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趙真

8月11日,走進重慶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214辦公室,門旁的墻上貼著整整6頁工作計劃。走近一看,一些內容已被黑色簽字筆劃去。
214辦公室正是院長張志剛的辦公室。
“劃去”代表著“完成時”,一筆一劃間,凝結出張志剛帶領團隊扎實推進工作的成效和進展。
提前謀劃、打表推進,是張志剛干事創業的一貫風格。“計劃書”不僅貼在辦公室的墻上,存在手機的備忘錄中,更刻進了他的腦海里。從求學教書到科研管理,張志剛用長遠眼光和勤奮肯干,一步步將腦中的藍圖變為現實。
站好三尺講臺
為母校作貢獻,是張志剛這個高大北方漢子的“從心”選擇。
出生于河北農村,父輩的教導讓張志剛從小養成了“從長計議”的習慣。1999年填報高考志愿時,他便展現出超越同齡人的成熟。考慮重慶剛直轄,發展機遇多,他毅然填報了重慶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專業,而彼時該專業才剛起步。
“我讀大一時就想好了碩士研究生期間要跨專業學習機械電子,以彌補電子和計算機方面的知識短板。”張志剛說。為此,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成了他的“寢室”,“學霸”稱號也貫穿他整個求學生涯。2010年3月,他順利從浙江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博士畢業。7月,當聽聞母校招聘教師時,他放棄沿海城市優厚的待遇,回到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任教。
至今,他仍記得臨行前導師的囑托:“當老師要當好老師,當好老師首先是站好三尺講臺。”
科研工作再忙,他也不吝把時間投入教學工作之中。
一次,張志剛出完差,因飛機晚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但為保證本科學生能聽懂必修課《汽車理論》,他挑燈備課,備完課后僅休息了2小時,就又站上講臺為學生授課。
此外,針對學生全方位發展,他還牽頭在學院建立了學籍預警與異動學生談心機制,制定《車輛工程學院專業導師計劃方案》,為學院建立了一批校企協同育人基地。
攻克“卡脖子”技術
2022年6月,張志剛接到了來自戰略合作伙伴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個請求:希望他的團隊能夠攻克車載雙離合器實時溫度測試技術,實現相關技術“國產替代”。
“以前都是用德國產品,成本較高,售后困難。如今企業有需求,我們義不容辭。”張志剛說,盡管動力傳動系統試驗領域只是汽車工程科研領域中的一個小分支,但小領域也能實現大作為。
攻克“卡脖子”技術談何容易:一方面,車載雙離合器結構緊湊,所處空間小意味著測試系統體積要小;另一方面,車載測試要實現無線能量與信息傳輸的同時,還要耐自動變速器油腐蝕和干擾。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
“能將所學運用到實踐,真正為國家發展帶來效益,是我們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的動力。”張志剛說,工作十幾年,他的目標一直未變: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一年時間,張志剛帶領團隊從原理分析、技術攻關、系統研制、樣機測試反復試驗,最終成功攻克車載雙離合器實時溫度測試技術。
這樣的攻堅已不是首例。
如今,張志剛帶領的團隊已攻克混合動力變速器及其核心零部件動態性能試驗技術、新能源汽車動力傳動系統智能在線檢測技術等一系列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成果被廣泛應用于華為、長安、比亞迪、青山等50余家企業。
構建科學管理體系
“拼命三郎”是副院長兼“戰友”周宇對張志剛的評價。“每次看到張院長還在加班,我們不禁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拼?”周宇說。
自從擔任科研院院長后,除教研工作外,張志剛還負責學校科研管理工作。“科研成果的取得,靠的是團隊力量。”張志剛說。為此,他在學校科研管理體系重塑上下了不少功夫。
2023年2月,重慶著力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作為科研院及黨支部負責人,張志剛迅速投身院內“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打造工作。
那時,張志剛每天同團隊成員一道“頭腦風暴”。月余,他結合科研院實際,對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
走廊展板上懸掛的“紅巖先鋒”流動紅旗就是其工作思路的具體表現。紅旗掛在哪兒,張志剛就知道哪個科室現階段在工作中先鋒模范服務做得好。
不僅是黨建,科研院作為統籌全校老師科研項目的牽頭部門,舉足輕重。近兩年,為聽取老師建議,張志剛帶領團隊召開一系列座談會,歸納整理出7大類100多項問題建議,同時結合學校科研工作實際,系統研究學校科研創新管理體系,提出“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服務化、服務人性化”的工作原則,出臺一系列科研創新管理制度和流程。
“科研無假期,這既是科研管理者的服務狀態,也是科研創新工作者的戰斗狀態。”張志剛說。
不遺余力換來的是累累碩果。
重慶理工大學近兩年科研項目立項數和經費均實現大幅增長,新能源汽車智能檢測與裝備研究院、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重慶數控機床研究院等西部(重慶)科學城優先建設項目加速落地、成效突出,精密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被納入市委“一號工程”。
張志剛
重慶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做好“產學研”要看得遠、扎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