一對一”產業鏈專項服務,扎實推動 “一鏈一長”“一企一策”金融服務。探索并鼓勵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合作機制,完善利益聯結,把農民利益緊密鑲嵌在產業鏈中,實現互利共贏。如旬陽市國樺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做兩頭,農戶做中間)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基地就業務工、“送棒收菇”發展、基地孵化創業、資產收益分紅等途徑,共帶動建檔立卡脫貧戶512戶1 658人,戶均增收6 360元,人均增收1 817元。支持“鏈主”企業生產設施標準化、工廠化、數字化改造提升,打造高標準示范基地。
4.5? ?推進延鏈補鏈工作? ?針對食用菌產品加工短板,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統籌發展食用菌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環節增值。支持產地初加工、龍頭企業深加工,建設預冷保鮮、烘干包裝、灌制炸制等商品化處理。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做大用好“隴縣香菇”“鳳翔羊肚菌”等多個區域公用品牌,做強“益珍禾”“關山”等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利用國內各大農業展會平臺,加大食用菌品牌營銷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品牌,不斷提升陜菌知名度和影響力。如陜西同心創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村集體+農戶”的訂單農業打造了“長憶菌”品牌,推出菌湯包、養生菌菇等特色食用菌加工產品,以產品展銷、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多種銷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加強預警監測和生產風險防范,引導科學合理發展種植規模,并及時發布市場信息,促進產銷順暢。
4.6? ?強化科技創新服務與示范推廣? ?充分發揮產業技術體系、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龍頭企業等資源優勢,組建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開展科研攻關,研究解決產業發展難點、堵點及瓶頸問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如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團隊、北京中陌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商洛學院,柞水相繼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新型設施、現代農機裝備與先進農藝三融合,探索完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技術。針對菌袋生產質量不穩定,影響單袋出菇產量和效益問題,推廣工廠化集中制袋、高溫滅菌、無菌化接種、智能化養菌生產示范,建立完善社會化產業服務科技創新體系。開展新模式、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如商洛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加掛陜西省食用菌研究所牌子,與企業聯合開展食用菌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加強適宜地方生態條件的新品種選育、新產品研發。實施人才戰略,加強技術指導與交流培訓,培養職業農民,培育多層次高素質人才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7? ?探索綠色循環發展? ?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廢棄菌包的循環利用研發,在食用菌生產集中區域規劃建設有機肥加工廠,采取果菌循環模式和物物交換方式,達到廢棄物閉合循環高效利用。如商洛市加強香菇廢棄菌包和受污染菌包回收,用于平菇等其他食用菌生產或加工成飼料、生物質燃料、無土栽培的基質,鼓勵企業回收加工利用廢棄菌包塑料袋。依托果業、設施蔬菜等產業,形成“果—菌—肥—果(菜)”“果樹枝條(農作物秸稈)—代料栽培食用菌—食用菌菌渣無土栽培設施蔬菜—種完菜廢基質還田生產優質糧食”“菌物生產+植物生產+動物生產”“果樹枝條—代料—菌袋—出菇—有機肥—果樹”的“果—菌—肥”等綠色循環產業模式,推動菌果菜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當地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建立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示范基地,探索食用菌多元化生產和菌渣有機肥清潔生產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如榆林市形成了“農業種植—食用菌栽培—沼氣能源”的清潔農業循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