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愛,梅東東,郭松林
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241000
尿毒癥是由各類晚期腎臟病共同導致的臨床綜合征,屬于腎臟病的終末期。血液透析是治療尿毒癥的常用方法,也是延續病人生存期的重要手段[1-2]。但是長期進行血液透析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痛苦,極易產生消極情緒,不利于預后[3-4]。血液透析治療周期長,在此過程中,病人遵醫行為會受到影響,且還會出現透析并發癥,影響預后[5],這就要求在治療期間給予病人特殊護理,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改善病人不良情緒。近年來,血液透析過程中相關護理干預的研究逐漸增多[6-7]。有研究報道,家屬的支持及照護有利于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的生活質量[8]。家屬賦能模式是護士將疾病的相關知識、護理方法及康復技能傳授予家屬,再由家屬在日常生活中教給病人,讓病人提高自我管理及自我照護能力[9]。已有研究利用家屬賦能模式干預血液透析病人,發現其能改善病人自理能力及抑郁癥狀[10]。但有關家屬賦能模式對尿毒癥血液透析病人疲乏程度以及治療依從性方面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將家屬賦能模式應用于尿毒癥血液透析病人中,探討其對病人不良情緒、疲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收治的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尿毒癥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腎衰竭標準[11],腎小球濾過率(eGFR)<15 mL/(min·1.73 m2),需行血液透析治療;血液透析時間≥3 個月,每周≥2 次,病情穩定;年齡29~75 歲;病人及其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病人或其家屬意識不清,智力低下;伴有惡性腫瘤、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合并癥;預計生存期<6 個月;無法做到進行規律的血液透析;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共納入病人107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3 例和觀察組54 例,兩組原發疾病、文化程度、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保持環境安靜整潔、保證病人的休息、監測生命體征與尿量;制定科學飲食方案,制定預防感染的措施。觀察組給予家屬賦能模式干預,具體如下。
1.2.1 第1 階段(透析第1 周)
護理人員向家屬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師及責任護士。給家屬發放健康手冊,使其熟讀,此健康手冊在血液透析治療周期中有一定作用。囑病人家屬密切關注病人表現及心情的變化,并與醫師及時溝通,共同參與到病人的護理中。
1.2.2 第2 階段(透析第2 周)
制定護理計劃。了解家屬的認知水平及文化程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指導方法;可以以面對面講解與座談會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家屬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術后護理方法,并囑家屬多關注病人心理健康,通過鼓勵的方式使病人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過程;向家屬詳細講述藥物治療注意事項及常見不良反應,要求家屬監督病人服藥;由護士教給家屬護理方法,并將相關護理步驟及注意事項以文字的形式發給家屬,家屬根據所學的護理技巧為病人制定科學飲食方案。病人在家屬的陪同及協助下每天運動20 min,每周至少做4 次運動。護士向家屬講解常見并發癥的表現及處理方法。
1.2.3 第3 階段(透析第3 周)
將家屬聚集起來,考察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交流日常照護的注意事項及經驗。
1.2.4 第4 階段(維持透析間期)
由專人通過電話或微信進行隨訪,解答家屬在照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指導。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進行測評。
1.3.1 不良情緒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SDS 共20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1~4 分,總分≥53 分表示有抑郁,輕度、中度及重度抑郁對應評分分別為53~62 分、63~72 分和≥73 分。SAS 共20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1~4 分,總分≥50 分表示有焦慮,輕度、中度及重度焦慮對應評分為50~59 分、60~69 分和>69 分[12]。
1.3.2 依從性
自擬量表評價病人依從性,該量表包括用藥、透析方 案、飲 食、液 體 攝 入4 個 方 面,Cronbach's α 系 數 為0.827。各方面得分0~25 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該方面依從性越好。
1.3.3 疲乏
采用修訂版Piper 疲乏量表(RPFS)進行評分,RPFS 包括行為、情感、感覺和認知4 個維度,其中情感和感覺均為5 個條目。其余2 個維度均為6 個條目,各條目得分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疲乏越嚴重[13]。
1.3.4 并發癥發生率
包括血管通路感染、消化不良、便秘等。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性和方差齊性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53 54 SAS 評分干預前65.82±6.32 66.12±5.89-0.254干預后51.03±4.11①45.23±3.52①0.800干預后56.21±4.78①48.02±3.47①10.156<0.001 SDS 評分干預前63.25±4.85 62.94±5.47 0.310 0.757 7.845<0.001
