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長文,宋聚生(通訊作者)
2010 年《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獲得國務院批復,批準深圳經濟特區由原來的二線關內的羅湖、南山、福田、鹽田四個區擴大為包括寶安、龍華、龍崗、光明、坪山和大鵬等區的深圳全境,使得特區由原來二線關內的328 平方公里擴大為全深圳的近2000平方公里。大特區時代的來臨,使得深圳的建設由以關內為主擴展到全境。境外設計在城市發展的驅動下,在信息社會的時代中全面發展,由此背景下深圳境外設計進入第四階段。
這一階段,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經濟與以美國為主的北美經濟、歐盟一體的歐洲經濟構成世界新的經濟格局,亞洲經濟躍升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11 年美國重返亞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2015 年,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城市工作成為國家一級的重要事務,城市發展的需求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 年2 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大灣區由香港、澳門特區和以廣州、深圳為首的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以港澳、廣深作為灣區發展的核心動力,打造高度發達的世界灣區經濟體,思考深港在灣區核心城市地位的問題。同年8 月,《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賦予深圳先行示范區的重大使命。面對“四個難以為繼”,深圳反思過去城市建設一直立足于增量土地、對存量土地的規劃不足的局面,2015 年深圳設立了城市更新局,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城市發展模式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2020 年,美國GDP 約為20.9 萬億美元,中國GDP 約為16.0 萬億美元,2022 年深圳GDP 為3.24萬億元。
第四階段深圳取消二線關分隔的背景下,境外設計在深圳的分布呈現出由關內向深圳全境擴展的狀態。新時代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行示范區,實施“內優外聯、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的戰略。深圳東部沿海地區結合鹽田港口樞紐及大鵬新區的自然環境,打造海運貿易及生態旅游的濱海區域,同時建設國際大學城區,結合未來產業試驗區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西部地區主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下,于前海、寶安片區建設空港城、會展城、科技城,創建珠江兩岸協同進步的引導區。南部地區由于深圳灣超級總部的建設仍會是都市核心區,立足打造金融、科技、互聯網國際交流中心與中央活力商務區。北部地區以光明新區與西麗湖片區為主,建設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聚落如鵬程實驗室,打造國際頂級大學如深圳大學城。中部地區福田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有大量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持牌機構落戶,經濟發展仍然強勢。羅湖作為深圳最早開發的片區,城市道路及建筑老化,更多要通過城市更新來煥發生機。此階段境外設計在深圳的項目共有114 項,數量較前幾個階段呈井噴式增長,超過了前三個階段的總和 (表1、表2),深圳境外設計的分布正朝向多中心模式發展。2011 年深圳舉辦大運會、深圳北站交通樞紐運行、前海自貿區、深圳灣超級總部的建設、福田與羅湖片區城市更新、龍崗中心城、光明新區等概念逐漸落實,境外設計也伴隨各行政區的各類大型建筑項目需求量增大,項目類型全方位覆蓋辦公、住宅、文化、商業、綜合體、酒店、醫療、教育、交通樞紐等。這其中包括:1)由于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口激增和土地緊缺的矛盾,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需求大幅增加;2)人口數量增加帶來的教育資源與文化設施的缺乏逐漸引起重視,2020 年開始的一系列校園計劃活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深圳教育資源的不足;3)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的推進,為新文化生活帶來前景;4)在不同片區的城市設計項目也成為未來的新趨勢。

