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賽男,徐松梅,郭冬梅
啟東市中醫院,江蘇 226200
干眼癥是臨床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是淚液質和量或流體動力學異常而引發的淚膜穩定性降低和(或)眼表損傷,以眼部有干感、畏光、流淚、燒灼感等為主要癥狀[1]。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空調的長期使用、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及用眼過度等,干眼癥病人日漸增多[2]。干眼癥輕者會影響生活和工作,重者可引起角膜變性、角膜炎癥、結膜炎等并發癥,嚴重者會導致視力喪失[3]。如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淚膜異常,影響病人視力和生活質量[4]。目前,臨床上對干眼癥治療主要采用人工淚液滴眼方法,可有效改善病人干眼癥的癥狀[5],但存在停藥后復發的問題。針對嚴重的干眼癥病人,即便采取淚小點栓塞、頜下腺移植[6]等手術治療,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淚液的質和量,難以達到長期的治療效果。趙蒙蒙等[7]認為,干眼癥主要病機在于肝腎陰虛,人體五臟六腑之精氣無法上榮于目,致使目失濡潤、營養,故而出現干澀感、灼熱感等癥狀。同時,中醫治療干眼癥具有見效快、副作用少等優勢[8-9]?;诖?,本研究選取肝腎陰虛型干眼癥病人,在人工淚液和中藥熏蒸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選取2022 年1 月—8 月在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干眼癥(肝腎陰虛型)病人92 例。參考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審定的《干眼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10]中診斷標準:1)主觀眼部癥狀,包括干澀感、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畏光、針刺感、流淚、視物模糊、眼紅(具有以上前5 項癥狀之一者為陽性);2)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IT)≤10 mm/5 min;3)淚膜破裂時間(BUT)≤10 s;4)角膜熒光染色評分(FL),角膜上皮點狀著色;具有1)+SIT≤5 mm/5 min 或BUT≤5 s 診斷干眼癥;具有1)+ SIT 5~10 mm/5 min 或BUT 5~10 s+4)也可診斷干眼癥。
參照《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眼科疾病分冊》(ZXYXH/T 291-2012)[11]及《中醫眼科學》[12]制定中醫診斷標準,即主癥:眼干澀,雙目畏光頻眨,視疲勞,異物感,燒灼感,針刺感,久視則諸癥加?。淮伟Y:目赤,流淚,視物模糊,黑睛細點星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寐多夢,口干;舌脈象:舌紅苔薄,脈細數。具有3 個及以上的主癥,加1 個或以上的次癥,結合舌脈,可診斷為肝腎陰虛型干眼癥。
納入標準:1)符合干眼癥的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18~60 歲;3)干眼癥病程≥6 個月;4)病人或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繼發有淚液萎縮者,如結膜瘢痕引起實質性干燥,瞼外翻或眼瞼閉合不全所致干燥癥,淚腺摘除術后,繼發于急慢性炎癥引起淚腺萎縮;2)合并有青光眼、虹膜炎、角膜炎等嚴重眼部疾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6 個月內有眼部手術史者;4)眼眶周圍有皮膚病或對中藥過敏者,治療部位有金屬異物、裝有心臟起搏器及不適應點刺激治療的病人;5)有精神病史,智力和語言交流障礙者;6)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按1∶1 的比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觀察組:男12 例,女34 例;年齡20~60(42.74±10.55)歲;病程10~32(17.48±5.05)個月。對照組:男17 例,女29 例;年齡18~60(43.70±11.46)歲;病程11~40(18.80±6.0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1.2.1.1 對照組
給予玻璃酸鈉滴眼液[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90022]滴眼和中藥熏蒸,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每日3 次或4 次,每次1 滴或2 滴。中藥熏蒸用的中藥組成為菊花6 g、密蒙花6 g、薄荷3 g、桑葉10 g、蟬蛻6 g、石斛10 g、玄參10 g、生地10 g、麥冬10 g、丹參1 g、川芎6 g,均為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顆粒劑。將上述中藥顆粒劑用溫水調成100 mL 藥液放入熏蒸儀中,為病人戴上眼罩,調節霧量并設置治療時間20 min。連續28 d。治療期間囑病人睡眠充足,注意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忌食發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1.2.1.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離子導入用的中藥與熏蒸用的中藥相同。具體方法:將中藥顆粒劑用溫水調成10~15 mL 藥液,浸透導入儀(離子導入治療儀為ZH868A 電腦中頻治療儀)專用棉片后,放置于電極片中央備用。清潔穴位皮膚并擦干后,將電極片貼在太沖、三陰交、肝俞、腎俞穴位上固定好(穴位取同側)。選擇“導入按摩”模式。治療時間20 min,強度設置為10~20 mA,以病人穴位處感微刺、微麻為度,稍感溫熱為宜,每日1 次。治療過程中,病人如出現皮膚過敏或破損者,立即停止離子導入治療,并對其做相應處理。
