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遠郊和鄉鎮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教師訴求、現實阻力與實現策略:一個底層表達的視角

2023-09-18 15:55:03高文心田愛麗
電化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高文心 田愛麗

[摘? ?要] 當前城鄉教育發展仍存在明顯差距,新時代教育數字化轉型需重視“數字公正”的價值主張,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有力路徑。研究從底層表達視角出發,對我國東部、西部遠郊和鄉鎮學校的80位教師進行階梯式調查,以明確基層薄弱學校教師在數字化改革中的利益訴求。通過對原始資料進行質性的編碼分析,得到了訴求表達和阻力表達兩個核心范疇。其中,圍繞備課、教學、評價的基礎性功能,關于虛擬學習、作業管理的進階性功能、旨在提升行政工作效率的合理性功能和優化研修活動的必要性功能,是教師的實質需求。然而,資源供需錯配和未配、教育與技術間的倫理沖突、地方制度模糊以及教師信念偏差等阻力,影響著轉型成效。綜合尚未滿足的教師訴求與轉型挑戰,研究提出塑造科研推動的對話體系、形成法律約束的校企合作、開展證據主導的政策迭代、強化價值引領的政策執行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教育數字化轉型; 教師訴求; 現實阻力; 數字公正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高文心(1997—),女,貴州貴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在線教育與教育管理研究。E-mail:gaowenxin97@163.com。

一、研究視角與問題的提出

數字技術除擴大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機會外,還可以豐富教育過程,提高學習成效(UNESCO,2022)[1]。為此,數字化轉型成了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我國教育規模龐大且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相對匱乏的欠發達地區政府和學校,對于如何實施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尚不明晰,基層教師參與改革、數字交互的情況也不夠理想,造成教育數字鴻溝日益擴大的局面。本研究從“底層表達”視角出發,試圖充分了解基層需求,為上述問題提供紓解對策。

(一)底層表達的概念

在政治學、社會學的研究中,底層通常指被忽視的階級,在公共政策制定的精英話語體系下,他們的政治命運停留在被組織和被領導的層次。底層學派的興起正是要沖破這套精英敘事的邏輯,關注底層群體的利益表達。其中,利益表達是一種“自下而上地輸出利益訴求的政治參與行為”[2],能幫助普通民眾或社會弱勢群體對現實生活中的困苦和不滿尋求解決途徑[3],體現出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主張,也有助于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一方面,借助有效的底層表達,搭建“訴求—反饋”的動態政策治理機制,使得政策設計走向精細化;另一方面,重視和滿足基層群體表達的關于某項政策改革的利益訴求,能夠強化政策客體的認同感,提高基層執行力。

(二)引入“底層表達”視角的必要性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改革背景下,教育研究應當加強對“底層”的主體性關照,實現利益整合,以克服教育公正的短板[4]。這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全球數字教育發展的價值主張不謀而合,“以邊緣化的人群為中心,重新調整政策和行動,事先思考技術如何為滯后群體服務”[1]。

再者,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觀歷程,本就折射出“問計于民”的傳統[5]。從實踐角度而言,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一場涉及文化、技術、勞動力的深層變革,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了解基層學校和教師的主體訴求,既有助于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再造,提供精細化的政策指南;也有助于激發教師的政策認同感,自然成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說,以“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為導向,能夠有效驅動各地主動作為,開展制度創新,因地制宜地發展數字教育。整體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另外,就已有研究而言,學者們從思辨的角度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內涵與實踐邏輯、發展需求與推進路徑、現實基礎與行動框架等進行了深入分析[6-8];或總結國際發達地區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經驗,提出了相應的行動建議[9-10];或從政策話語出發,對數字化新基建的需求進行了宏觀探討[11]。總體而言,呈現出自上而下的、精英主導的分析共性,缺乏教師視角的微觀論證,也未能關注到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教師的實質訴求。

綜上所述,將“底層表達”視角納入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研究,有助于引導地方進行政策調適、提升基層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并維護教育數字公正。

