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雯
溫儒敏先生提出“1+X”的閱讀教學理念,標志著語文教學進入一個“整合”時代。大單元整合教學課型的特點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較大的主題或者項目開展學習,學生可以進行較為充分的體驗和探究,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思考、反復實踐、合作分享,從而形成學科的思想方法、大概念、大觀念及價值觀。對于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筆者嘗試進行整合教學,啟發學生循著文本思路,深入思維內核,引導學生內化游記表達的思維方法。
就游記散文閱讀教學而言,這里的思維原點是學生已具備的鑒賞品讀游記散文的知識和水平。完成第五單元四篇游記的學習后,學生了解了游記的基本特點,掌握了游記的三要素,可以感知文章所寫的景物特點,并具備了相關的語言鑒賞能力。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對游記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進而實現言語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突破。
選入本單元的四篇游記,行文中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感受。或觀景時的直接體驗,或由眼前之景引發的感想,或基于景觀產生的理性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游記中的觀感,原無定規。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同一個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也有可能有不同的選擇。“觀感”一般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移情于景”,把感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二是“即景生情”,在敘事繪景時隨時穿插自己直抒胸臆的文字。三是“畫龍點睛”,也可叫“卒章顯志”,在結束處直接點出自己總的觀感,揭示主旨。
游記由“游蹤”“風貌”“觀感”三個要素組成。如果把“游蹤”比作骨骼,“風貌”比作血肉,那么“觀感”便是靈魂。“游蹤、風貌”如實、細致地寫出了對象的“形”,當作者將其獨特感受灌注其中,游記才真正實現了“形神兼備”。故而本堂課的整合點選擇聚焦游記的“觀感”,并設計了以下導入環節。
1.游記要有“游蹤、風貌、觀感”三要素,可以采取移步換景、定點換景的方法寫作。但一篇好的游記光有這些是不夠的,寫出好的游記還需要什么呢?請看一段話:
亞當霍克希爾德《游記:內在和外在的旅程》:“無論是作為作者還是讀者,我們都應該尋找外在旅程能夠反映內在旅程的方法。這不僅是優秀游記的意義,也是生活本身的意義。”
“外在旅程”是游覽時的所見所聞,“內在旅程”使作者的感受(感想、感悟),即“觀感”。閱讀游記,要讀出作者的感受;學寫一篇好的游記,要寫出自己獨特的觀感。
2.比較兩段介紹《壺口瀑布》的文字,想象哪段文字中有游記的“觀感”?
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梁衡《壺口瀑布》)
在陜西省宜川縣境內,黃河穿行在西北黃土高原的秦晉大峽谷中,當流經壺口時,寬約400 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瀑布群。
選入本單元的四篇游記景物特點突出,情感豐富深刻,寫法各具特色。《壺口瀑布》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游記,景觀壯美、視角獨特、情思并舉,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筆者選擇《壺口瀑布》“這一篇”進行師生共讀,發現并歸納抒發“觀感”的方式。
(1)品讀梁衡語中的觀感。
(2)想象畫面,嘗試讀出黃河之勢,讀出“震撼”之感。
要說黃河給你留下的印象,學生會發出“贊嘆、敬畏、震撼”之類的言辭。然而這些記憶是破碎的、零散的,無法帶入情境的。此時,教師應用朗讀的方式喚醒沉睡在文字背后的情思,加深學生對“觀感”的理解。
(3)抒感方式總結。
把自己的感受滲透在繪景之中,并運用修辭、表現手法,妙用詞語、句式進行生動繪景,即“融(移)情入景”。
找出文中其他的觀感句進一步品讀和揣摩。學生回答要點如下。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
眼前水對石頭的巨大沖擊力引發對水的理性思考,在柔和的水遇到石頭的束縛也會變得堅強,贊美其寬厚絕無軟弱的性格。“柔情、至柔至和”輕讀,副詞“竟”“絕無”、形容詞“怒不可遏、以力相較、奮力抗爭”重讀。
(2)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
贊美黃河水博大寬厚、剛中帶柔、勇往直的性格,由此聯想到人遇到磨難同樣擁有這樣偉大的精神,贊美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感悟出黃河未經磨難不能成河,人未經磨難也不能成人的道理。
穿插在敘事繪景中的直抒胸臆,由所見所聞情不自禁地說出所感,即“即景生情”。在文章結尾處表達游覽的總觀感,使文章的主題思想明朗化,即“卒章顯志”。
單元整體教學較之傳統的單篇分析式教學,提出了“整體性”的要求。要求教師把單元內容當作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來對待,明確單元內的各篇課文的各自作用,以及所要達成的目標和功能,將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互相融合,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梯度的學習體系,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構建中,明白單元整體結構,以此形成以后學習中自我重組、構建單元內容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形成一種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在《壺口瀑布》的“師生共讀”和“自主探究”中,學生對游記抒發“觀感的”的方式有了全面地把握。接下來,立足“這一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通向“多篇”的鞏固,內化游記的言語思維圖式,促進知識和思維的一體化建構。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
本單元游記并沒有太深奧的情感思想的表達,因此,在此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多“導”少“帶”。讓學沉浸式閱讀品味,以合理的方式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各小組的交流要點如下。
(1)《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
