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張琳
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市以“創新驅動開放引領、協同融合品質躍升”為發展戰略,致力于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特區和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在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方面,開啟全域感知、互聯協同、數字運營、智能決策、運轉高效的智慧城市新圖景。
“兩高”特色下的“大城管”格局,提升了城市治理站位,充分發揮了城管委對城市綜合管理的指揮、統籌、協調、監督作用,重點解決部門間管理職責既有交叉又有盲區、管理與執法存在脫節甚至倒置等問題,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
2020年“加快建設高顏值廈門”大會召開以來,進一步確立了“大城管”機制,對市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進行升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市直相關部門和各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籌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工作。通過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抓重點、補短板、破難點,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為人民管好城市。
一是設立城管辦,掛牌在市城管局,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兼任主任,負責牽頭抓好市城管委的決策落實并組織實施,統籌全市城市綜合管理各項工作,協調全市城市綜合管理重要事項,并通過嚴格監督考核、牽頭組織專項行動等方式,破解城市綜合管理中的熱點、難點和職責交叉等問題,切實推動高顏值廈門建設加快推進。
二是成立智慧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將37個職能部門及社區責任網格納入其中,形成城市共治共管“一張網”,強化城市治理協同指揮。作為城市運行綜合管理的統籌協調機構,也是城管辦高位協調的“指揮棒”,依托信息化平臺監督指揮各區、各城市管理職能部門參與聯動,進一步推動市城管委(辦)的實質性運作。
建立健全覆蓋市、區、街道(鄉鎮)、社區的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在建立區、鎮(街)、社區責任網格體系的基礎上,配齊配強網格監督員,在明確網格化各相關部門職責清單、管理標準和責任人的基礎上,明確網格專職巡查員和網格監督員的職責及工作范圍,形成“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網格化管理體系,構建“發現及時、處置快速、解決有效、監督有力”的工作機制。
先后出臺《廈門市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試行)》(以下簡稱《管理標準》)、《廈門市城市管理指揮手冊(試行)》(以下簡稱《指揮手冊》)。兩套標準結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四標準、一指南”等要求,實現了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的標準化、精細化、規范化。
按照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標準和廈門市“兩高”城市特色治理要求,認真落實市政府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工作新要求,結合廈門市城市綜合管理實踐經驗,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規劃和構建智能化、融合化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治理體系。按照市區一體化的模式,搭建了廈門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
廈門市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向上與國家業務指導系統集成對接,聯通了國家平臺、省級平臺,實現了對廈門市城市運行管理的監管;向下與湖里區、思明區等區級平臺工作對接,可以步調一致進行任務監管和實時考評,將城市運行管理專項任務、實時任務和應急管理等工作延伸到了區、街道、社區(村)責任網格,實現了從一線到管理的實時采錄、實時上傳、實時監測、實時研判、實時調度、實時考評。
按照“一級指揮、二級管理、三級督辦”的方式,搭建了廈門市“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的網格化協同管理平臺。基于城管委領導下的37個職能部門,橫向協同各區、市直單位和593個二級及以下處置部門,從事(部)件處置協同、協調事項協同、專項任務協同和平時協同處置、急時應急響應、特時專項保障等維度,實現城市綜合管理工作任務的線上協同辦理和聯合處置,形成了具有廈門特色的“吹哨協調聯動”,較好地解決了“都管都不管”的問題。
通過建設信息化平臺,發揮企業、群眾和社會各組織的主體作用,共同參與“門前三包”、攤規點綜合管理、共享單車智能調度、文明創建等城市治理、問題監督,提升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精準服務能力,在強化與群眾互動的同時,也提升了政府服務效能。
以城市運行管理框架為基礎,按照“矩陣式”管理結構,“成熟一個,融入一個”,形成市級城市運行管理“一盤棋”的格局。通過建設一批市、區、街三級一體化執法、文明創建、公園景點協同治理等行業/專項應用體系,將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滲透到城市治理之中,提升了城市治理與各專項場景的相互支撐作用。