(三)研究問題

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底層,主要指涉對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占有較少的普通民眾或弱勢群體[12]。在本研究中,“底層”指代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里相對落后的學校和教師,他們具備一定的信息化基礎,但在數字資源、技術實踐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欠缺與數字技術交互的深度。為了獲取有效的底層表達,以“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存在何種訴求?這些訴求對他們而言為何重要?何種現實阻力影響著轉型行動?”為研究問題,幫助搭建底層表達的渠道,以維護弱勢群體的數字權益,推進公平有質量的技術支持格局。

二、方法與數據

(一)研究對象

圍繞研究目標,選取了我國5所東部遠郊中學、3所西部遠郊中學、2所西部鄉鎮中學和2所西部遠郊小學,均為公辦學校,并通過目的性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的方法聯系了80位教師,基本信息見表1。

(二)研究方法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場漸進持續的改革行動,變革情境中的教師訴求復雜多樣。為了更好地解決研究問題,選擇質的方法作為基本途徑,在與研究對象的深度互動中,詮釋其話語表達的意義。

在數據收集方面,選擇階梯法(Ladder)的方式,不斷詢問“為什么”和“您這樣選擇的原因是什么”,循序漸進地引出受訪者的外在訴求與內在價值之間的聯系,逐步觸達其深層想法。為了靈活應對受訪者在調查中的特殊情況,盡可能多地收集數據,綜合使用軟階梯法(Soft Laddering)和硬階梯法(Hard Laddering)。在軟階梯法部分,以一對一的深度訪談為主,訪談問題包括:“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您所在的學校開展了怎樣的行動?這些行動能滿足您的工作需求嗎?當前您最主要的訴求是什么?”“為什么這個訴求對您而言很重要?”并在訪談中鼓勵受訪者談及阻礙與挑戰。在硬階梯法部分,使用結構化問卷來收集信息。問卷題項包括:第一,教師任教學科、教齡、學歷等人口學變量統計;第二,功能訴求與原因的調查;第三,轉型面臨的困難與轉型所需要素的詢問。在數據分析方面,選擇三級編碼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從原始資料中建構研究發現。

(三)數據分析

在開放編碼部分,將原始資料掰開,檢視、比較、概念化和類屬化[13],得到了高質量的備課平臺、游戲化學習、獨立的網絡研修時空、企業“急功近利”、非應試科目資源建設較弱等55個概念;通過概念的歸納整合,得到了備課資源供給、作業管理優化、豐富時間存儲、自我關懷與療愈、企業缺乏責任意識、基層行動缺乏指南等23個初始范疇,分析過程見表2。

在主軸編碼部分,對23個初始范疇作進一步分析,以建立類屬之間的相互關聯[14]。反復梳理概括后,得到了功能訴求、結果訴求、價值訴求、供需失衡、倫理沖突、制度模糊、信念偏差7個主范疇。

在選擇編碼部分,提煉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訴求表達”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阻力表達”兩個核心范疇,完整的三級編碼過程見表3。

三、應然表達:符合教師價值認同的教育

數字化功能

為保障政府的投資效益與轉型建設的最大效能,需明確教師訴求,有效應對教育教學中的諸多“痛點”和“難點”。下文將對功能訴求、結果訴求、價值訴求及三者間的內在關聯作具體闡釋,呈現符合教師認同的數字化功能體系。

(一)圍繞備課、教學、評價的基礎性功能

TALIS2018統計了OECD國家教師一周的工作任務,其中,教學、獨立備課是花費時間最多的[15]。在調查中,教師們主要的功能訴求也正是關乎備課、教學與評價的基礎性工作。

在備課方面,教師表示,現有資源陳舊、平臺眾多、流程復雜,反而增加了工作負擔。“我是在各大網站上零散地去找,因為很多資源都過時了……我希望能有一個平臺是資源的集錦,可以過濾不太好的,分層分類地展示優質資源,比如教學環節、評價等,讓我們按需選擇。”也就是說,相較于開發眾多的離散資源,教師們更需要統一的備課平臺,涵蓋高質量的教學素材與簡化的課件制作功能。就資源而言,需實時更新,符合最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分層分類,為教學設計提供指引與啟發;精準覆蓋,定位學科前沿的數字化素材。