干預前,兩組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依從性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依從性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53 54用藥干預前14.12±3.03 13.95±3.27 0.279 0.781干預后18.25±2.11①22.05±1.52①-10.704<0.001透析方案干預前12.89±3.23 13.14±3.05-0.412干預后17.95±2.41①21.14±1.96①-7.518<0.001飲食干預前15.85±3.26 15.21±3.03 1.052 0.295干預后20.11±2.05①23.36±1.41①-9.570<0.001 0.681液體攝入干預前17.03±2.17 16.59±2.35 1.006 0.317干預后20.77±2.25①22.58±2.07①-4.332<0.001
干預前,兩組RPF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RPF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RPF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RPF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53 54干預前61.02±8.22 59.96±8.74 0.646 0.520干預后42.36±5.96①27.12±4.21①15.300<0.001
觀察組消化不良、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管通路感染、不安腿綜合征、尿路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目前,血液透析是延長尿毒癥病人生存期的主要手段,但是此方法需要長期實施,也會造成一系列并發癥。病人長期承受透析的痛苦,嚴重影響病人依從性。而疾病本身的病情變化所帶來的諸如疼痛、瘙癢、失眠、心慌、胸悶等癥狀也是導致病人治療依從性下降的原因[14]。
本研究將納入病人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發現,兩組病人在干預前均存在明顯的不良情緒及疲乏,干預后兩組病人不良情緒及疲乏程度明顯下降,但觀察組改善效果更明顯。分析原因可能為:病人能得到的支持與理解大多都來自家屬,家屬能夠了解病人的需求,把控病人心理狀態,通過其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鼓勵,通過個體化、系統化的心理干預,幫助病人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幫助病人改善不良情緒。
血液透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機體內成分有所丟失,機體蛋白質代謝速度異常加快,引發機體疲乏感,且治療給病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及經濟上的壓力也會加重疲乏感[15-16]。有研究顯示,很多長期血液透析病人疲乏感較為強烈[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疲乏程度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提示家屬賦能模式干預有利于改善病人疲乏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家屬賦能模式要求家屬通過對病人心理進行疏導,激發病人治療動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研究發現,病人自身的情緒改變、面對問題的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等均與疲乏相關[18]。本研究明確了目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強調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家屬的陪伴有利于緩解病人焦慮、恐慌情緒,讓病人在短時間內盡快適應環境及角色的改變,減輕疲乏感。
血液透析治療時間長、并發癥多,尿毒癥病人治療效果與治療依從性關系密切。近年來,血液透析方案逐漸完善,若病人依從性差,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提高病人依從性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用藥、透析方案、飲食、液體攝入的依從性評分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應用家屬賦能模式能改善病人遵醫行為。家屬賦能模式強調家屬全程參與病人治療、護理等過程,家屬是病人最堅實的后盾,其一言一行均可影響病人。通過家屬賦能模式的實施,病人能夠獲得較多的關懷與鼓勵,心理壓力得到緩解,能更好地配合治療。家屬在整個過程中擔當醫師與病人之間的傳達者,既給予病人日常生活的關照,也給予病人專業的醫護干預。家屬對病人用藥、運動、飲食等行為進行監督,使病人在病程期間保持較佳的身體狀態,有利于血液透析的順利實施,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治療依從性。
尿毒癥血液透析病人胃黏膜通常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抵抗力下降,易并發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有研究顯示,尿毒癥病人血液透析后,具有70%以上的消化系統并發癥發病率[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消化不良、便秘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家屬賦能模式針對飲食、服藥等方面的要求對家屬進行了強化指導,使家屬增強對病人的認知教育、行為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督促病人保持健康的飲食、作息及運動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消化道微環境,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基于此,在日常照護中,需給病人補充足夠的營養,限制不易消化食品的攝入;與此同時,家屬需要督促病人進行適量體育運動,這樣能夠提高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血液透析是一項無菌的操作,若無菌操作不規范,極易引發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血管通路感染、尿路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家屬賦能模式干預不會增加上述并發癥的發生,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