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娜,韓世范,金 姬,閆 蕊,馬麗和
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山西 030600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2018 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1]要求護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應具備基本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能在各類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護理和預防保健工作。當今大健康時代,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療體制的改革,病人維權意識逐漸增強,護患矛盾日益凸顯[2];部分醫學院校地理位置偏遠,加之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大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導致護生在病人身上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常規的基于真實病人床旁護理教學已不能滿足護生崗位勝任力的要求。為彌補臨床實踐教學資源的局限性,護理教育中校內實訓環節越來越受到護理院校重視[3]。高仿真模擬教學是指提前將編制好的病例輸入到計算機系統中,通過操縱電腦使模擬人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結合配置的虛擬臨床環境,使學生進入醫護人員的角色對病人進行各項操作,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教學方法[4]。該方法具有再現臨床真實工作場景、操作調控性重復性強、為學生創造無風險化訓練環境等優點,受到護理界的廣泛認可[5]。本研究借助文獻復習,研究近10 年來國外高仿真模擬教學在本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為我國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以“high-fidelity simulation teaching”OR“simulation teaching ”OR“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person”AND“nursing”為 檢 索 式,對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PubMed、MedLine 4 個數據庫進行主題詞或關鍵詞檢索。檢索時限為2013 年1 月1 日—2023 年1 月1 日。共檢索到1 341 篇文獻,其中Web of Science 383 篇、Wiley Online Library 127 篇、PubMed 618 篇、MedLine 213 篇。利用NoteExpress 2.0 軟件刪除重復文獻,根據文獻篩選標準閱讀題目、摘要和全文,最終納入148篇文獻。
納入標準:文獻的主要內容涉及高仿真模擬教學在本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狀況;發表時間為2013年1 月1 日—2023 年1 月1 日。排除標準:會議論文、編輯評論等非學術論文文獻;重復文獻;研究對象不明確的文獻;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
由2 名具備護理學模擬教學管理經驗并從事護理研究的人員根據文獻篩選標準獨立完成文獻的檢索及提取工作。閱讀全文并通過NoteExpress 2.0 軟件、Excel 軟件和文獻計量分析法對文獻進行查重、整理與分析,提取指標包括文獻的年度分布、關鍵詞、期刊來源、第一作者、發文機構、基金支持、文獻的研究方向與類型等資料。
2.1.1 文獻計量與年度變化趨勢
近10 年來,高仿真模擬教學應用于國外本科護理實踐教學的文獻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2013—2016年發文量呈現上升趨勢,2017 年、2020 年有所下降,2022 年發文量最多為24 篇,2013 年發文量最少為3篇,本研究共納入148 篇。見圖1。

圖1 高仿真模擬教學應用于護理實踐教學的文獻發表情況
2.1.2 文獻來源期刊分布
148 篇文獻共發表在62 種期刊上,平均發文量為2.39 篇,其 中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發 文 最 多(n=27)。根據期刊載文量進行排序,排名前5 位的期刊共刊文73 篇,占總文獻的49.3%。見表1。

表1 文獻量排名前5 位的期刊
2.1.3 高產作者及主要發文機構
148 篇文獻共有作者455 名,來自 83 個單位,由2人及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的文獻138 篇,合著率為93%。按照第一作者所在機構進行分析,醫學院校發文103篇(70%),醫療機構發文45 篇(30%)。發文量排名前3 位的作者分別是Ayed A、Cooper S J、Garbee D D。
2.1.4 文獻的基金支持
148 篇文獻中,受基金支持31 篇(21%),其中,5 篇(16%)受到國家級科研基金資助,26 篇(84%)受到院校級科研基金資助。
2.1.5 高頻關鍵詞
關鍵詞是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和提煉,高頻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文獻分析法對148 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分析,得到排名居前10 位的高頻關鍵詞,見表2。以高頻關鍵詞(出現頻次>5 次,共現頻次>3 次)為基礎,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繪制護理本科高仿真模擬教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見圖2。