在教學方面,兼顧常用功能與學科特性的電子設備、游戲化教學、課堂問答的實時匯總與分析、學生的紀律管理都是最需要技術支持的維度。而關乎學業進展的學生評價、教師需求則表現出更顯著的學科特征。比如體育學科與VR、物聯網的結合,賦能學生身體測評與身體指標統計。另外,也有教師表示,希望技術的注意力分配向科學決策傾斜,幫助教師精準診斷學情。“目前很少會有集中的時間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希望能夠利用技術來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更準確地判斷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情,為我們制定決策提供依據。”

上述功能的實現,有助于帶來提升教學質量的積極結果,進而鞏固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數字化轉型的潛在價值。正如一位教師所言,“如果技術的使用,能幫我實現好的課堂效果,更好地教書育人,那我就能獲得從教的成就感,我覺得這就是意義所在”。

(二)關于虛擬學習、作業管理的進階性功能

教育數字化轉型包含不同的實踐場域,不僅線下課堂能得到數字賦能,學生學習、作業管理等相關場景也會借助技術橋梁拓寬時空邊界,獲得更高階的技術支持。

通過調查,教師希望加強學生的虛擬學習技術支持,打破同輩交流屏障,充分開展協作學習;或開發自適應的學習向導,建立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機制。如“數字化轉型也涉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果技術能夠促進學生主動預習,生成個性化的問題,針對性地聽課,并在課后完成符合學生水平的復習題,我們的課堂效率應該會大大提升。”另外,隨著沉浸式虛擬現實科技的發展及技術成本的降低,可以進一步挖掘這項技術在不用學科中的應用潛力。已有研究證實,在工程、幾何、語言、科學等學科中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學習[16]。一位受訪教師也表示,“AR、VR確實能給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特別是化學學科,效果可能更明顯,比如說分子結構看不清,它能呈現三維立體的效果,更鮮活。”因此,希望深化AR、VR技術的應用,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掌握化學分子結構、理解地理運動,提升學習成效。

在作業管理方面,則需要開發基礎性作業的審核與批改功能,特別要警惕數字環境中學生的學術不誠信問題,防范道德風險。如“學生提交的作業,有的是回家之后搜答案抄上去的,有的可能是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沒有辦法確定真實性。但這樣投機取巧的事情,我覺得是需要技術來解決的,因為它本來也是技術應用中衍生出來的問題”。

上述功能的實現,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增強其學習效能感,從而幫助教師收獲育人成就感。“我教的是初中生,初中生的抽象思維沒有那么好,虛擬技術可以幫助他們去發展思維,而我也能在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就。”

(三)旨在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合理性功能

在強調效率、效益、問責的教育管理改革中,教師逐步承擔起“行政人”與“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完成更多的非教學工作。有研究表明,我國教師的“非教學性工作時間”大幅超過OECD平均水平[15],行政壓力和外源性任務橫向擠占了本職教學時間,成為教師工作負擔的主要來源[17]。

教師們表示,最希望技術能夠簡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為教師們帶來節約時間、減負增效的切實利益。如“學校里不同的事項分管在不同的部門,有的部門使用了釘釘,有的部門還是傳統的審批流程,需要線下簽字。最好流程統一化,這樣也便于教師的申請。”“我是班主任,一天發六七條通知是很常見的,午餐費、營養補助、貧困申請、訂報紙、科技活動等。而學校發的文件很長,要慢慢地看,再轉化為適合面對家長的用語,很花時間。我希望辦公系統可以添加提取關鍵信息的功能,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修改就能發出去。”具體而言,需要兼顧各類需求的移動辦公系統,例如,為人事、財務、教務制定簡潔的數字化審批流程和大數據組合功能;為班主任開發常用的功能鍵;或將高校一卡通改進移植到中小學,便于學生人數統計。