圖1.2010~2021 年境外設計項目在深圳分布圖
境外設計在深圳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政策、經濟和文化等多重要素。在過去三個階段,以單一模式或簡單復合模式為主。進入第四階段,三種要素均起到較大作用,其運行模式的復雜程度也超過了之前探討的幾種運行模式。政策、經濟、文化三個要素逐漸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互相牽制、互相支持,起到了促進境外設計在深圳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6.2.1 政策氛圍在控制與管理間轉換
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深圳二線關的取消。在《向深圳學習》中,黃偉文把深圳比喻為介于香港和大陸之間的耗散系統,把一線關和二線關比喻為水壩,河流落差越大,所產生的能量轉換成電力就越多,由此產生的熵流與能耗的痕跡就越重[1]。邊界的功能是保持相鄰地域之間的差異,當無法通過文化慣性或空間距離來維持政治、經濟差異之時,就需要依靠邊界。邊界是一種屏障,也是一種促進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二線關的取消,說明特區“水庫”的面積增大從而增加了特區對特區之外的調控能力。2018 年,深圳提出《深圳市重點地區總設計師制試行辦法》,推行總設計師制以保障規劃及建筑設計的一致執行,提高了專家在決策機制里的權重,這也是職能部門減低控制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社會媒體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絡的普及,使得社會輿論的傳播及監督職能得以巨大的發展。政府在頒布很多政策之時,變得更加謹慎。在規劃及建筑設計行業,2010 年12 月深圳規土委發起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使其以半官方的角度推行城市設計指導下的諸多設計工作。城市設計促進中心立足于組織管理機構、設計團隊和設計需求企業并力圖以創新的方式使各方獲得共贏。政府希望以這種機構的方式,傳遞政策的影響力,其半官方的屬性也使得政策即便受阻,也有一個回旋余地,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也就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特區”。
6.2.2 文化要素成為重要的競爭力
這一時期文化影響進一步增強。如南方報業集團主辦的中國建筑傳媒獎,倡導走向公民建筑的理念。公民建筑的含義體現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的公民性,另一方面是公民對建筑的影響力。2015 年,深圳邊防部門在深圳灣海濱修筑鐵絲網,許多市民表達了反對意見,邊防部門吸納意見很快將圍網拆除,充分反映了深圳公民權利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公眾參與不僅局限于普通市民,更涉及社會專家。2016 年5 月,羅湖區召開湖貝片區規劃及建筑方案專家評審會,由于方案中舊村保護面積僅有6000 平方米左右,引起多數專家反對。吳良鏞等六位院士上書深圳政府要求保留古村,引起市委書記的重視并親到現場。7 月初,深圳建筑學、社會學諸多專家學者發起“湖貝古村120 城市公共計劃”,并邀請“古城衛士”阮儀三先生到場支持。該組織達成湖貝共識,并發布要求保護古村的倡議,最終基本達成合理范圍的保留,充分反映了業界專家對設計的影響。在此階段,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也舉辦了六屆,為第四屆至第九屆,主題分別為城市創造、城市邊緣、城市原點、城市共生、城市交互、城市生息。每屆都有大量的境外設計師參展,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師均有參與,成為境外設計在深圳的一種特殊呈現。自2010年開始,境內進行最丑建筑評審,一方面說明境內的丑建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說明對丑建筑的影響越來越關注。深圳的大中華希爾頓酒店上榜,并位列當屆首席。不知該項目的設計單位新加坡安寶設計公司看到這樣的消息,該作何感想?