1.2.2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臨床療效及眼試驗檢查結果(SIT、BUT 和FL)。
1.2.2.1 臨床證候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于治療前及治療28 d 后對病人自覺眼干澀、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畏光、針刺感、流淚、視物模糊、眼紅、腰膝酸軟、夜寐多夢、頭暈耳鳴、口干、舌紅苔薄、脈細數等中醫證候進行評估,依病情嚴重程度評為0 分、1 分、2 分、3 分。其中,舌紅苔薄無計0 分,有計1 分;脈細數無計0 分,有計1 分。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2.2.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4]擬定。1)顯效:臨床證候明顯改善,療效指數減少>70% ;SIT 增加>5 mm/5 min,BUT 增加>5 s,FL 范圍減少>2/3。2)有效:臨床證候有所改善,療效指數減少30%~70% ;SIT 增加3~5 mm/5 min,BUT 增加3~5 s,FL 范圍減小1/3~2/3。3)無效:臨床證候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減少<30%;SIT 增加<3 mm/5 min,BUT 增加<3 s,FL范圍減小<1/3。其中,療效指數=(治療前證候總積分-治療后證候總積分)/治療前證候總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臨床療效等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46 46治療前22.07±3.49 21.50±3.67 0.757 0.451治療后P 8.57±3.22 11.52±4.79-3.477<0.001 t 值18.292 12.288<0.001<0.001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單位:例(%)
治療后,兩組SIT、BUT 都比治療前升高,但觀察組升高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兩組FL 評分都比治療前降低,但觀察組降低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眼試驗檢查結果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眼試驗檢查結果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46 46 SIT(mm/5 min)治療前4.33±1.06 4.11±0.92 1.051 0.296治療后10.61±2.23治療后10.80±2.23 7.63±2.64 5.855<0.001 BUT(s)治療前4.30±1.05 4.07±1.06 1.085 0.281 7.98±2.47 5.761<0.001 FL(分)治療前4.83±2.33 4.93±1.96-0.242 0.809治療后1.72±1.53 3.39±1.63-5.085<0.001
由于當今社會人們業余生活豐富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視頻的普及、屈光手術的增多、眼藥水濫用、隱形眼鏡佩戴人數增加及部分全身性疾病等原因的影響,干眼癥已成為全球常見的眼表疾病之一。相關研究顯示,全球干眼癥的發生率為5.5%~33.7%[10],在我國發生率為21%~30%[15],且干眼癥在我國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影響居民眼部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必須高度重視,并給予有效診治[16]。目前,國內外對干眼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補充人工淚液或阻止淚液的流失,此方法雖能獲得暫時臨床效果,但遠期改善效果不明顯[17]。同時,人工淚液大多含有一定的防腐劑,長期使用易造成眼表二次損害[18]。而中醫通過整體論治和辯證思想調理臟腑陰陽,治療干眼癥發病之根本[19]。
中醫學將干眼癥歸屬“燥癥”范疇,干眼癥癥狀輕者將其歸屬于“白澀病”,《審視瑤函》中記載:“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而癥狀重者歸屬于“神水將枯”“神氣枯瘁”范疇,《證治準繩·神水將枯》記載“乃火郁蒸澤,故精液不清,而珠不瑩潤,汁將內竭,雖有盈珠亦不潤澤”。趙艷青等[20]回顧性分析4 756 例干眼癥病人,其中肝腎陰虛型病人最多,為2 111 例,占44.39%。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肝脈連目系,肝氣通于目,肝藏血,目得血而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淚為肝之液,肝陰不足,則目失濡養可致眼睛干澀不適;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古有“肝腎同源”,又瞳神五輪中屬水歸腎,腎主津液,腎水充足則目有所養,腎陰不足則目外少潤澤之水,內缺充養之液,而致雙目干澀。臨床表現為久視容易疲勞、畏光、視物不清,甚則白睛紅赤,常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偶有便秘煩熱,舌紅苔薄少津,脈細。故本病病機主要為肝腎陰虛,目失濡養,肝腎陰虛貫穿疾病發展的全過程。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治療需從臟腑肝腎入手,滋肝腎之陰、生津潤燥[21]。