上述需求的滿足,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時間存儲,幫助他們利用可支配時間回歸教學,加強與學生的緊密聯系,進而實現個性化輔導等育人目標。整個過程蘊含著一種良性的師生互動,既是重要的情感關懷,也是數字化轉型潛藏的隱性價值,即對教師疲乏心靈的療愈。“如果時間節約下來,我就可以放慢腳步,了解每一個同學的情況,把他叫過來面批,或者備注詳細一點……這樣學生也會對我的學科更有感情,他們能給我好的反饋,教師當然是越做越開心的。”

(四)基于優化研修活動的必要性功能

數字化轉型加速著教師角色的轉變,為避免教師對數字科技的盲從與新的數字鴻溝出現,有必要依托數字平臺和信息手段,開展數字時代教師培訓的供給側改革[18],對培訓內容和質量評估進行優化。正如一位教師所言,“有的數字化教學培訓不是具體的一節課或者知識點,全是理論,但我又不做理論,還是實際一點好。”也就是說,培訓需增設更多的實踐內容,更關注教師學習的有效性,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之前我去市里培訓的時候,教研員就說現在既要落實雙減,也要融合數字化,但沒必要硬融。道法教學可以數字化創新,但作業不需要數字化來解決,可以開展生活體驗、組織辯論賽等方式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這也幫助我明確了思路”。

另外,受訪教師們普遍表示,學校層面缺乏與數字化研修相配套的保障體系,不利于專業學習。“教師現在沒有時間去認真聽這種網課,在辦公室刷課不免會被別的事情影響。”為此,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數字研修的時空保障,既有獨立的空間,也有不受干預的專業學習時間。

四、實然診斷:教師視野中的教育數字化轉型阻力

教師訴求的達成,有賴于政府、社會、學校三者的共同投資。作為一項投入極高的“公共產品”,任何阻力的存在,都會影響轉型成效、動搖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力。下文依據訪談資料,進一步診斷實然中的主要問題。

(一)供需錯配、未配:轉型資源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

教育數字化需要組織提供與結構要素相符的資源,從而保障轉型策略的落實。盡管教、學、管、考、評等教育場景早已與技術接軌,并創新了諸多應用,但課堂教學、考試評價、作業管理仍然是被教師普遍反映的、最需要技術改進的維度。原因在于,第一,數字資源“重建設、輕服務”。有研究表示,“全國72.3%的學校有專用的資源建設經費,46.2%的學校有來自政府教育部門的專項撥款,資源建設規模較大。”[19]但資源本身卻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制約了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比如,數字資源同質性較高、內容陳舊且更新遲緩;備課資源與教學目標不相符,差異化供給不足;學段與學科的資源配置不均衡,初高中和非應試科目的資源建設較弱。第二,數字技術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線教師與技術的交互性不強。目前,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但技術利用率并不高,呈現出教師數字應用意識強,實際應用程度弱的特征[20],側面反映出技術開發的各項功能并未得到教師的認同與有效利用。正如受訪教師們所言:“生物實驗的數字化資源是不足的。比如我最近非常想找一個模擬人的性別決定過程的視頻,讓學生去感受隨機的概率問題,但沒有找到,我只好放棄了這個環節。”“要求我們使用的這個云平臺,本身有很多功能,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拿來備課和改卷,就這兩個功能用得最多。”

(二)倫理沖突:技術逐利違背育人本意

由于技術企業并非教育場域的原生成員,在其秉持的價值邏輯中,更多是對利益的追逐,希望快速獲得可視化的績效增長。而學校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職責,各個環節的數字變革需先行試驗的檢測,否則便會造成諸多風險,影響教師的轉型動機和參與行為。以技術與教學的結合為例,一位受訪教師談到,“因為學生人臉背光、逆光等情況,攝像頭不能精準識別,教師就要重新拿平板一個一個拍照,手動錄入學生數據,反過來又增加了工作量,現在整個體育組都不用了”。從中可以感受到,技術開發者來源于商業組織,在產品開發時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非學科出身的他們未能對教學過程、教學場景、教學對象有全面的認識,導致產品在實際應用中問題頻發。另外,還有教師表示“硬件設備后期維護困難,軟件更新很慢。”“云平臺推行至今也有3年了,但沒有人來跟進過我們的使用情況,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沒有解決。”產品從設計到開發再到最終的應用,需要形成持續反饋、改進的閉環。缺乏技術團隊的追蹤優化,教師的技術使用意愿和轉型成效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如何保障技術融合的合規化、合法化?如何確保形成長效育人的數字治理格局?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制度模糊:基層難以勝任多元轉型目標

