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了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通過、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實施的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其中規定:禁止院士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
毫無疑問,院士是其所在專業領域的權威人物,具有重要的話語權。不過,一旦超出專業領域,院士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和話語權就不好研判了。然而現實中,在某些跨領域、跨學科的活動中,還是可以看到院士的身影。社會上某些人員或機構為了利用院士的光環達到某種目的,常常想方設法邀請院士參與一些活動,甚至拉院士為商業活動站臺。在此背景下,上述規范做出的禁止性規定,就顯得很有必要和針對性了。
比如,上述規范新增的“禁止行為”明確,禁止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這不僅是對院士行為進行合理化約束,也是在提醒一些社會機構和單位,不要打院士的“歪主意”,邀請其參與和專業無關的活動。
要指出的是,禁止院士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活動,并非禁止其參與非專業的一切活動,而是要求其在參與其他活動時恪守“專業”原則,即只能發表與自身專業有關的學術觀點,不宜發布跨越專業的學術觀點。這種禁令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院士只是其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而不是跨領域、跨學科的“萬能權威”。
上述規范雖然只適用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反思當下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近年來,部分專家被網友冠以“磚家”稱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家不專”,即所謂專家觀點脫離其專業領域,不接地氣甚至鬧出笑話,有的還可能為資本站臺。所以,公眾更期待的是,各領域的專業權威人士能夠以上述要求為契機,愛惜自己的羽毛,約束自己的言行。(摘自《工人日報》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