堅持“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統籌規劃全市72類有效信息資源,將大數據治理和服務能力融入協同指揮、監督考評等場景,主動向基層、行業等方面共享大數據應用成果。利用視頻智能算法識別14種違法類型,與后端城市運行管理自動對接流轉處置。同時,以戶外廣告智能監管、工地噪聲揚塵監測等城市物聯感知設施進行實時運行監控,預警信息與城市運行治理聯勤聯動,按照統一的邏輯和標準進行整合,推動了城市治理專項場景的資源優化。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圍繞城市運行管理熱點難點和問題多發領域,開發智能化應用場景,實現對城市運行事項的源頭治理、過程監測、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有效助力城市治理科學精細、城市運行安全有序、城市品質大幅提升。
建設統一的城市運行管理業務移動應用、城市綜合業務應用web門戶、標準管理與發布管理和技術支撐系統。業務支撐方面,建設向上與國家、省級,橫向與相關部門平臺對接的數據交換系統。結合項目建設和行業標準,出臺城市運管服平臺接口標準、數據標準和物聯網建設導則,形成能夠支撐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要求的數據標準。
通過遙感、傳感、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主動感知城市現狀,及時發現城市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城市運行動態感知能力,拓展信息獲取渠道。
建設滿足多種物聯網標準的市域級泛在感知基礎系統;推廣建設城市運行管理類智能部件、城市運行管理類傳感器,建成后的部件感知系統均接入城市運管服平臺;對接已建成的部分感知系統;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作為城市運管服平臺的可視化底圖,利用各類二三維數據及建筑信息模型(BIM)數據研發圖像類應用。
對已有感知資源深化利用,將現有廈門市視頻辦兩萬多路視頻探頭接入現有物聯網平臺資源,目前已完成視頻探頭、共享單車電子圍欄、工地噪聲感知接入。
進一步深化網格化管理系統,將城市運行管理信息采集人員、相關職能部門人員、企事業單位人員、社區人員納入網格。將與城市運行管理服務相關的管理對象列入部件和事件擴展類別。增加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業步行街、公園、廣場、農貿市場、公共廁所、火車站或長途汽車站、河流湖泊、便民攤規點規劃區、社區、主要交通路口等涉及的相關專題圖層。
上線“門前三包”監管、共享單車監管、攤規點監管、戶外廣告監管、街面秩序視頻檢測、工地噪聲監測、智慧文明創建等智慧化管理系統。“門前三包”實現動態巡查、掃碼追蹤、笑臉評價;推動共享單車管理立法,施劃電子圍欄,引導用戶有序停車;戶外廣告管理實現可視化展現與分析,六方共治經驗在全國推廣;“兩違”綜合治理系統通過匯聚網格、天地圖等數據,打造“兩違”治理底圖,建立全面覆蓋的巡查上報機制,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方式進行分類處置,配套監督考評機制;工地噪聲監測實現對工地文明施工的實時監測和線上執法;建設文明材料申報和測評系統,科技助力廈門文明典范城市創建。
為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提升執法績效,建設了案件一體化、移動執法記錄、移動執法終端等系統。執法案件一體化系統實現了全市案件流程、自由裁量、文書信息等匯聚共享。移動執法記錄系統可實時記錄現場執法情況。移動執法終端系統利用執法“警務通”,主要用于夜間工地噪聲責改辦理。
面向公眾提供城市管理便民設施點位、認領志愿者服務任務、了解攤規點信息、查詢違法行為處置情況等服務,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面向管理建立網格員、城市管理與執法人員統一的專業移動應用系統,通過不同的業務權限,集成移動巡查、移動指揮協同,以及移動辦公、移動督查、移動辦案等應用,方便一線管理使用;面向行業場景和專項場景等提供統一的移動服務支撐平臺。
在現有平臺整體支撐能力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支撐能力,拓展城市治理專項場景。在平臺信息化支撐方面融入文明創建功能等需求,發揮城市運行管理與文明創建的相互支撐作用;在專項場景建設方面,不斷完善一線與管理的實時互動能力,推動城市運行管理在物業小區管理單位、市政環衛等方面的應用;在智能化應用方面,提高視頻巡查、視頻智能識別等新技術應用能力。
依托雪亮視頻資源,融入專業算法,建成街面秩序視頻檢測系統,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通過視頻自動識別占道停車、垃圾滿溢、占道經營、違規設置廣告等14種常見違法行為,第一時間將違法行為通過服務平臺派發至相關責任部門處置,實現問題早發現、早處置、閉環管理。目前已通過視頻自動識別派發處置相關問題2.7萬件,辦結率99.7%。
下一步,廈門市將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數字城市與城市運行、管理和服務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多層次挖掘運行服務、新技術支撐、運行專項場景等融合應用,持續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升級,打造具有“高顏值、高素質”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參考文獻
[1]李偉華.對標“兩高兩化”探索廈門特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道路[N].檢察日報,2019-12-05.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