為了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治理機制創新,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地方試點、試驗模式以達到總結經驗和政策擴散的目的。在國家數字化轉型戰略引導下,上海成為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其他各省也在陸續出臺適宜本省的教育數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在現存制度環境中,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國家的頂層設計開展相應的政策行動。但由于宏觀政策的模糊性和不靈活性,地方層面具有自由裁量權,能夠對中央政策目標進行創造性詮釋和探索性執行[5]。誠然,為基層政策執行者保留自由裁量權和策略空間的本意,是為了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但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和行動的精準研判就成了地方政府和學校面臨的挑戰,尤其是欠發達省份無法僅憑經驗的借鑒就探索出正確的路徑。正如受訪教師們表示,“不知道如何具體實施”“缺乏對應的數字化發展體系”“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明確近期、中期目標來給學校指導。”換言之,政策模糊致使基層缺乏明確指南,無法勝任數字思維引領的價值轉型、技術支持的教學生態變革、培育師生數字素養和重塑數字化治理體制等多元轉型目標。

(四)信念偏差:教師隊伍尚未形成合力

教師信念的轉變是實施和開展數字化行動的先決條件[21],但實踐中,教師隊伍存在信念偏差,中老年教師未能秉持一致的技術整合觀,導致教師隊伍缺乏合力。“我們之前使用希沃和釘釘,很多老教師覺得很不適應。即使這個技術放在這,也只會覺得很麻煩,無法擁抱新時代。”“我發現年齡偏大的教師,很少用數字化手段,他們更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把一些情境給講出來。”“老教師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在學校里的占比也不少。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如果不把他們囊括進來,是一種人力的損失,但目前他們在思想和意識方面還沒有很好地去接納教育技術的應用。”從中可以感受到,中老年教師在原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身的教學慣習,更偏向于寫板書、講故事等教學策略。當數字技術涌入教學時,本能會產生抵觸情緒。也就是說,技術整合取向的教師信念與中老年教師的既有經驗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并不兼容,禁錮了他們持續學習的動機;而青年教師多屬于新生一代的數字原住民,面對新的教育技術能夠快速上手[22],在觀念上也更容易接受,導致教師隊伍內部也存在數字鴻溝。由于“信念比真理更能指導我們的目標、情感、決定、行動和反應”[23]。若學校教師沒有一致的數字應用觀,將影響整體的改革成效。

五、實現策略:從應然到實然的路徑搭建

從底層表達的視角出發,搭建滿足教師實質需求的功能體系和轉型環境,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政策認同感,促使他們主動投身于數字化改革,創造出滿足政策目標的績效。囿于資源有限的現實局面,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調動政企學研等多方力量,形成強大的動能體系。面對當前尚未滿足的教師訴求和轉型阻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暢通表達,塑造科研推動的對話體系

面對基層行動路徑不明、政府決策方案失調、技術開發專業性欠缺等諸多阻力,應充分發揮以高校為主的科研力量,讓科研組織成為政府、學校、企業間的信息聯通者、數據追蹤者和中立客觀的建議者,塑造暢通的對話渠道。第一,在學校側,科研機構可根據基層訴求,為學校設計適切的轉型方案,并向薄弱學校提供一對一的行動指導,明確轉型路徑。另外,通過實踐案例與研究成果的分享,引導中老年教師轉變教學信念,改正技術抗拒的慣性思維,激發學校發展的內在活力。第二,在企業側,學術人員可以將通俗話語轉化為專業話語,在產品的頂層設計中提供貼近需求的專業指導,幫助企業更好地聚焦核心場景,保障產品開發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避免人工智能的負面干擾。第三,在政府側,學術組織作為重要的智庫資源,可以將“底層表達”的內容轉化為政策話語或研究報告,提升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的能力,從而保障供需的精確匹配與資源效益,充分履行創造和共享的學術責任。

