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常宇璞,蔡雋晴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2023 年4 月15 日,南山區“百校煥新”展覽及學術周啟動儀式于南山區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出席“百校煥新”行動啟動儀式的人士有:南山區工務署楊利君署長;南山區工務署郭文霖副署長;南山區教育局徐前才科長;南山區規自局舒鵬局長(音);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朱榮遠老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教授、上海國風建筑主持建筑師王方戟老師;規自局設計處、深圳市學校規劃與設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新校園行動計劃和本次“百校煥新”策劃及發起人周紅玫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元遠建筑主持建筑師朱競翔老師;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合伙人孟巖老師;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龔維敏老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圖案建筑創始人朱亦民老師。
啟動儀式第一部分由南山區工務署楊利君署長為周紅玫女士頒發聘書,正式聘請周紅玫女士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項目總策劃;正式聘請朱競翔教授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項目學術統籌;正式聘請莊慎教授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學術統籌;正式聘請朱亦民教授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行動學術導師;正式聘請龔維敏教授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項目學術導師;正式聘請孟巖老師為深圳市南山區“百校煥新”行動計劃學術導師。
朱競翔教授以“設計鏈接REN 心”為題,以“巴別塔”的隱喻角度回看“百校煥新”的內部交流與討論,用“數量”、“參謀”、“矩陣”、“協作”等5 個關鍵詞介紹“百校煥新”的價值意義、組織管理及設計創新。“數量”即“數(NUMBER)”和“量(MEASURE)”,此次活動中建筑面積104 萬,涉及143 個學校,32 位建筑師,第一季和第二季中不同的projects,但每一次實施的時間僅有40 天,因此巨大的“量”和巨短的實施時間使之變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參謀(STAFF)”中“參”代表參與,“謀”代表謀劃,此次活動通過工作邏輯建立表單,圍繞相應工作內容設立了秘書處,對工務署的指令加以翻譯,并向建筑師傳遞;“矩陣(MATRIX)”中“矩”代表規矩,即一系列方正的原則,“陣”即圍繞具體的情形進行變化,認為此次變革是一種新型的集群設計,更多社會性的組織加入其中;“協作”代表協同和工作,活動中創新地采用導師制,在輕量建造、騰挪學校及快速建造方面比較有成就及有經驗的建筑師成為導師,帶領年輕建筑師、深圳本地的建筑師和大院建筑師,充分分享資源。
當代藝術、現代社會及城市文化是進行創新的巨大源泉,是此次“百校煥新”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堅守價值及發展的方向。提出校園改造并不是簡單的“初新而已”,需要提問“新從哪兒來”“舊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含義”。改造中除對材料本體的探討外,還包括空間性的方法探討。通過“減”,而不是通過“加”來獲得空間的力量,移除花池和舊設施等、留白留空,使人的活動充分成為空間的主角。
此次展覽使用“PRE”、“IZE”、“ING”、“RE”、“POST”五個不同的詞根,強調以小博大、小中見多的工作。最后朱教授以中國人通過另外一種方法建造巴別塔作為結尾,隱喻協作可以強化社群,設計可以鏈結人心。
王方戟老師提出,此次機會除完成自己的項目外,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建筑師之間可以相互學習,關注思考的內容和角度。在此次活動的交流過程中,形成了校園的氛圍,如同一個南山建筑學校,把大家凝結在一起。