6.2.3 經濟因素作為根本的源動力
這一階段經濟因素的影響力大大增強,資本對政治與文化的影響甚至操控開始顯現。在以政治為主的時期,政策施行效率很高,社會的變革呈現出對境外建筑設計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但同時也受到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在經濟為主的運行時期,政策也會起到巨大的作用,其反映是通過政策執行機構——政府職能部門來施行。2021 年7 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限制超高層建筑建設”的文件,顯然是現今中國經濟影響下的政策的作用。進入大陸的境外設計單位多來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對資本的敏感程度很高。這一政策無疑會轉化成經濟表征,對具有豐富超高層設計經驗的境外設計公司影響巨大。
在中國計劃經濟為主或市場經濟為主的時期或地域,經濟模式對境外設計的影響都非常明顯,經濟發達地區境外設計的發展速度就很快,市場經濟發達的區域境外設計多元化程度就很高。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筑文化傳播變得更加輕易,其交流方式表現出對受眾的極大遵從。這時的境外設計主要以經濟為主導,呈現出資本的巨大作用。同時經濟又利用與影響文化,尤其是大眾傳媒。經濟范疇中的資本可以利用各種手段追求利潤,網絡傳播的效率與對利潤追求的迫切相吻合。
隨著特區整體區域擴大,曾有設立正省級“深圳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的提議[2]。這里既有雄心、也有野心。隨著區域擴大,隨之而來的是概念擴大、思想擴大、行為擴大,深圳境外設計的宏大敘事也慢慢展開。
6.3.1 大樓
2011 年~2021 年為深圳境外設計機構在深圳實踐的第四階段,南山、福田區的項目建設逐漸成型,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建設用地已趨近于飽和。寶安、龍崗、龍華、光明等區的發展潛力仍然較大,城市的公共服務與文化設施仍需補足。深圳前海金融片區的蓬勃發展、深圳灣超級總部的設立、龍崗中心城、深圳北樞紐片區、光明新城的建設及福田、羅湖城市更新的如火如荼,一系列新時代發展機遇使得深圳未來會朝多都市圈、多中心、網格化、組團式的新模式發展,境外設計在這種情況下遍布深圳(圖1)。同時建筑也呈現出多元類型、功能也愈趨于豐富多樣!其中以超高層發展最為典型,代表著城市變化的格局、區域發展的趨勢、建筑美學的前景、結構技術的創新等。
摩天大樓是一種矛盾的發明,因其越孤獨越要向上生長。熱島效應、峽谷效應、影響居住環境、影響心理健康、救援難度高、導致光污染,這么多障礙仍然沒有阻斷其發展。因為誰能在天際線上突破一點,誰就能獲得更高的關注。
看中國境內,2008 年建成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成為世界第一高樓。在深圳,2016 年建成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成為中國第二、深圳第一高樓。深圳也以超高層建筑295 座的數量僅次于香港的354 座,數量排名中國關境內第一。至2021 年初,深圳已經建成了200 米以上的超高層145 座。深圳高度源起于1995 年封頂的地王大廈,建成時為亞洲第一高樓。2010 年后,深圳超高層建設進入新的高峰期。2011年,英國泰瑞?法雷爾(Terry Farrell)在羅湖設計的京基100 建成,以441.8 米的高度成為深圳第一,在當年排名世界高樓的第九位(圖2)。2016 年,美國KPF 建筑師事務所進行設計的平安金融中心大廈落成,其建筑高度達到了592.5 米,突破了深圳建筑的最新高度,成為僅次于上海中心的中國境內第二高樓,也是世界上的第四高樓(圖3)。

