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煒 盧亮 陳文靜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對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得到重視。在當代環境大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苗繡技藝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如何讓苗繡技藝保護并傳承下去成為首要問題。通過創新設計新思維及方法的應用,設計出貼近人民生活的苗繡衍生文創產品,提升人民群眾對苗繡的關注度,并且通過在設計和運用上的創新,從而擴寬苗繡的應用范疇。使苗繡真正進入大眾視野,融入大眾生活,讓苗繡藝術“活起來”,“繡”出人們的幸福生活。
【關鍵詞】廣西苗繡;文創產品;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2-0074-05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苗繡在文創產業背景下的創新設計》(項目編號:202113639010)。
廣西苗繡是中國苗族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以其精美的手工繡花和豐富的圖案、色彩而著稱,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廣西苗繡的傳承和發展卻隨之遭遇危機,現階段我國的設計更多的是參考國外元素,對民族特色鮮明的元素應用反而較少,所以為了弘揚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需要進行中國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1],找出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運用到文創產品本身上,在傳承和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創產品的應用與創新。
一、廣西苗繡發展歷史及其特征
(一)廣西苗繡的淵源歷史
廣西苗繡起源于苗族民間,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在明代末年,有一位苗族女子因為家境貧寒,決定用自己的技藝來改變生活。她學會了用針線在布料上繡出各種圖案,制作了很多精美的刺繡品,從而成為當地的刺繡達人,也為后來苗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苗繡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漸成為當地的一種傳統手工藝。
1949年以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苗繡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為了推廣苗繡文化,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設立了苗繡學校和展覽館,并向國內外推廣苗繡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苗繡文化。現在,廣西苗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廣西融水縣于2019年5月獲得“廣西苗繡之鄉”之名,同時還建設了具有鮮明傳統工藝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苗家小鎮特色商業街”,形成了傳統工藝技藝培訓,傳統工藝師徒制傳承,傳統工藝人才輸出的基地與平臺[2]。融水政府高度重視苗繡產業發展,為苗族刺繡文化提供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扶持。通過建立苗繡展示平臺,大力宣傳推廣融水苗族刺繡文化,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些舉措不僅為廣西苗繡產業提供了更廣闊、更良好的發展空間,也促進了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的發展。
(二)廣西苗繡的特征
1.廣西苗繡的紋樣
廣西苗繡紋樣既能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又能體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苗繡的紋樣線條優美、手法細膩、形態各異,刺繡的紋樣不單純只是對自然事物的模仿,加入苗族人民對歷史發展的經過、思考的展現體現出形態不同的苗繡作品。苗繡紋樣色彩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色彩表現,大多跟從苗族特有的審美心理,表現大膽,紋樣夸張,極富想象力,各種高純度色彩被靈活運用[3]。在苗族刺繡當中常見的紋樣有蝴蝶紋、魚紋、鳥紋、龍鳳紋、花紋,這些紋樣不僅展現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歷史文化,而且作為一種信仰,內含著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苗族人民對自然的依賴和熱愛,認為具有靈性的自然給予了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苗族的紋樣寄托了他們對大自然向往的人文精神,圖案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了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喜愛情感。
2.廣西苗繡的手法
廣西苗繡是苗族民間流傳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苗族歷史發展和文化演變的重要體現。廣西苗繡技藝擁有獨特的手法是其他民族沒有的,苗族刺繡分為好幾種如:堆繡、辮繡、鎖繡、貼布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等;苗繡的針腳大體上可分為捆、插、繡、挑、灑、點、串七種[4]。當今時代的發展上,苗繡的傳承人越來越少,許多的針織產品已被機器取代。