顧大慶老師分享了自身的體會和感想,提出新校園項目在高密度城市的背景下,需要在局限的校園場地中解決眾多中小學校園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百校煥新”是一個恰當、及時地針對一般學校如何能夠提升品質的機會,能夠迫切解決一些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百校煥新”和新校園,關注的是城市一般的建筑項目如何能夠創造出更好的品質,認為這是現代城市建設中迫切需要的。不是再去創造新的地標,而是關心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環境和建筑品質的提升。
王振飛老師認為雖然此次項目時間較短,但通過各方努力,在短時間內能夠實現一些想法,幫助學校解決一些問題。
范蓓蕾老師提出在校園改造中,最大的機會是可以觀察一個正在使用的校園,去發現孩子真正的需求,關注如何為孩子創造更多可以玩耍、交往的空間。她認為參與“百校煥新”的每一位都是行動者,都在努力尋找良好的機制,在開放的氛圍中討論和尋找更有創造的答案。
于島老師認為“百校煥新”活動不僅是改造建筑,還是對于城市空間面貌、資源和品質提出新的可能性。這種被設計出的組織機制能夠讓建筑師單純地從城市和校園實體空間、質量出發進行分析。在這樣的前提下,借助和城市空間面貌背后相關的各方資源整合,可以完成一個如同“烏托邦”式的集群,帶來校園空間和基礎空間的雙重改造。
相南老師提出通過此次活動,可以重新審視校園和社會、校園和社區、校園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例如在項目中設計可攀爬的體育看臺,探索實現學校和社會、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價值關系連接;利用幼兒園的圍墻盡可能地發掘邊角空間,給兒童提供游玩場地,使得圍墻成為聯系各方的綜合體。
吳瑞老師認為“百校煥新”活動具有特殊意義,是對建筑學本身的思考,感受到制度創新與空間創新匯合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



賈蓮娜老師認為建筑學校是凝聚認識、提升共識的機會。在“百校煥新”過程中,各個方面力量的匯入能夠讓整個社會形成更多關于教育的共識。建筑師需要真正去關心校園內生的力量,挖掘其內在和本質。
周紅玫女士認為,可以對部分學校進行關于新材料的試驗。向學生傳達環保和新材料的理念,作為一種材料教育。這需要不斷根據當今社會和城市的需求以及各種各樣新的時代技術理念,不斷地進行更新與創新。同時希望建筑師可以永遠心懷理想,永遠為建筑學專業理想和精神而奮斗,且在觀念和思想上不斷更新,與學術資源保持緊密合作。她提出設計需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即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預見性和社會視角的設計。隨著學校需求量逐漸變小,可能當前的設計,包括社區營造的眾多舍短和節點,可以成為學校文體設施與社區共享的接口,為將來學校建筑轉變為新的社區中心、老年大學預留可能性。因此建筑師需要具備預見性,關心社會和城市問題,此次“矩陣”的集群搭建,營造了建筑師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圍,是一種“煥新”精神。
圓桌討論環節
朱榮遠老師認為進入存量時代,在制度環境已經積累,滿足基本需求之后,在非基本需求方面的工作方式和原先所習慣、熟悉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需要進行多意、多解和多式的設計,是一個全新或者不曾熟悉的領域。“百校煥新”的“煥”,不是簡單替換的“換”,而是欲火新生的“煥”,與全部拆除、重新新建的思維方式不同。存量時代需要聚焦細節,或許可以在建筑教育中,借助“百校煥新”所產生的漣漪,培養設計觀念。
王方戟老師從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差異性角度提出,不同地區的建筑師,面對同樣的場地,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建筑師以不同的狀態介入設計,可以互相學習;不同時代的建筑師,面對同一個對象產生不同的思想,通過時代緯度上的拉伸,可以得到更綜合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聚焦于自身的工作。
肖靖老師從專業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深圳學校有非常久遠的歷史脈絡,對于當代學校的改造,文脈組的初衷是為所有建筑師提供設計層面的歷史要素。在改造過程中,如果可以比較有理想地抓住一些歷史線索,能夠為下一個階段深圳當代歷史脈絡線索的梳理提供更多抓手。在此層面上,歷史研究不僅僅是針對學校這種特殊的建筑類型,更多的是針對深圳和南山現當代的建筑,提出一種歷史梳理及評估的完整體系,為在深圳、在中國21 世紀建筑遺產名錄中能夠列出更多賦予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經典優秀案例提供好的樣本基礎。