(二)預防風險,形成法律約束的校企合作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具有可檢測的質量指標、存在資源條件限制、有明確工作范圍和方案的項目,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者通過項目管理在變革創新與形成秩序之間保持動態平衡[24]。在實踐中,大多數區域、學校的數字化轉型工作也都是以項目化或“購買服務”的方式展開的。這樣的實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定制開發的種種弊端,但由于缺乏具體法律法規的保障,導致不少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部門、企業責任個體在項目管理中的職責、權力與義務不清[25],從而擴大了政府的投資風險,也將學校權益置于危險之境。為此,有必要建立合法的程序,讓多方行動者有章可依,讓監管工作有跡可循。如,英國就十分注重通過立法來促進鄉村數字教育的發展。行動的秩序化和法律法規建設,不僅增強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效率,還明確了國家干預的合法性,強化了政府在數字行動中不可規避的財政責任[26]。因此,為了緩解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教育與技術間的倫理沖突,國家有必要從法律層面為教育數字化提供合法性和效率性的雙重保障。

(三)立足需求,開展證據主導的政策迭代

為了適應紛繁復雜的局勢變動,應對各種縱橫交錯、待解決的問題,政府注意力在轉移、波動、加持的作用下,致使政策產生平衡、斷續和迭代的不同樣態[27],教育政策也不例外。由于政府自身的有限理性和所掌控資源的局限,決策者必須對現實問題進行甄別,明確問題解決的先后順序,并據此作出有效決策,即政府注意力要進行合理配置,保障配置方向、力度和持續程度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受時間、精力、成本的約束,政府必須對教育數字化的轉型環境有正確的理解,并明確緊急與重要的事項。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開展廣泛而深刻的實證調查,基于教師實際訴求,開展政策迭代,引領基層學校分步驟推進轉型工作,避免因政策模糊而造成行動茫然。比如,根據研究發現,教師訴求的滿足均指向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整體升級,未來欠發達地區政府可以將數字基座、智慧校園、網絡環境等硬性條件視作建設的首要任務。

(四)凝聚合力,強化價值引領的政策執行

將政策目標轉化為現實效果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在基層執行結構中,教師作為改革的目標對象和最直接的行動者,他們對于政策的共識強度和實質參與程度至關重要。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有必要通過有效的數字應用,幫助教師獲得符合期望的積極結果,在親身體驗中建立價值認同,從而觸及深層的政策認同,激發參與動機。如同本文的研究發現,教師既會追求提升育人成就感、職業認同感等目的性價值,也需要技術在真正意義上落實減負增效,以滿足教師自我關懷與療愈的過程性價值,實現情感關懷。另外,省市、區縣、學校等各級教師培訓需注重政策的逐級“轉譯”,加深一線教師對宏觀政策的認識,規避表面化執行[28]。同時,政府與學校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管理機制,讓教師在實踐中打破慣習,統一教學信念。其合理性在于,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會影響他們的教學假設,并改變對自身角色的理解[29],更好地形成具備轉型共識的行動共同體。

綜上所述,數字化為薄弱學校的根本改進提供了可能,轉型的戰略核心在于有效的技術支持,意味著是否具備數字技術已不再是先決條件,能否為教師提供適切的數字化功能、增強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技術使用意愿才是關鍵。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基層學校的利益表達機制,為持續、復雜的轉型行動提供合理指南。

[參考文獻]

[1] UNESCO. Rewired global declaration on connectivity for education[EB/OL].(2022-09-16)[2022-12-15].https://en.unesco.org/futuresofeducation/steering-digital-transformation-0.

[2] 吳家慶,陳媛媛.近年來我國學界利益表達研究述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9,38(2):36-40.

[3] 梁德友.在“沉默”與“失范”之間——論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底層方式[J].社會科學輯刊,2011(4): 49-52.

