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徽省、福建省、湖南省、河北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等地發布了一些機動車檢測機構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例。
在這些典型案例中,接近半數為尾氣檢測過程中有明顯冒黑煙或者藍煙現象,仍然出具檢測合格報告的違法行為。
機動車排污監控領域的專家告訴記者:“以機動車為例,如為未經檢驗的機動車出具檢驗合格證明;用其他車輛代替檢驗;利用計算機軟件等手段篡改或者偽造檢驗數據和結果;為檢驗不合格的機動車出具檢驗合格證明;擅自減少檢驗項目或者降低檢驗標準;明知是報廢、拼裝、套牌等車輛,仍予以通過檢驗等。這些都是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表現形式。”
今年這些典型案例涵蓋的違法行為情形非常多樣化,包括加裝信息干擾器,未按照技術規范要求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未規范使用移動攝像頭,未將采樣探頭插入尾氣排放管或者未按要求將采樣探頭插入尾氣排放管,在采樣管內塞紙團過濾煙塵,將強制冷卻風機放置在車輛右后方對準排氣管吹風干擾檢驗數據,故意改低額定轉速,使用打火機對油溫傳感器進行加熱,通過腳踏采樣管或用紅色三角墊塊擠壓取樣管等方式改變關鍵檢測條件,臨時套用排氣管(三元催化),還有在未上線檢測的情況下出具了機動車排氣污染物合格檢測報告的情形。
作為專業檢驗檢測機構,在機動車排放檢驗操作上造假并為此出具虛假檢驗報告,意味著這些假達標的機動車會造成更嚴重的環境污染,造假行為性質惡劣,也影響檢測市場的公平競爭。當地執法部門已經表態,發現一起將嚴厲查處一起,堅決杜絕此類檢測數據造假的違法行為。
(摘自《中國環境報》9.5? 劉良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