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婷 熊燕

8月8日,重慶暑氣尚濃,大渡口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點項目服務科科長王亞梅走到辦公室時,其后背已被汗水浸濕。
今年40歲的王亞梅,個子不高、身材纖瘦,笑起來讓人倍感親切。在她身上有著重慶人的鮮明特點:言談干脆爽直,干事風風火火。
憑著一股闖勁,王亞梅和同事奔忙在項目服務一線,以重點項目為引擎,助推大渡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項目建設的“服務員”
早上7時,王亞梅早早來到辦公室,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將大渡口區重點項目最新進展情況表打印出來。
新袁茄路南段道路工程開工建設、李雪芮運動學校完成總工程量的55%、重慶小面產業園竣工驗收、成渝鐵路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看著情況表,王亞梅心里盤算著,有的項目推進情況良好,有的項目還需要再加把勁推一推。
謀劃項目是項目建設的前提。每年初,王亞梅都會牽頭制定大渡口區年度投資計劃和投資工作指南,2023年確定了80個區級重點項目。
為加快推進重點項目落地落實,她分類細化目標任務到月,制作重點項目分布圖、前期工作橫道圖,明確重要時序節點任務,嚴格打表推進。
“我們得牽住重點項目建設的‘牛鼻子。如果項目進度落后,初次會給‘黃圓警告;如果項目連續3個月都沒進展就會掛‘紅圓進行督辦。”王亞梅說。
2022年6月,建橋C區生物醫藥園項目由于資金問題,進展一度停滯不前。
“我們針對項目具體情況,分析適合爭取上級資金的類型。鎖定類型后,我們協助企業開展申報工作,加大對上銜接力度,最后爭取到2500萬元中央資金。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完工,多家企業進場入駐。”王亞梅回憶道。
緊扣國家戰略和最新投資導向,2022年,王亞梅和同事助力11個項目爭取到中央預算內資金1.3億元,爭取到5個設備貸款貼息項目、貸款需求5.98億元,10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項目、貸款需求8.15億元,有效紓解項目建設資金難題。
闖勁十足的“女漢子”
中午1時,王亞梅匆匆吃完午飯,馬不停蹄趕往D9地塊新建學校項目工地。
“項目在2024年9月就要投入使用,事關周圍片區孩子上學的問題,必須盯緊一些。”王亞梅說。
太陽炙烤,熱浪翻涌。王亞梅戴上安全帽,在項目負責人楊果的帶領下,對整個項目進行巡查。
“當前項目進度如何?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天氣炎熱,一定要注意工人的防暑問題。”王亞梅邊走邊說。
“項目進展情況良好,整體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60%,進度趕在計劃前面,一切順利。”楊果說。
看著眼前拔地而起的建筑,王亞梅點點頭,思緒回到項目建設初期。
“2022年,該項目因涉及電力和燃氣管道的遷改問題,一度陷入停滯。”王亞梅說,“有一組電線從教學樓頂穿過,存在安全隱患,合適改遷的位置下方又有燃氣管道通過,同樣不安全。”
為此,王亞梅東奔西走,協調多個部門、項目施工方和專家研討方案,最終決定,對燃氣管道不做遷改,改為制定專業的保護性措施。這樣一來,工程時間從預估的一年縮短至3個月,費用也從1000萬元縮減至30萬元。
脫下安全帽,王亞梅的頭發已被汗水打濕。在同事眼里,她是個闖勁十足的“女漢子”,曾經一天連著跑了10個工地。
憑借這份闖勁,2022年,王亞梅和同事推動大渡口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7億元,同比增長1.6%。
挺立一線的“領跑者”
從項目工地出來,已臨近下班,王亞梅的手機突然響起,是11歲的女兒打來的。
電話那頭,女兒帶著期待詢問媽媽什么時候回家吃飯。
“寶貝,媽媽在加班,不用等媽媽。”此時的王亞梅露出一抹柔情,嗓音中帶著歉意。
在王亞梅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幅水彩畫,稚嫩的筆觸畫著電腦前一個忙碌的背影,旁邊寫著“媽媽辛苦了”。這幅畫是女兒送給她的。
2011年,重慶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環保搬遷,機器轟鳴、鋼花飛濺的時代落幕。站在十字路口,大渡口區接下來該如何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大渡口區委、區政府的把航導向下,王亞梅先后牽頭謀劃編制了《大渡口濱江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實施方案》《大渡口老工業區創建搬遷改造示范工程行動計劃》。大渡口區作為重慶唯一區縣,被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試點區。
在王亞梅和同事的努力下,大渡口區在經歷艱難轉型后,迎來重生蝶變。近年來,大渡口區充分發揮城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綠色開放發展道路,聚力打造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公園大渡口、多彩藝術灣”。
2020年至2022年,大渡口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連續3年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表揚,2022年6月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表揚。
站在發展改革一線,王亞梅深感責任重大。她表示,將繼續立足崗位,勇于擔當、善作善成,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質提效,為大渡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王亞梅
大渡口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點項目服務科科長
重點項目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必須當好項目建設的“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