中藥熏蒸治療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歷史悠久,集藥療、熱療、汽療的功能,融熱度、濕度、藥物濃度于一體,其熏蒸熱效應可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加快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使作用于眼部的中藥成分得到充分吸收,又可直接補充患眼水分,并能刺激淚腺促進淚液分泌,修復損傷的角膜組織。張璐[22]認為,中藥熏蒸將中藥經過煎煮后產生的蒸汽直接滲透到眼部病變處,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人工淚液的應用能潤滑眼表、營養角膜、增加淚膜穩定性,可防止角膜結構受傷害,進一步改善干眼癥病人癥狀、淚液分泌量和淚膜穩定性[23]。呂嬋等[18]用中藥熱敷聯合雷火灸對120 例干眼癥病人進行干預,有效率達到95.7%,療效顯著。郝美玲等[24]研究發現,采用中藥熏蒸可有效緩解干眼癥病人的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本研究中藥熏蒸和穴位離子導入所用的處方中,菊花歸肺、肝經,具有平抑肝陽、清肝明目之功效;密蒙花具有養肝明目之功效;此兩藥為君藥,使目珠得潤,陰液得補。方中石斛、玄參、生地、麥冬滋補肝腎之陰,生津潤燥,共為臣藥;丹參、川芎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其修復,同為佐藥;桑葉、薄荷、蟬蛻清肝疏風,開啟玄腑,引藥入肝經,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清肝潤目之功,使陰液得補、目珠得潤。觀察組所用的穴位中,肝俞穴疏肝利膽,理氣明目;腎俞穴滋補腎陰,生津明目;太沖穴為肝經原穴,疏肝理氣,平肝熄風,清肝明目;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聯絡肝脾腎三條陰經的氣血,滋水涵木,生津養陰,健脾助運,對肝、脾、腎三經都有調理作用。四穴相配合用,肝風肝火得平,不再耗傷津液,肝血腎陰得養,提供津液之源,滋養肝目,健脾補后天氣血生化之源,以供肝腎養精。中藥穴位離子導入使用的儀器具有穴位透藥、穴位按摩及熱磁治療的多重功效;能使穴位局部產生溫熱效應,既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利于藥物的運送和吸收;又能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調理肝腎陰虛的作用,而達到治療作用。因此,中藥熏蒸聯合中藥穴位離子導入,使中藥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和腧穴,從局部和整體兩方面進行辨證論治,提高了治療效果。故觀察組治療后眼部疲勞感、干澀感、異物感及燒灼感等證候總積分為(8.57±3.22)分,比對照組[(11.52±4.79)分]明顯降低,兩組治療后總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77,P<0.001)。同時,觀察組的顯效、有效和無效例數分別為26 例、17 例和3 例,對照組的顯效、有效和無效例數分別為15 例、21 例和10 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顯效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在緩解患眼臨床證候、促進淚液分泌及增強淚膜穩定性等方面效果比對照組更好。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48%、78.2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眼癥病程較長,病情往往反復發作,容易引起睡眠障礙、焦慮及抑郁,對病人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25]。護理人員要多與病人進行溝通,建立檔案,利用面授、電話、微信等渠道正確引導病人,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自我保健模式[26]。鼓勵病人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睡眠。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時,顯示屏調至適當亮度,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外出佩戴護眼鏡,減少風塵、紫外線等不良刺激[27]。使用空調時要增加環境濕度。注意用眼衛生,接觸眼睛前后注意洗手。指導病人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忌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禁煙、酒。適量多飲水,多食富含維生素 A、維生素C 的食物,如新鮮胡蘿卜、水果以及海產品。
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期間會產生針刺感和蟻走感,若局部有燒灼感或蟻走感不能耐受時,根據病人感受調節電流強度,以免局部皮膚受損,治療后應及時清潔局部,告知病人中藥可致局部皮膚著色,停用數日后可自行消退。如出現小水皰,用碘伏消毒。治療部位皮膚有破潰及過敏體質者,禁做此項治療。電極片、電線及機器用后用消毒濕巾擦拭,每周應用500 mg/L含氯制劑消毒液擦拭消毒,確保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護理。
本研究應用中醫局部和整體互相聯系的辨證論治理論,分析干眼癥的病因病機,采取滋補肝腎的方法,在常規使用人工淚液聯合中藥熏蒸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離子導入,從多個環節調理肝腎功能,提高淚液分泌量,延長了BUT,有效緩解了病人眼干不適感,阻止和預防了干眼癥的進一步發展,且此操作簡單、安全、無痛苦、不良反應少、不易產生依賴性,病人樂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