圖2.京基100

圖3.平安金融中心大廈
在高度攀升競賽過程中,深圳境外設計也有許多富有特色的超高層建成。2013 年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深圳證劵交易所新總部大樓建成(圖4),2016年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1934~2014)主筆的南方博時基金大廈建成(圖5),2017 年湯姆?梅恩(Thom Mayne)設計的漢京中心大廈落成(圖6),這些都是普利策獎得主在深圳的超高層代表作。2016年由英國NBBJ 建筑設計公司設計的騰訊濱海大廈建成,利用三層高的連接體與兩棟超高層塔樓形成了一個整體,開創了深圳首個超高層建筑空中連接的先河(圖7)。2018 年,丹麥BIG 設計公司創作的深圳國際能源大廈,利用表皮設計手法的變化,開拓了建筑外立面設計的一條創新之路(圖8)。2019 年初建成由美國KPF 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華潤總部大廈,建筑外側采用56 根密柱與核心筒組合的受力方式,塑造無柱使用大空間和360 度環視景觀的良好體驗(圖9)。

圖4.深圳證劵交易所新總部大樓、深圳證劵大廈前的雕塑

圖5.南方博時基金大廈

圖6.漢京中心大廈

圖7.騰訊濱海大廈

圖8.深圳國際能源大廈

圖9.華潤總部大廈

圖10.2010~2021 年境外設計師的來源國家(地區)分布圖
總體來看,深圳超高層建筑越來越趨向于與城市發生密切關系,這既是城市設計的要求,也是群眾生活的需求。建筑越來越和地鐵站點、地下商街、公共空間進行聯絡,也有許多空中連廊、頂部開放使得建筑本身的生活氛圍更加濃厚[3]!但凡事總有限度,2021 年國家發改委限制超高層文件出臺,明令不得新建500 米以上高樓,嚴格限制新建250 米以上大廈[4]。深圳未來超高層的發展該何去何從?
6.3.2 大師
第四階段境外設計項目據統計共114 項,相對于前幾個階段增幅巨大,建筑師來源分布更為廣泛。美洲共占51 項,其中美國50 項、加拿大1 項。歐洲共占38 項,其中英國9 項、德國8 項、法國與荷蘭各5 項、意大利與奧地利各3 項、丹麥2 項、西班牙、挪威與匈牙利各1 項。亞洲共占19 項,其中中國香港11 項、日本5 項、新加坡3 項。總的來講美國設計師占比將近一半,反映出中美兩國雖然一面在進行貿易戰爭,另一方面建筑文化的交流又在加強(圖10)。在境外建筑師諸多來源中,呈現出大師云集的現象,共有普利策獎獲得者13 位,其他大師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嘗試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對獲得若干獎項的大師,可以免于投標直接委托項目。
提起普利策獎大師進入深圳,總計有12 屆13 人(圖11)。而最初的食螃蟹者要算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2022),早在1997 年就參與深圳文化中心(音樂廳與圖書館)的投標。2007 年作品建成,成為深圳最優秀的公共建筑之一,音樂廳也是筆者每周必到的文化場所。同一年,還建成有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設計的東部華僑城別墅,由于地域偏遠加之商業項目的定位,沒有太大反響。

圖11.華僑城華會所
進入2010 年代,有12 位普利策獎得主在深圳的設計作品建成,也有幾處重要文化項目中標但暫時擱置。2012 年理查德?邁耶設計的華僑城華會所落成,華會所地處華僑城歡樂海岸,由于其會員制度的限制,只能如布景一般被普羅大眾隔水觀望(圖12)。公共建筑的公共屬性無法達成,建筑大師的社會價值便無法體現,項目就容易被質疑為一處商業秀所。而若論對中國政治的透視,則非庫哈斯莫屬。20 世紀90 年代,庫哈斯在珠三角調研并出版Great Leap Forward,呈現了當時境內政策的特殊性及多變性,也揭示出深圳發達的市場經濟背后強大的政治推力。而2013 年建成的證券大廈,正是他這種思想的呈現。強大的形象性展示出經濟的發展,強烈的中心感標識出券商的威儀。同時,庫哈斯還提供了一個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式的思考,猶如《2001 太空漫游》中的黑色方碑(圖13)。所以,庫哈斯不只是建筑師,也是政治家、哲學家。在他身旁是由霍萊因設計,2016 年建成的博實基金大廈。容納辦公空間的實體盒子及融合休閑場所的綠化挑臺交相錯疊,形成具有垂直綠化空中花園的獨特超高層形象。從深南大道經過,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到兩位大師的對話。然而,最有趣的是兩座建筑同框之時,畫面中那個風格詭異的雕塑(圖14)。在雖然不同但畢竟是建筑語言的敘述之中冒出了一句外星話,為這些商業屬性的辦公大樓平添了一種工業朋克的怪異之感[5]。