[4] 李濤.中國城鄉底層教育公正的政策研究:基于社會分層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 2013(3):30-34.

[5] 韓雙淼,謝靜.中國教育的政策試驗式改革:一個分析性框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8):109-121.

[6] 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邏輯與發展機遇[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7] 吳砥,李環,尉小榮.教育數字化轉型:國際背景、發展需求與推進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2(7):21-27,58,79.

[8] 舒杭,顧小清.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基礎與行動框架[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11):24-33.

[9] 張強,吳易林.以評促“轉”:OECD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頂層架構與實踐舉措[J].中國高教研究,2022(7):23-30.

[10] 何春.愛爾蘭學校數字化戰略發展歷程、特征與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8):5-11.

[11] 祝智庭,鄭浩,謝麗君,等.新基建賦能教育數字轉型的需求分析與行動建議[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2):22-33.

[12] 何晶.“底層表達”視角下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路徑創新[J].新聞大學,2021(1):48-58,119.

[13] 陳向明.扎根理論在中國教育研究中的運用探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3(1):2-15,188.

[14] 朱軍文.教育實證研究方法應用與誤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8-29.

[15] 張倩.從資源配置到制度安排——國際比較視域下的教師減負[J].教育研究,2022,43(2):29-43.

[16] 毛耀忠,劉旭東,宋曉琴.沉浸式虛擬現實對學生學習績效的影響——基于54項實驗和準實驗研究的元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35(1):93-102.

[17] 董輝,劉許,張海蓉.教師的工作負擔、角色異化與減負治理[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5):64-70.

[18] 任友群,馮曉英,何春.數字時代基礎教育教師培訓供給側改革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22(8):1-8,78.

[19] 陳明選,來智玲,蔡慧英.我國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及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遠程教育,2022(6):11-20,76.

[20] 吳砥,周馳,陳敏.“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56-63,108.

[21] ERTMER P A, OTTENBREIT-LEFTWICH A T, SADIK O, et al.Teacher beliefs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actices: a critical relationship[J].Computers & education,2012(2):59.

[22] 何文濤,龐興會,朱悅,等.人工智能時代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與提升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3):92-101.

[2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M]. New York: Freeman, 1997:3.

[24] 李偉勝.學校教育變革中的項目管理[J].中國教育學刊,2021(7):62-66.

[25] 趙磊磊,吳小凡,趙可云.責任倫理:教育人工智能風險治理的時代訴求[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6):32-38.

[26] 梅燕,鹿雨慧,毛丹靈.典型發達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模式總結與比較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3):58-68.

[27] 王英偉.政府注意力差異化配置對公共政策樣態的塑造——以中國生育政策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4):143-152.

[28] 陳立娟,嚴凌燕.“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精準教學?——基于教師行動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2):54-60.

[29] PHILIPSEN B, TONDEU J, PAREJA ROBLIN N, et al. Improv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a systematic meta-aggregative review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9,67:1145-1174.

Teachers' Demands, Realistic Resistance and Re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Remote and Rural Schools: A Perspective from Grassroots Expression

GAO Wenxin,? TIAN Aili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n obvious g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proposition of "digital justice" and provide a powerful path to realize educational eq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expression, the study conducted a stepwise survey on 80 teachers from rural and township schoo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to clarify the interests of teachers in weak schools in the digital reform. Through qualitative co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data, two core categories of demand expression and resistance expression are obtained. Among them, the basic functions of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the progressive functions of virtual learning and homework management, the rational function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work and the necessary functions of optimiz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are the essential demands of teachers. However, resistance such as mismatched and unmatched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ources, ethical conflicts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mbiguities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biased teachers' belief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unmet demands of teacher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haping a research-driven dialogue system, forming leg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rrying out evidence-based policy it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value-l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s' Demands; Realistic Resistance; Digital Justi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一级|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色综合五月婷婷|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色天堂无毒不卡|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1视频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91原创视频在线| 成人亚洲国产| 69av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图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视频欧美|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制服丝袜一区|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噜噜噜久久|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网站| 亚洲无卡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无码在线激情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第页|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专区第一页|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