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靜,岳 玉,劉俊霞,烏日汗,苗晨燦,任思萌,于燦燦,吳明倩,關 超,郭慧君,申 偉,孫林娟,宋麗波,趙 楠,白晶晶,蘇 凈,李 靜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 100091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因素(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高血壓等)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1],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2]。皮內針是將特制的麥粒型或圖釘型針具刺入皮內,并留置一定時間,對皮部給予弱而長時間的刺激[3],具有調經絡臟腑、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西醫可通過刺激皮下神經末梢感受器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4]。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因大腦局部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等癥狀[5],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研究表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后立即開展康復護理可降低致殘率[6]。皮內針技術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廣泛,病人反饋效果好,但缺乏相關歸納、分析。因此,本研究對北京市某三級甲等中醫院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皮內針技術的應用情況開展回顧性研究,總結經驗,為臨床提供借鑒。
便利選取北京市某三級甲等中醫院住院就診電子信息系統2022 年1 月—6 月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的477 例病人。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第一診斷或第二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住院期間使用皮內針技術。排除標準:病人的護理記錄單中未記錄皮內針技術。
1.2.1 資料收集方法
制定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皮內針技術臨床應用回顧性研究信息采集表,內容包括病人的病歷號、住院次數、病區、性別、年齡、主要診斷、證型、主要癥狀、取穴、入院日常生活能力(ADL)得分、出院ADL 得分。首先由統計室人員通過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按納入標準初步導出數據共計569 例,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6 例病歷號錯誤、28 例病人病程未記錄使用皮內針技術、48 例未記錄一般護理記錄單),選出符合研究要求的477 例病例。
1.2.2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 2016 建立數據庫,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定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使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022年1月—6月住院病人共11 734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569例,占4.85%(569/11 734),91.6%(521/569)的病人使用皮內針技術。
最終納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人477 例,其中男233例,女244 例,年齡(67.43±12.32)歲。477 例病人分別就診于14 個科室,常見就診科室為腦病科與心血管科。出院診斷包括8 種,多為腔隙性腦梗死213 例(44.65%)。病人辨證分型有61 種,多為風痰阻絡證138 例(28.93%)。見表1~表3。

表1 使用皮內針技術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住院科室分布(n=477)

表2 使用皮內針技術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出院診斷分布(n=477)

表3 355 例使用皮內針技術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辨證分型分布(n=477)
使用皮內針技術的主要癥狀包括62種,熱點病癥為肢體活動不利140 例(29.35%),頭暈95 例(19.92%)。477 例病人共取穴2 543 個,平均每例病人取穴5 個,肢體活動不利多選內關、太陽、足三里,頭暈多選內關、三陰交、足三里。風痰阻絡證134例,取穴共計725個、58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氣虛血瘀證61 例,取穴共計309個、45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痰瘀互結證47 例,取穴共計244 個、41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陰虛風動證40例,取穴共計205 個、41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肝陽上亢證20 例,取穴共計106 個、29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痰濁上擾證16 例,取穴共計89 個、21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陰虛陽亢證13 例,取穴共計63 個、24 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氣陰兩虛證11 例,取穴共計59 個、24種,平均每例取穴5 個。各證型取穴分布見表4。

表4 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證型皮內針技術取穴分布情況
病人入院時ADL 得分與出院時ADL 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性別、年齡病人的入院ADL得分與出院ADL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5~表7。

表5 缺血性腦卒中常見癥狀、取穴分布及病人入院與出院時ADL 得分比較(n=477)

表6 不同年齡病人出院與入院時ADL得分差值比較[M(P25,P75)] 單位:分

表7 不同性別病人出院與入院時ADL 得分差值比較[M(P25,P75)] 單位:分
本研究發現,2022 年1 月—6 月北京市某三級甲等中醫院缺血性腦卒中住院病人占同期住院人數的4.85%(569/11 734),與其他病種相比位居于前列,與《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0》概要[2]一致,腦卒中病人的患病率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與李衛征等[7]的研究一致。發病以老年人群為主,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這一結果與其他報道相一致。477 例病人分別就診于14 個科室,內科居多,具有一定的人群代表性。
皮內針技術臨床應用普遍。本研究中,91.6%的病人使用皮內針技術,分析原因可能為皮內針針具不斷改進,既提高了臨床療效,還簡化了操作,減少了病人對皮內針固定用膠布的變態反應,臨床優勢得到充分發揮[8];另外,皮內針相關國家標準的頒布,不僅規定了皮內針的操作規范和要求,也促進了皮內針技術的臨床推廣,因此,普遍獲得臨床醫護人員與病人的接受。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辨證分型以風痰阻絡證居多,不同證型不同陽性病癥取穴不同,個體化特點突出,優勢突出?!帮L”“痰”“瘀”為中風的致病因素,也是病理產物,三者互為因果、相兼為病有關,因此臨床以風痰阻絡證為中風的常見證型[9]。病人的主要癥狀為肢體活動不利、頭暈等,與章薇等[10-11]的研究結果相近,缺血性腦卒中后可引起多種多樣的功能障礙,如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利、頭暈、失眠等。
皮內針技術應用體現了中醫護理辨證、辨癥相結合,病癥結合的個體化護理特點,其有效性說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更有利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使用皮內針的主要癥狀包括62 種,針對的熱點病癥多為肢體活動不利、頭暈、胸悶、言語不利,通過對病人入院時ADL 與出院時ADL 得分進行對比,發現使用皮內針技術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分析原因:其一,皮內針給皮膚和絡脈產生持續而穩定的針刺刺激,擴張血管,改善腦部血流灌注,提高大腦興奮性,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改善腦部能量代謝,對中樞神經具有調節作用[12-13];其二,局部皮內針技術直接、持續地刺激相關肌群的收縮,具有改善局部器官血液循環的作用[14];其三,皮內針療法以皮部理論為基礎,通過激發衛氣增強機體防御外邪的能力,促進功能的恢復,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15-16]。
本研究回顧相關數據體現了中醫醫學整體觀的臨床思維,辨證施治、辨證施護才可以充分體現皮內針在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特優勢。但本研究結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便利選取北京市某三級甲等醫院,應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開展多中心研究,使研究結果更有代表性;本研究未設置不使用皮內針技術的對照組,尚不能排除其他中西醫治療因素的干擾等,后期研究將會開展多中心研究、設置對照組等以提高研究結果的說服力及證據等級。皮內針技術在我院開展廣泛,但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尚待改進,如皮內針若留置于毛發濃密之處,常因粘貼不牢而脫落;部分病人反饋取針時疼痛明顯等,因此,皮內針針具、取針器具及利器盒均有待進一步改良,以便于更好地為臨床病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