圖12.電影《2001 太空漫游》片段中的黑色方碑

圖13.深圳證劵交易所新總部大樓前的雕塑

圖14.大沖華潤城
說起工業風與高技派(High-Tech),要數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1933~2021)。不過就福斯特2016 年建成的大沖華潤城項目來講,則是典型的商業項目(圖15)。直到去年深圳大疆總部大樓雙塔建成,福斯特建筑的高技派文化屬性才有所顯現(圖16)。2020 年建成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只令羅杰斯小有施展(圖17)。2017 年,湯姆?梅恩設計的漢京大廈建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主體空間與交通豎筒完全分離的建筑,具有探索超高層建筑形式發展的巨大意義。同年,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落成(圖18)。楨文彥(Fumihiko Maki)在城市與海之間塑造了一個即是路徑又是節點的文化空間,令業內人士及普羅大眾均極為嘆服。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深圳薈同學校于 2019 年建成,塑造了一個不同于深圳常見的學校建筑(圖19)。

圖15.深圳大疆總部

圖16.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

圖17.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圖18.深圳薈同學校

圖19.深圳科技館新館效果圖
在未建成的項目中,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是一位大贏家,準確說應該是以扎哈命名的事務所,因為扎哈已于2016 年逝世。2019 年扎哈事務所中標深圳科技館新館(圖20),2020 年中標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圖21)及OPPO總部大廈(圖22)。讓?努維爾(Jean Nouvel)于2021 年中標深圳歌劇院(圖23)。同年,日本SANAA 事務所中標深圳海洋博物館(圖24)。依據這些建筑項目的效果圖,業內對建成品質的期待比較低,加之疫情后經濟衰退,這些建筑是否能夠如期建成?

圖20.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 塔效果圖

圖21.OPPO 總部大廈效果圖

圖22.深圳歌劇院效果圖

圖23.深圳海洋博物館效果圖

圖24.深圳灣體育中心
6.3.3 大事件
在建設區域擴大的趨勢中,城市大事件對境外設計的擴散也起到決定作用。2011 年的第26 屆深圳大學生運動會的主辦就催生了大量境外設計項目的落成。此屆大運會共安排比賽及訓練場館68 個,其中新建場館22 個,改造場館36 個,臨時搭建10 個。另有大運會國際廣播電視新聞中心、大運村等5 個非競賽類項目。其中重要的三大體育中心均為境外設計所得,且兩個為德國GMP 設計公司進行設計。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體育中心為2011 年建成的由日本佐藤綜合計劃設計的深圳灣體育中心(圖25)、德國GMP 設計的龍崗大運中心(圖26)、GMP 設計的寶安體育場(圖27)。

