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德國顧問團,對其政治軍事方針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定意義上講,蔣介石的對德外交就是從聘用德國軍事顧問來華開始的。
德國顧問團
早在廣州國民政府期間,蔣介石就委托曾留學德國的朱家驊代覓德國軍事顧問人選。1928年11月,經反復協商,德國政府同意由馬斯克·鮑爾上校負責組建德國赴華顧問團。鮑爾成為國民政府第一任德國顧問團負責人。不幸的是,鮑爾不久身染重病,1929年4月底被送到上海醫治,不久病逝。
1930年5月,喬治·佛采爾中將來華,就任德國顧問團總顧問。佛采爾在華期間,先后協助創立了步兵、炮兵、工兵等學校,國民黨軍隊的新型炮兵、航空兵、騎兵部隊初見雛形。不過心直口快的佛采爾與蔣介石相處也不愉快,最終,1934年4月11日,德國國防軍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將軍接替他成為第三任總顧問。
塞克特是德國前陸軍總司令,在歷任來華德國總顧問中軍銜最高、與蔣介石關系最好。塞被委以“委員長委托人”的職務,他可以代表蔣與國民政府各機關首腦談話。1935年3月6日,因健康問題,塞克特被迫返德。根據他的推薦,他在中國期間的得力助手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主持顧問團的全面工作。
法肯豪森就任總顧問時,對日作戰日趨緊迫,協助中國做好各項戰爭準備成為他的主要工作。
軍事工業合作
德國顧問團來華,還帶來了深廣的中德軍事工業合作。
首任顧問鮑爾認為,顧問團的使命是“把中國變成德國的市場?!边@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直接購買德國武器;二是在德國幫助下發展中國兵工工業。因此,在陳儀訪德期間,鮑爾帶著中國代表團與德國軍政各界廣泛接觸,力圖促成德國大公司、大企業來華投資。結果,代表團收獲頗豐。
佛采爾也積極將德國軍事工業介紹給中國政府。1932年,他寫了一份備忘錄,提議中德合辦一座大型煉鋼廠,為中國軍備工業提供原料。此外,他還將德國卜福爾廠所產的15厘米輕榴彈炮及7.5厘米高射炮引入中國,用以替代中國炮兵一貫使用的英國火炮。不過,德國軍火真正大舉進入中國、裝備軍隊,是在塞克特時期。
根據塞克特建議,國民黨兵工署長俞大維對中國兵工廠進行調整,對老廠實行改造、停辦或合并,籌建新廠,創建兵工科研機構。其中漢陽兵工廠經“引用德國技術人員擔任指導”,生產出民國兵工史上著名的“中正式”步槍;金陵兵工廠從德國獲得了馬克沁MG08式重機槍工作圖樣、工程程序、刀具、夾具等全套資料,并于1935年仿造出中國式馬克沁機關槍,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制機槍的歷史。1934年8月,經塞克特介紹,德國克虜伯集團董事長馮·波倫致函國民黨財政部長孔祥熙和俞大維,提出幫助中國建造一個包括炮廠、炮彈廠、銅廠、鋼廠等6個單位在內的新式兵工廠計劃。經數度磋商,1936年3月,中德雙方在柏林簽訂以造炮為主的中國新兵工廠機械設備購買合同。新廠設在湖南株洲,于1938年5月全部建成并迅速投產,可生產從20毫米到100毫米口徑的各種大炮及炮彈。
參與作戰
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并不止于戰略籌劃和訓練,還直接與國民黨軍隊一起參與了各類作戰。首任總顧問鮑爾就是在蔣桂戰爭前線染上天花的;德國顧問團訓練的教導旅和航空隊在打擊粵桂聯軍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佛采爾助蔣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1938年4月,法肯豪森在第五戰區前線指揮部協助中國軍隊作戰指揮工作,取得了轟動一時的“臺兒莊大捷”。除了法肯豪森外,顧問團中的史太邱中將在山東協助韓復榘布防;斯達克少將與史培曼少將在陜西協助閻錫山抵御日軍。
1938年,希特勒與日本結盟,下令召回所有在華顧問。7月5日,最后一批德國軍事顧問在法肯豪森帶領下,乘坐國民政府安排的專列離開漢口,經中國香港返回德國。此時,距第一批顧問來華,正好10年。
(摘自《看歷史》 潘前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