①融情入景:是瓊瑤仙境,靜穆的晶瑩和潔白。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小小的我便蜷臥在這巨人之發下。太陽偶一露面,這冰世界便熠熠爍爍,光彩奪目。
運用比喻、擬人,連用褒義詞,表達對冰塔林美的喜愛、贊美和驚嘆。
②即景生情: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地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
“眩暈”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賣弄”指大自然的無窮創造力在各拉丹東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作者對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與自然的對比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
③卒章顯志:不見自然生物痕跡,但今天的確有人活在格拉丹東的近旁。采用獨句段的形式,以平實簡潔的語言收束全文,看似陳述一個事實,即各拉丹東環境如此險惡,卻也有人前來拜訪,但“的確”二字贊揚了人挺立于偉大自然面前的卓越風姿。
(2)《登勃朗峰》
①融情入景:有些頂端尖峭,并微微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纖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山峰的形狀讓他浮想聯翩,“美女的纖指”讓人不覺心動,“塔糖”讓人滿口生津。運用比喻,表達了對山峰的神往。
②即景生情: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個肥皂泡,其價值會是多少呢?
由勃朗峰的美景聯想到“肥皂泡”,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長久,人生也是如此,所以要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把現實中的名利和苦悶都拋之腦后。
(3)《一滴水經過麗江》
①融情入景: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
運用比喻,把月亮比作“銀盤”,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月亮的圓與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②即景生情:古城的建筑就這樣依止于自然,美麗了自然。
觀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麗江古城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觀的高度融合的特點。一氣呵成,使人震撼。
活動交流中,學生會發現優秀的游記抒發觀感不會僅僅停留在景物的直接體驗上,會由眼前之景進行一種相似性的聯想,使得觀感內容更加豐富、有感染力。
馬信德《藍藍的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多么令人向往的威尼斯啊!一到羅馬,意大利朋友熱情地對我說:“沒有到過威尼斯,就不算來過意大利。她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亞得里亞海濱的一串明珠。”果真,明珠正迎著人們閃閃發光哩!——118 個島嶼,177 條大小河道相互溝通,由401 座各式各樣的橋梁串連綴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顆顆珍珠連綴起來的瑰寶。入夜,燈光映著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亞得里亞海濱像進了水晶宮一般,真是人間奇景。”
李舵《美麗的西雙版納》第一自然段:“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飄蕩。”提起神奇秀麗的西雙版納,誰能不為之心馳神往。到西雙版納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個夢。這次,我終于飛到了西雙版納,在那醉人的暖風中,觀熱帶雨林,涉瀾滄碧水,登傣家竹樓,拍下了一張張珍貴的圖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記憶……
以上兩段都選自游記的首段,每段的首句都是直接抒發“觀感”的語句。結合選段的特點提示,學生很快反應到這是“開門見山”的方式。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抒感方式;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游記中的抒感方式也可能不同。在交流中我們發現,這四種抒感方式并不是所有游記都有,但有一個是每一篇游記都有的,就是“融情于景”。因為游記中必有景,景中必有感。單元的整體教學,應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整體邏輯思辨,讓學生自己體察這些要素,并學會求同存異,體會其作用,還原游記寫作的言語思維內容和路徑。
本單元選入的游記中常用“聯想”方法抒發“觀感”,運用的便是相似思維來獲得一種獨具特色的“觀感”。優秀的游記抒發觀感不會僅僅停留在景物的直接體驗上,會由眼前之景進行一種相似性的聯想,使得觀感內容更加豐富、有感染力。獲得了感受,等同于擁有了思想。寫作是為思想尋覓契合心意的言語形式,并力求將其凸顯出來,也就是“突出文章的中心”,而游記寫作的中心就是“觀感”。作為游記寫法的整合,“觀感”的獨特和突出之法教學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筆者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學生會說出“仔細觀察、有閱歷、抒發自己的感受……”等想法。但是要讓游記寫得富有感染力,讓沒有去過的人也有這樣的感受,還有什么技巧呢?教師出示一組句子,啟發思維:
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
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
9月27日上午,水利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舉行揭牌儀式。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出席并講話,與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陳小江共同為實驗室揭牌。
學生讀完句子能很快反應出,作者用了“聯想”的表現手法。教師追問,我們如何在觀景時產生這樣的聯想呢?學生沉默了。教師設計活動,將觀感句轉化為“______就像_______一樣,____________。”的形式,搭建閱讀支架,引導學生發現言語思維圖式。
學生們通過這一環節領悟到作者由黃河之水聯想到人,將陽光和風聯想成人。由所觀之景聯想到人,進行“物——人”聯想,實際上抓住了景與人之間的相似性。那么,除了物——人的聯想,還有其他類的聯想嗎?出示以下句子,并做同樣的句式轉化:
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個肥皂泡,其價值會是多少呢?