圖25.龍崗大運中心

圖26.寶安體育場
龍崗大運體育中心規劃建設為60000 座的體育場,18000 座的體育館,3000 座的游泳館。建筑造型棱角分明、莊重有力,體現出體育競技的力量感。同時該建筑也是技術創新的產物,為世界首創的單層空間折面網格結構。相對于龍崗體育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規模小些,由20000 座的體育場、5000 座的體育館、500 座的游泳館組成。建筑形式為單層鋼結構空間網殼,并以單個結構體系覆蓋多個功能,體現了對用地的高效利用。寶安體育場觀眾坐席共有40000 個,設計概念為竹林上空的云。表達云的是我國首次使用在體育場的雙曲面整體張拉索結構屋蓋,如竹林一般的柱子則為36榀索桁架的支撐。
本屆大運會的口號為“從這里開始不一樣的精彩”,而三個大運中心也預示著三個城市片區發展的不同精彩。特區擴大,使得深圳的城市發展及規劃結構有所變化。南山、龍崗、寶安三個體育中心的發展,與三個城市區域中心的發展緊密相關,也體現了三大中心與城市規劃結構的互動關系。在南山、寶安已經有所發展的情況下,大運會令龍崗區成為贏家。龍崗區在過去的歲月里,雖也深受改革開放的影響,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終歸過于遙遠。大運主會場的建設,使得這里成為焦點,不只興建了幾處場館,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整個大運片區,甚至啟動了一個行政地區的快速發展。同時,境外設計也在這一新興地區快速發展。
不過,以現今視角回望當年,發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賽后的龍崗大運體育中心沒有實現服務整個深圳的目標,反而是規模相對較小的深圳灣體育中心成為新的城市級別的體育、休閑、娛樂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賽后運營的成功,說明區位還是公共建筑能夠發揮能量的重要影響因素[6]。另一方面,諸多境外設計項目順利落成之時,也發生了深圳灣體育中心的爭議事件。原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海之貝”中標,后更改為佐藤計劃設計的“春繭”。深圳競賽的公正性合理性等問題又被提出。同時,被關心的另一個問題也浮上水面,除了大事件的推動,深圳下一步持續發展的動力又該是什么?
2010 年,國務院批準深圳經濟特區擴大為深圳全域。大特區時代的來臨,使得深圳的建設由以關內為主擴展到全境,境外設計也由以關內為主發展至深圳全域。同時,深圳境外設計的社會背景要素也在變化。這一階段,政策、經濟和文化等多重要素均起到很大作用,各要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支持,促進了深圳境外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這一階段境外設計項目共114 項,功能覆蓋辦公、住宅、文化、商業、綜合體、酒店、醫療、教育、交通樞紐,設計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呈現越來越多元的趨勢。在中美博弈成為常態的同時,美國建筑師在深圳的項目達到將近所有項目的一半,體現了兩國一邊對抗、一邊交流的客觀狀態。
第四階段的研究時段截至2021 年,但深圳的境外建筑設計的歷史仍在延續。深圳未來的城市發展該何去何從?深圳未來境外建筑設計的發展又該何去何從?2021 年發改委出臺限制超高層建設的文件,說明國家已經認識到一味追求高度的城市發展道路值得反思,深圳超高層境外設計也受到巨大影響。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2018 年來上海講座之時,曾說如果請我來做項目,我會說沒興趣。何以境外設計師云集,大師卻獨自逆流?在深圳灣體育中心建設中,“海之貝”與“春繭”之爭驚動了國務院。誰對誰錯一時難辨,評定分離之議風波再起[7]。這一切的表象,內里為何?
這一時期,信息化產業劇變,文化的傳播越來具有圖像化的趨勢,境外建筑設計也呈現出信息社會的這一特征。當前的社會已從資本主導的從使用到占有的關系走到以展示為一切的需求,即為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提出的景觀就是積累到某種程度的資本[8]。這種理論與兩百年前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對于宗教的反思是同源的,他認為當時的人們將虛幻的想象與現實的本質顛倒了[9]。進入這一階段,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巨大發展,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物質與非物質欲望不斷的涌現。在資本精心包裝的感官刺激下,消費與娛樂幾乎成為現代社會中人類追逐的全部內容[10]。建筑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消費與娛樂的商品,這既是一種經濟生活的現象,也是一種政治文化的圖景。
(未完待續)

表1.2011~2021 年深圳境外建筑設計作品統計表

表2.2011~2021 年深圳境外建筑設計中標未建成項目統計表(年份為中標年份)
表格及圖片來源:
表格1、表格2:筆者自繪
圖1、10:筆者自繪
圖2 來自:skypixel.com/
圖3、4、5、7、8、9、13、15、16 來自谷德設計網gooood.cn
圖11 來自吳漢廷
圖6、19、21、22、23 來自有方官網archiposition.com
圖12 來自電影《2001 太空漫游》片段
圖14:來自商業地產志公眾號文章《深圳萬象天地這四年:一個標桿項目的成長史》
圖17、20:來自archdaily.cn
圖18:來自觀筑GUANZHU 公眾號文章《都市校園:深圳薈同國際學校的建筑實踐》
圖24-26:來自白鸝論文《深圳當代建筑》.新建筑,2009(05):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