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雙,郭光霞,王連英,趙翠伶,付佐娣,李玉鳳
北京市平谷區醫院,10120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進而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1]。調查顯示,在40 歲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20.6%,男性為5.0%[2];在大于50 歲的人群中,女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29.0%,男性為13.5%[3]。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明顯增加,女性比男性增加更加明顯。雙膦酸鹽是目前指南推薦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一線藥物, 能有效干擾破骨細胞來抑制骨吸收[4]。雖然該類藥物安全性好,但多項研究報道其導致了全身性以及涉及消化、神經、皮膚、免疫、泌尿、呼吸等系統的不良反應[5]。我國骨質疏松的診斷率和治療率在地區間及城鄉間尚存在明顯不同[6],總結分析唑來膦酸靜脈治療的不良反應及其護理措施對于指導基層專科用藥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在北京市平谷區醫院內分泌科靜脈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的重度骨質疏松癥病人的不良反應及護理措施進行歸納和分析,為臨床實際工作提供借鑒。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選取2018 年12 月—2021 年12月在北京市平谷區醫院內分泌科因重度骨質疏松癥住院且靜脈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密固達:5 mg(100 mL),諾華制藥]的117 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 例,女105 例,年 齡(66.77±7.23)歲,體 重 為(60.31±11.10)kg,住院時間為(2.85±2.68) d。骨質疏松癥的診斷依據雙能X 線骨密度測量結果和/或脆性骨折判斷標準,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推薦的診斷標準[6]。重度骨質疏松癥符合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并伴有1 處或多處脆性骨折。
完善常規生化和本周蛋白檢查后,計算肌酐清除率,如有血鈣水平異常,則糾正血鈣至正常水平后再使用唑來膦酸注射液。用藥前詢問病人近期有無口腔外科治療情況和計劃。用藥前、后靜脈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單獨靜脈通路,不可與其他藥混用,輸液時間大于15 min,一般在30~60 min 內輸完。輸液期間注意防止藥液外滲,輸完后注意觀察輸液后反應,遵醫囑給予對癥處理和每日充分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
根據病程記錄、醫囑和護理記錄收集重度骨質疏松癥病人靜脈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為用藥后產生與用藥目的不相符的且給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37.3~38.0 ℃為低熱,>38.0~39.0 ℃為中熱,>39 ℃為高熱。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定性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多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在117 例病人中,45 例發生不良反應,占38.5%。出現不良反應距用藥的時間為(16.13±7.60)h,不良反應持續時間為(29.90±22.42)h。
本研究中的主要不良反應為發熱,共35 例(29.9%);另有關節肌肉疼痛伴或不伴發熱11 例(9.4%),惡 心 嘔 吐 伴 疼 痛5 例(4.3%),乏 力1 例(0.9%),頭暈1 例(0.9%),咽部不適1 例(0.9%)。
本研究病人以中低熱為主,共29 例,高熱6 例。有71 例病人為第1 次輸注,發熱33 例(46.5%);有32 例病人為第2 次輸注,發熱2 例(6.2%);不同輸液次數病人發熱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第3 次、第4 次輸注的病人共有14 例,無發熱。詳見表1。

表1 輸注次數與發熱發生率的關系 單位:例(%)
3.1.1 給藥前評估
首先,評估病人有無發熱、頭痛、肌痛等癥狀,如果有上述癥狀則推遲用藥。然后,評估病人是否存在藥物應用禁忌情況,如血肌酐水平異常、惡性心律失常、近期有無拔牙手術史或手術計劃及口腔治療計劃、藥物過敏史等,如存在藥物禁忌情況則需要第一時間通知醫生。研究顯示,靜脈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應會隨著用藥次數增多而減少[7],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因此,還需要對病人既往是否應用過唑來膦酸的情況進行評估。
3.1.2 心理護理
本研究對象均為基層病人,年齡(66.77±7.23)歲,文化水平和健康素養較低,缺乏對骨質疏松的正確認識。此外,該藥品價格較昂貴,部分病人對用藥存在緊張、焦慮、懷疑等心理。因此,輸液前應該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講解骨質疏松的危害及應用唑來膦酸治療的必要性及可能的獲益,消除病人的顧慮,使病人放松心情,主動配合治療。
3.1.3 預先告知
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發熱、流感樣癥狀、全身酸痛等。很多骨質疏松病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好,對輸注唑來膦酸后出現全身酸痛、發熱等癥狀不理解,甚至懷疑治療有問題。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病人溝通,提前告知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從而減輕病人出現這些不良反應時的緊張情緒,減少與治療相關的不滿和糾紛。并且,指導病人在輸注前1 d 飲水1 500 mL以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唑來膦酸注射液用藥前后共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水化,該藥不與其他藥物混用,輸注時保持速度恒定,輸注時間大于15 min,臨床上常控制在30~60 min。唑來膦酸注射液容易引起注射部位局部紅、腫、痛等,用藥時護理人員應按時巡視病房,時刻關注輸液速度和注射部位變化,指導病人輸液時減少活動,以防止藥液外滲。
3.3.1 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應出現的時間為輸液開始后的(16.13±7.60)h,不良反應持續時間為(29.90±22.42)h。因此,輸注后護士要加強巡視,每日測量體溫4 次,評估病人飲食、活動及飲水量,主動與病人溝通,詢問病人有無不舒適癥狀。做到及時發現不良反應,遵醫囑給予正確的處理。
3.3.2 發熱護理
在本研究中,發熱發生率高,與既往文獻結果[8-9]一致。并且,本研究中病人的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多伴隨著發熱。因此,發熱護理尤為重要。進一步分析發熱程度發現,低熱12 例,中熱17 例,高熱6 例。因此,在病人輸入唑來膦酸注射液后,首先要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根據發熱程度給予適當護理,包括指導病人多休息、多飲水,開窗通風增加散熱,溫水擦浴,觀察體溫變化等,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非甾體類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等降低體溫。如果病人感覺嚴重不適,遵醫囑給予靜脈補液治療,并指導病人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保持口腔清潔,注意保暖。此外,用藥前后給予病人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靜脈輸注,鼓勵飲水1 500 mL 以上。
3.3.3 疼痛護理
骨質疏松病人經常會腰腿疼痛,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也可能引起病人頭痛、肌肉關節疼痛[10],而疼痛可能會導致病人不敢運動或不愿運動。因此,在疼痛明顯時,遵醫囑給予病人解熱鎮痛藥,鼓勵病人多飲水,在保證病人舒適、保暖、安全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到戶外活動,并遵醫囑給予病人鈣劑和維生素D。
3.3.4 安全護理
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并發癥,而跌倒是骨質疏松癥導致骨折的重要危險因素[1]。因此,安全護理尤為重要。骨質疏松病人活動區域要保持光線充足,地面整潔無障礙物,干燥無水漬,衛生間最好安裝扶手。同時指導病人在運動中應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量力而行,以免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3.3.5 健康教育
指導病人出院后多到戶外活動增加日照時間,遵醫囑補充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保持樂觀心態,唑來膦酸注射液每年輸注1 次,出院后遵醫囑按時進行骨密度檢查和連續、及時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
唑來膦酸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一線藥物,本研究觀察重度骨質疏松癥病人靜脈輸注唑來膦酸注射液后的主要不良反應為發熱,且發熱的發生率隨著輸注次數的增加而降低,其他不良反應有關節肌肉疼痛、惡心嘔吐、乏力、頭暈、咽部不適等。護理人員應在給藥前、給藥中和給藥后各階段及時觀察并采取有效措施應對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