姜伯源老師指出,學校的需求有時比較模糊,涉及空間問題時往往需要建筑師的判斷,去幫助思考哪些地方有可能被挖掘成為空間的創新點。認為這是面對存量更新、在處理“百校煥新”框架下時間短暫問題時的一種方法。激活空間主要與學生的活動、上課之余的活動時間相關,這樣的空間往往會成為有意思的切入點。
靳遠老師認為存量有一種壓力,即功能、面積和讀書的壓力,任務書和校園已有的建筑面積非常緊張。學校需要放空的空間狀態,不一定每個空間都有特定功能,需要在高密度中給學生留下自己的空間。
翁華老師提出,要以動態的觀念看待城市的建筑,關注建筑設計后的延續。認為建筑師在未來進行新建或改擴建校園設計時,可能需要留有一定彈性,不能單一地限定學校的功能或空間,需要留有可實現多種功能、多緯度轉變的可能性。當學校用地條件受限、功能需求與條件無法匹配時,可以從整個區域的視角看待,通過整個片區的資源整合解決學校的需求。
朱競翔老師認為無需擔心學校會隨著機構消亡而消失。中國乃至亞洲人民強調時間性,希望開展的事業長久而有延續性,這與歷史悠久的教會進行人類繁衍與傳承具有相同的邏輯。當下問題是我們常用新事物覆蓋舊事物,僅能保留短暫的記憶。物質遺產能幫助我們解決永遠活在當下的問題。北方城市會強調儀式和文化的流傳,南方城市需要向北方城市學習關注時間性。南方由于工商業活動變遷快,類似于潮水拍打沙灘帶走痕跡,物質遺產易逝。談到學校,他認為人口的增減與設計的優劣沒有直接關系,校園的未來有小班制、差異化的趨勢。即使中國人口下降,廣東省和深圳市的人口下降速度慢,甚至出現增長,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自由且包容、事務繁多。他持樂觀態度,認為各方在“百校煥新”項目中相處愉快,多方匯聚為聯盟和協會,互相協作,學校的問題將轉變為機會。當不同個體匯聚交流、合作、討論差異化的觀點時,將碰撞出原子彈般的能量。
龔維敏老師認為,福田區新校園運動與“百校煥新”在本質上理念和追求一致,產生的背景相同。存量校園存在很多問題,如品質較差、功能空間不足等,“百校煥新”不是簡單地進行增量,而是針對已有的、保留的校園,從設計角度出發,例如南頭中學,雖然與夏老師有歷史的研究,但在時間短、投資有限的背景下,是“針灸式”的解決問題,眾多學校原先設計的典型問題是公共空間比較欠缺,教學空間品質較低,需要提升教室甚至宿舍的品質。如果進入存量時代,依然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基礎性的問題非常普遍。
朱亦民老師分享了三個嘗試,提出校園和社區或者校園和城市的界面關系非常重要。
深中創新:作為較新的學校同樣存在深圳所有學校的共性問題,即容積率過高,缺乏活動場地。深中創新希望把邊界擴展至與南邊學校相同的位置,設計活動圍墻,以兩米作為單元,下方設置四個輪子使圍墻可以推動,以此擴展學校邊界,并計劃于上方設置花池,下層展示學生的藝術作品等。
前海港灣學校:在社區和學校共享方面進行嘗試,由于環境特殊和總體城市設計的因素,周圍為高密度住宅區,學校形成了三邊圍合的消極界面。設想在墻角位置放置樓梯溝通上下。在節假日時,周圍的居民可以使用下方的運動場所,使校園和周邊社區得以結合。
南外高中:設計改造重點為激活校園空間,校園原有品質較高的下沉廣場,但長期空置。在學校存在擴大圖書館需求的背景下,設計通過新功能的設置達成設計和活動的共鳴,建議于此處設置圖書館,在不違反規范且符合消防規范的前提下,于其中植入大空間,按照階梯式空間類型進行設計。
謝菁老師對此次討論提出一個問題:“百校煥新”不能增加建筑面積,因此在屋頂改造方面具有設計潛力,一十一建筑設計的三個學校的改造內容中,統一提出可以在屋頂增加活動和教學功能。許多老建筑在設計時,屋頂并沒有預留足夠的荷載,因此可能會牽涉結構加固等問題。將來進行老學校改造時,屋頂設計應該如何推進?是否可以提出結構加固的解決方案?應該如何面對存量建筑在結構抗震上低于新建學校抗震水平的問題?在“百校煥新”中,應該迎難而上還是需回避?
周紅玫女士認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該根據情況,采取多種解決方法。
在第二季中屋頂加固改造較少,推出“以研究引領設計”,應該繼續維持建筑師自行確認任務書和研究需求的方式。屋頂加固和利用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同時需要在預算內解決校方給出的問題清單。
朱競翔老師從兩個角度指出,雖然已預見屋頂加建非常困難,仍嚴重低估加建的難度。加建具有結構性質,結構的重要的意思是組織架構,具有組織性。建筑師應該首先加強研究,分析并評估可以使用的策略;其次在應用時做到得體,爭取更多的盟友。
高雪香女士認為,可以在不加固的情況下,進行空間的挖潛和合理利用。關于屋頂以及下方建筑和空間的處理,在這兩季中,進行了不同方向的試探和研究,這是此類項目的寶貴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