現在的苗繡產品普遍認知度還比較低,大部分群眾并不會深度了解苗繡產品。相關工作者可以從廣西苗繡的特點和獨有的針法與現代的產品相互融合對針法的紋樣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群眾了解苗族刺繡,以此來提高苗繡產品在市面上的受眾率和知名度。
二、廣西苗繡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廣西苗繡發展現狀
廣西苗繡是廣西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獨特的刺繡工藝和文化內涵。傳統苗繡和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文創品牌不僅推動了苗繡產業的現代化和時尚化發展,還在跨材質和跨界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傳統的民族服裝到現代的時尚品牌,都可以看到苗繡元素的應用。箱包方面,苗繡被運用到手提包、錢包等產品中,增添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在銀繡品方面,苗繡被用于首飾設計,如項鏈、耳環等,營造出別具一格的文化氛圍。手工藝品和家居用品方面,苗繡被用于創意手工藝品、桌布、靠墊等產品的設計,提升了產品的價值和文化內涵。這些不僅拓展了苗繡的應用領域,也為苗繡產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市場需求。這樣的產業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傳承了苗繡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
在過去幾十年的市場開拓中,廣西苗繡在國際市場的開拓已經開始取得一定的成效。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中就包括了廣西苗繡。在國際市場上,廣西苗繡的產品種類日漸豐富,不僅有傳統的衣服、鞋子、帽子等,還出現了新的文創產品,如手袋、抱枕等。此外,廣西苗繡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的合作,如迪奧、路易威登等,他們與廣西苗繡企業合作生產了一些特別的產品,以擴大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以XY為代表的品牌,就是以苗繡為基礎,融入了現代的設計思想,并將之融入跨界的潮流中,在2016溫哥華時裝周和2018年紐約時裝周走秀上獲得了成功,在現場被一搶而光,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5]。
(二)苗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廣西苗繡在發展中有不少喜人的成績,但廣西苗繡目前在傳承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較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廣西苗繡相關性產品主要側重單一的實用性或者是單一的藝術性,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合理結合的產品品類相對較少,與以往的廣西苗繡比較注重“生活化”特性相比,“生活化”不復從前;其次是苗繡文化創意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和其他的中國四大刺繡藝術的文創產品相比,缺乏廣西苗繡的獨特的創意和文化特色,同時由于廣西苗繡知名度遠遠不如中國四大名繡,同質化產品也很難與處于優勢地位的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因此廣西苗繡的文創產品處于劣勢地位;第三是苗繡文化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嚴重問題,年輕一代缺乏進入苗繡行業的熱情和動力,主要原因是苗繡行業的收入較低及行業前景不明朗;第四是現代市場對苗繡產品的需求不斷變化,需要苗繡手藝人具備跨界技能,適應當今市場的新需求。苗繡藝術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有待我們遵循非遺保護規律,創新活態傳承路徑[6]。
三、廣西苗繡的創新方式
(一)將苗繡產品融入生活
苗繡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始終沒有真正地融入大眾的生活中,要將苗繡產品融入生活中,就先必須滿足大眾所需。如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儀式感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且是一種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的表現。苗繡的內容大多來自現實生活,是苗族人們審美觀念的具體表現,也體現出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可以在原有的苗繡設計上增添更多與儀式感有關的設計點,從轉換苗繡傳統的設計方式與新時代符合大眾審美的眼光相結合[7],在心理層面上讓大眾對此產生情感共鳴、抓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的同時,又能滿足他們對苗繡產品的基本需求,讓普通的產品也能吸引到大眾,讓大眾在日常使用該產品時能用一種更加輕松、有趣的方式去了解苗繡的文化內涵,讓更多人了解苗繡,以此達到傳播苗繡文化的作用。
(二)優化傳統苗繡紋樣
苗族刺繡具有傳承和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的作用,基本上每一個刺繡的圖形紋樣都有一個來源或傳說。現階段的傳統苗族紋樣設計已不能滿足大眾所追求的審美,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苗繡道路,對苗繡紋樣進行現代化設計已經是勢在必行。在苗繡紋樣中,其表現方法和技巧是最為直觀的。在不破壞傳統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基礎上通過解構、重組、抽象、鏡像、化繁為簡等方法來設計紋樣,以達到引人注目、傳遞信息的效果,但要做到不受一個固定視點的限制,可用最常見的一種“求全法組合式”,即不分季節時令、天上地下,將許多不相干的自然物和想象物紋樣都配置在一個平面上[8]。通過與現代化相結合的苗繡紋樣設計,讓大眾更加直接地感受其民族文化特色,領略不同文化的魅力。
