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的主題是“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交流、互鑒、包容,這既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數字文明的精神內核。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明特征。儒家文明講“修齊治平、仁義禮智信”,而今天數字文明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伴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每個人、每個企業應該如何處理好與這種新文明形態的關系,這些都值得我們不斷深思和探索。
去年以來,人工智能成為全球數字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前沿領域。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迭代周期已經從以年計走向以月計、以天計,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賽道和國際競爭的新熱點。但另一方面,相關領域的技術倫理問題尚待厘清。在踩下油門的同時,如何帶好安全剎車同樣至關重要。能否 “營造創新生態”,則更直接關系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
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發展,具備三方面優勢,即“基礎扎實、場景豐富、數實融合”。隨著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創新生態的不斷發展壯大,相關企業正在不斷鞏固和加強數字化到智能化這種新生態的優勢。與此同時,“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已逐步成為行業共識。
第一,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算力提出了全新要求。2009年,阿里云中國自研云計算操作系統寫下了第一行代碼,開啟了中國的云計算時代。經過14年努力,中國的算力規模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算力產業年增長率近30%。而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云計算在中間必須發揮好基礎設施的關鍵作用。
從過去的通用計算到今天的并行計算,對算力建設的要求已經不僅是性能本身,同時成本要大幅度降低,讓算力更普惠。比如,現在我們都講大模型訓練,大模型最終不僅要形成行業的專屬模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提供常態化、低成本的服務,讓大家既能用得好,還能用得起。只有做到這樣,人工智能才能更普及,才能真正助力于千行百業,真正便利每個人的生活。為此,我們既要形成自研技術,同時又要保持高度開放性,為社會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算力,讓人工智能助力數實融合。
第二,人工智能加速發展,能夠真正加速千行百業從數字化全面走向智能化,成為數實融合的全新動力。最近,全球科技企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創新,推動了人工智能邁向全新發展階段。從2019年起,阿里巴巴啟動了自身模型研發,開發了中國第一個模型社區“魔搭社區”,今年4月又推出“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發布以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已經有數十萬家企業申請接入,幾乎覆蓋了千行百業。
站在智能化時代歷史新起點上,可以說千行百業的運行方式都會因為智能化而被重新改寫、重新定義。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能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還能帶動更多產業興起,促進創新流動,推動產業變革,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原動力。
第三,防范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任何新生事物在發展之初,都會帶來新機會,也會帶來新挑戰甚至是新問題。隨著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如何規范發展,守好安全底線,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為此,阿里巴巴提出了“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技術三原則”——可用、可靠、可信。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應該增進人類文明福祉。機器再強大,最終是人創造的,人一定比機器更強大、更優秀、更有智慧。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人與技術、人與社會的關系,創造性地解決好我們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法律問題、倫理問題等。
當然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有些需要預判在前,防患于未然,有些需要在發展過程當中解決問題。作為一家負責任的科技企業,必須立足自律,同時與所有行業合作伙伴、各級政府部門和組織通力合作,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并且通過解決問題來更好地促進發展。
儒家提倡的是先“立德”再“立功”,對于人工智能來講,則要求技術演進必須符合社會規范,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必須堅守社會責任感。這需要我們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同仁群策群力,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我們不僅要驅動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與各行各業結合,為中國從數字化時代走向智能化時代盡一份力,而且要從自身開始,保持自律,為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刊記者游弋根據張勇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上的發言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