句 式 轉 化:_______ 就 像_______一樣,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們發現,作者看到眼前之景產生了由景到物的聯想,即“物——物”聯想,也是抓住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
(1)閱讀《壺口瀑布》片段,完成填空并思考抒發了作者哪些觀感。
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
完成填空:作者采用“______”的寫法,立足點是河心,先______視河水“跌入”龍槽,碎為水霧;再隨彩虹______視,直抵青山;接著,作者______視龍槽兩邊,細摹千姿百態的河水,以及水霧和彩虹。強烈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
若沒有填空形式的閱讀支架,關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們會認為作者是通過生動的繪景來表達“觀感”的,而忽略不同視角的描寫對強化觀感的作用。
(2)高明的作家往往會通過多角度寫景,來不斷渲染強化自己的觀感。還有沒有其他的手段也能用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再讀《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這篇文章,思考:從內容看,除了寫作對象不同,有沒有發現它與《壺口瀑布》最大的區別在哪里?可以閱讀以下語段嘗試思考。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師傅做起活來也不免氣喘吁吁。
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
嬌貴而無用的尾椎骨已經折斷,連帶第八節腰椎也錯了位。
頭痛,惡心,雙腳綿軟,呼吸困難——典型的缺氧反應,外加新傷劇痛。索性哪兒都不去了,一個人蜷臥在最近的這座冰山腳下。
“我要死了。”我少氣無力地說,聲音空空蕩蕩,隨即散失在冰原上。
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
學生朗讀后發現,以上語段對突出游記的中心觀感有很大作用:通過寫人的渺小無助對比襯托,突出游覽者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這兩個活動,學生們發現,無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指向游記的主題,突出游記的中心觀感。多角度寫景或對比襯托,都是對中心觀感的一種強化,一種渲染,以突出游記散文的主題。這種多角度的渲染,就是散文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重復渲染。作家使用這種手法進行寫作,就像繪畫一樣,多畫一筆,思想就更加突出。
游記寫作內容豐富,寫作角度多樣,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不斷渲染,這也正符合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
在單篇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但在具體教學中,基本上是分割的。這樣一來,語文學科內部各要素并沒有真正統一與融合。而大單元整合教學,要充分將“聽說讀寫”能力真正融合在一起。學生在預習中,完成各篇課文的初步閱讀,教者再根據單元文章的個性,進行單篇閱讀教學。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厘清單元體系知識要點,并進行有效的的勾連和練習,內化游記寫作的思維方法和能力。最后啟發學生將閱讀課所學組成寫作支架,驅動“讀寫融合”,鞏固游記表達之法。因此,筆者將習作要求規定如下。
學寫“觀感”游覽一處景觀,寫一篇的旅行游記,表達你的獨特觀感。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突破:
1.抒“感”方式:融情入景、即景生情、開門見山、卒章顯志。
2.運用聯想:“物”到“人”聯想、“物”到“物”聯想。
3.多角度重復渲染中心觀感。
秉持“以篇為范例,授之以漁”原則進行的大單元整合教學,對同一類文章的知識要點系統整合,以“探究游記觀感的表達之法”為核心任務,啟發學生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游記寫作方法,最終以讀促寫,實現思維能力素養的真實落地,這才是單元整合的價值和歸宿。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嘗試將文本置于課標體系中來審視,將同質文本整合在一起,由單篇帶多篇,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結構體系,內化文本的言語思維圖式,促進學生知識與思維的一體化建構,發展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