表2 高頻關鍵詞

圖2 基于關鍵詞共現的護理本科高仿真模擬教學研究熱點網絡
根據研究方法,將148 篇文獻歸結為5 種類型:綜述類文獻15 篇(10%),質性研究7 篇(5%),描述類研究11 篇(7%),試驗類研究106 篇(72%),經驗總結及體會類文獻9 篇(6%)。研究方向包括護理教育119 篇(81%)、專業培訓5 篇(3%)、護理研究13 篇(9%)及護理管理11 篇(7%)。
近10 年來,62 種期刊共發文148 篇,發文量呈波動增長趨勢。高仿真模擬教學因具備仿真度高、可重復性高、風險性低等特點逐漸受到護理院校的青睞[6],在2013—2016 年快速發展,研究表明在2017 年后下降趨勢比較明顯,可能與疫情影響多數課程轉為線上授課模式有關。載文量排名居前3 位的核心期刊為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Nurse Education Today與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可視為該領域核心期刊群初步形成。權威的多產作者群是一個學科專業領域形成核心的重要條件之一[7],研究顯示,第一作者單位以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為主,發文3 篇以上者僅3 人,表明尚未形成該學科領域高產作者群。基金論文的數量可以間接衡量一個學科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狀況[8]。本研究回顧近10 年國外護理本科高仿真模擬教學相關文獻,國家級基金文獻較少,表明高仿真模擬教學亟須創新發展。今后的研究中,呼吁國家機構和相關研究人員大力支持,實現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之間多部門、多中心、跨學科合作,創建高產作者群,促成高仿真模擬教學項目的深入研究。
目前,國外高仿真模擬教學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9-10],通過對文獻的閱讀,筆者發現國外高仿真模擬教學研究主要為應用型研究,應用課程以急危重癥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臨終關懷及健康評估為主,很少涉及其他課程,如傳染病護理學、護理藥理學、心理護理學及精神科護理學。有研究表明高仿真模擬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顯著提高護生的自信心及技能操作能力[11-14],缺乏針對教師與學習者對高仿真模擬教學接受度的研究[4],不同課程之間、高仿真模擬教學與其他智能教學交叉的研究較少[15],研究過程局限于實驗課當堂授課與學生臨床實習前的集中培訓,少數文獻[16-17]提到了臨床課間見習與臨床實習期間高仿真模擬教學的應用效果,認為高仿真模擬教學可代替25%的臨床學習時間,彌補了臨床見習與實習的不足,有利于促進護理實踐教學改革,多學科交叉、多種教學方法聯合使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18-19];Fielding 等[20]肯定了高仿真模擬教學在新生兒臨終關懷課程中的應用,指出要確保護生的情緒安全,為其創造一個安全學習環境。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篩選,發現高仿真模擬教學效果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將其應用于課程考核方法的文獻僅局限于急救護理學課程,可能與考核過程要充分考慮到病例設計真實、合理、有針對性及評價指標客觀、公正有關。
本研究涵蓋的文獻類型相對全面,以實驗類研究為主,內容大多是證實高仿真模擬教學在不同課程中的有效性,綜述及質性研究較少。Mulyadi 等[4]通過Meta 分析評價高仿真模擬教學系統對護理教學的效果,得出仿真模擬教學系統應用于護理教學中的效果優于傳統護理教學法,但因納入研究的質量不高、樣本量少無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探討異質性來源,提示應開展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有研究將2014—2022 年高仿真模擬教學影響本科生臨床推理能力的文獻進行綜述,認為高仿真模擬教學或聯合傳統教學及其他模擬教學均能提升學生的臨床推理能力,指出高仿真模擬教學對學生臨床推理技能的實際效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21]。高仿真模擬教學雖然被廣泛運用到各教學領域中,但針對該教學方法的評價手段尚無規范、統一、量化的標準[18]。通過對本研究納入文獻進行分析,發現目前評價高仿真模擬教學的手段主要以自制量表為主,缺乏嚴格的信效度分析,缺乏對病人結果的影響以及護生遠期效果的追蹤。臨床判斷能力及批判性思維等高等思維能力逐步成為評價高仿真模擬教學的指標[22]。Mull 等[23]通過現象學分析指出高仿真模擬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反思性實踐者,教育者應該制定科學的教學標準及策略鍛煉護生在操作中的反思能力,實現模擬教學目標最大化。Fernánde-Basanras 等[24]立足于護生角度通過Meta 分析評價高仿真模擬教學,指出高仿真模擬教學可以提高護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對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更加顯著,但研究納入文獻較少,未來仍需更多高質量的研究加以證實。科學的評價方法能更好地輔助教師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改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高仿真模擬教學的優勢,建議貼近臨床實際根據不同虛擬仿真場景設置相應的病例及能綜合、全面、深層次反映不同年級操作者表現的高仿真模擬教學評價工具。
護理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是有限的,學生往往只是一個觀察員的角色,特別是在危急情況下[25]。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司倡導以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為平臺,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26-27]。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高仿真模擬教學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目前各個環節情景模擬教學尚無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情景的仿真度不夠,教師、學生及實驗室準備不足,高仿真模擬系統利用不足等問題[28],建議今后對高仿真模擬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如課程設計、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教學反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建設、智能化高仿真模擬教學平臺及高仿真模擬教學的后勤保障等,探索課后不同時間段學生對知識的保留度及在臨床實踐中知識的遷移轉化效果,充分發揮高仿真模擬教學的優勢,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