四、廣西苗繡文創產品的案例分析
(一)廣西苗繡文創餐具設計
苗繡的圖案承載著苗族人民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是對生活的寄托與熱愛,并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且紋樣內容大多來自日常生活和自然,同時又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
“民以食為天,食以具為先。”時代在發展,人們在進步,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美食,因此對于用來盛裝美食的餐具也十分重視。將二次創造的苗繡紋樣重現在日常的餐盤中,堅持以使用為主、裝飾為輔的設計原則,完成圖案紋樣的設計(如圖1、2),襯托出了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特點,讓大眾在使用餐盤享受美食的同時又能欣賞到獨特的苗繡文化。而材質使用的是陶瓷材質以及木頭材質,這既能體現中國陶瓷之美,又能傳承苗族之韻。
(二)廣西苗繡文創包袋設計
苗繡的圖案變化多元,將柳州融水苗繡紋樣作為切入點,把苗繡中的“蝴蝶媽媽”、魚紋等紋樣用解構、重組、鏡像等方式進行創新式創作,融入包袋創新設計(如圖3、4),傳達苗族人民自身族群對圖騰的信仰,對萬物具有“兼容并包”的心態。如今大眾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也越來越持有包容理解的態度,將這“兩包”的內涵相結合,再將苗族的紋樣融入包袋的創新設計中,從而達到傳播苗族獨特文化的作用,讓苗繡煥發新的光彩。
(三)廣西苗繡首飾設計
首飾是民族的象征,更是精神面貌的體現,而首飾上的各種圖案或者元素都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情結,是首飾文化的精髓。圖5、6的首飾設計就是從苗繡元素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入手,深入了解其不同圖案所代表的不同寓意及人們賦予它的深刻內涵。以苗繡文化為切入點,融合陰陽魚,楓葉紋樣。魚作為女性的象征,孕育著新的生命;陰陽相合,萬物而生;楓樹更是苗族生命的初始,希望賦予該套首飾“新生”的寓意,材質上以貝母與琺瑯作為裝飾,體現個性突出與知性美,在造型和色彩上簡約且富有生命力,摒棄了繁瑣的設計,既保證了首飾的個性化的同時,也使得首飾更加現代化,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苗繡不僅記載著苗族人民的歷史,展現著一個苗族人民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情感訴求,也是苗族婦女代代相傳的情感依托。
在未來苗繡發展過程中,通過苗繡工藝與文創設計的創新式融合,將苗繡產品化。當這些資源被轉化成一種經濟形式,還可以對它進行重新審視,使之具有更大的社會和政治作用。發展廣西苗繡的當務之急就是為當地設計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和市場價值的旅游文創產品,帶動該地區的旅游業、文化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從而帶動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經濟的發展,真正用苗繡“繡”出人們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林曉龍,王亞蘭.廣西苗繡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天工,2021,39(03):94-95.
[2]唐亮,楊勇波,黃潔.廣西苗繡在文創產業背景下的創新設計研究[J].綠色包裝,2021(03):77-80.
[3]楊璇,劉祺.湘西傳統苗繡紋樣的創新與應用[J].天南,2022(05):52-55.
[4]尹璐.苗繡針法與創意圖形創新性融合之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7,155(16):36-38.
[5]多彩貴州文化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苗繡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R].2021.
[6]劉文良.“非遺”視域下湘西苗繡傳承的創新路徑[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136-144.
[7]蔣濤.非遺元素在現代服飾品中的發展策略——以苗繡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3,52(1):114-116.
[8]鄧姣華.湘西苗繡審美文化與文創產品創新設計融合研究[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2(10):133-136.
[9]蔣濤.非遺元素在現代服飾品中的發展策略——以苗繡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3,52(01):114-116.
[10]趙平梅,陳明春,姚紹將.貴州非遺保護與地方高校藝術教育高質量融合發展研究——以苗繡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為例[J].西部皮革,2023,45(03):81-84.
[11]胡芯圓,鄭鈞城,田秋霞.基于“非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探究——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繡、蠟染為例[J].時代報告(奔流), 2022(11):101-103.
作者簡介:
王梓煒(2001-),男,漢族,浙江義烏人,本科,柳州工學院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