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王宇萌
早春午后,陽光灑在嫩江市臨江鄉后馬鞍山村的田埂上。付春彪站在一望無際的農田里,看著遠處正在平整土地的拖拉機,心情格外舒暢:“今年上級分給我們13 000 多畝的大豆播種任務,全都完成了!”
一想到能平整土地的輪式鎮壓器、能種地的播種機,還有秋后派上用場的收割機,付春彪覺得“種地變得越來越省勁兒”。
在“省勁兒”以前,是延續了多年的“費勁兒”。十幾年前,后馬鞍山村的農戶種地時還是單打獨斗,辛勤忙碌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如今,全村已是機械化種植,經營實現規模化,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3 000多元。
這些年,付春彪將心貼在后馬鞍山村的土地上,傾聽每一棵嫩芽的心聲,再用自己的熱血描繪著后馬鞍山村的未來……
“過幾天咱們要組織人出去考察,今年要么搞村辦企業養牛,要么發展大豆深加工,兩件事得辦成一個。”2023 年4 月3 日,在后馬鞍山村寬敞明亮的村委會辦公樓中,付春彪同村“兩委”成員謀劃著今年的發展思路,目光如炬,態度堅定。
“有想法、能干事”,這是后馬鞍山村民對付春彪的共同評價。把后馬鞍山村的農業生產發展起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一直是付春彪的愿望。在這之前,他所有的人生經歷仿佛都在為這個愿望鋪陳蓄勢。
付春彪早年主要從事跑運輸、拉糧食的工作,走南闖北的生活讓他頭腦變得愈發靈活。那時,后馬鞍山村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很低,全村只有兩臺馬力較小的拖拉機,外加一臺收割機。
2008 年,付春彪結束了漂泊闖蕩的生活,回到村里擔任村委會主任。面對農業生產困境,付春彪通過和村民談心嘮嗑兒、向先進村學習經驗,覺得還是得走大型機械化生產的路子。
機遇很快出現在眼前。
2010 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付春彪認為,這對后馬鞍山村來說是個轉型的“風口”。當年8月,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組建了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村民集資、土地入股等方式,自籌資金400 萬元,對上爭取600萬元,購買了一批大型農機設備。付春彪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
可現實很快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萬事俱備,東風卻不來,投資千萬元的農機合作社竟然攬不到活兒!

付春彪(左)正在檢修農機 (劉文付/攝)
原來,面對農機合作社這個新鮮事物,村民普遍持懷疑態度,都不太看好其發展前景——“投入那么大,能回本兒嗎?”
再拖下去,投進去的錢都得“打水漂”。夜深人靜,付春彪站在農機合作社的院子里,兩米多高的農機具在月光下默默地陪伴著他。付春彪撫摸著農機具佇立良久,下了個決心。
“村民沒信心很正常,那我們就先打個樣兒。”第二天,付春彪動員村“兩委”成員、黨員帶頭將自家耕地交給合作社管理。
2011 年秋天,大型農機具規模化經營帶來的效益給付春彪“長了臉”。往年到“上大凍”也不見得能忙完的秋收,在十幾臺“大鐵牛”的幫助下,僅用半個月便全面告捷。大馬力機械作業讓村民看到了機械化生產的優勢,很多人開始轉變態度。
土地規模經營的曙光到來了,但仍有人在徘徊猶豫——全村18 000 多畝地,需要先墊付土地承包費、土地流轉費,總共需要800多萬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錢從哪兒來?風險誰擔?
關鍵時刻,付春彪站了出來:“機械化種植必須要靠規模經營才能充分發揮優勢。咱們可以自籌一部分資金,剩下的找農村信用社貸款,就是‘拉饑荒’也要整,出了問題我負責!”
付春彪拼搏的汗水,濺起了“回頭錢”的漣漪。2013 年,后馬鞍山村便實現了整村土地流轉,此后糧食產量年年增加,很快便還清了貸款。如今,合作社已擁有各類農機具58 臺套,加上外村土地,代耕面積達30 000 多畝,基本實現了全村農業生產機械化。
2011 年,付春彪當選為后馬鞍山村黨支部書記。履新后,付春彪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采取“統一定價入股、統一采購物資、統一種植作業、統一技術支持、統一設備生產”和“收益按戶分紅”的“五統一分”經營模式,建立完善“村集體+農機合作社+農戶”的服務模式。
這套服務模式好在哪兒?付春彪給社員們上起了課:“‘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能讓農機合作社的綜合投入成本畝均降低30 元,畝均增收10%,單位產量、效益連年增加。”
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推進,有效解放了村內勞動力,土地種植收益變成“副業”。村民們摩拳擦掌:“咱又得開始‘拼’啦!”
付春彪趁著新服務模式上馬的熱乎勁兒,積極組織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培訓村內農戶特色養殖、大型農機操作等實用技術,組織脫貧戶在合作社內務工、選聘到公益性崗位增加收入。眼見著錢往兜里進,村民們干勁十足,一個賽一個地奔發展。
形勢喜人,沿著現有模式繼續干下去,致富指日可待。可付春彪卻更換了“拼”的賽道——建烘干塔!
“啥?還要投資搞建設?”有人大為不解。
“咱村是沒有烘干塔,可別的村有啊!”就連媳婦也勸他:“不整也好,操那個心干啥?”
“將來咱村玉米種植面積擴大了,如果沒有烘干設施,拉回家沒幾天就得發霉!”付春彪考慮得很清楚,“除了自己用,還可以給別的村提供烘干服務,創造更多效益!”
付春彪挨家做社員的工作,最終統一了意見。2014 年,農機合作社投資600 多萬元,建成了一座日烘干1000 噸糧食的烘干塔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烘干塔落成后,正好趕上周邊村屯糧食增產增收,除了為本村提供糧食烘干服務外,還為其他村提供代烘干服務,每年可創造效益達200 萬至300萬元。
“過去,我靠種地每年才掙10 000 多元。如今,我每年土地發包費能收入24 000 多元,駕駛農機收入50 000 多元。我現在都搬到城里住樓房了。”村民李忠來高興地說。
對于付春彪這股子“拼”勁兒,臨江鄉鄉長李剛也深有感觸。2019 年,為了申請大馬力機械采購經營項目,付春彪跑了好幾次相關部門,最終申請到200 多萬元項目資金,順利實現了農機換代,進一步提高了全村糧食產量和村民收益。
“我原來是一個挺好面兒的人,這些年為了爭取上級支持,臉都變‘大’了!”付春彪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謝謝你們,有了輪椅,我出門就更方便了。”2023 年4 月4 日,村民魏樹清撫摸著付春彪送來的嶄新輪椅,不住地道謝。
魏樹清老人2022 年因病致殘。付春彪一直很關心他的生活,得知魏樹清急需輪椅,便積極幫其向嫩江市殘聯申請。
在魏樹清家,付春彪還仔細看了看房前的斜坡,囑咐魏樹清說:“過幾天村里要給村民安裝柵欄,到你家打樁的時候,你告訴我一聲,我讓他們把這個坡好好修一下。”
付春彪常說:“只要我干一天村支書,就得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付春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2年6月,后馬鞍山村突降暴雨。雨水順著地勢流入村西頭的一條水溝,溝水瞬間暴漲,很快涌上路面,把村民養的羊都沖走了。
付春彪當時正在村委會忙活,看到水勢上漲,心頭一緊:“壞了,史永祥家正位于洪水流經的方向!”付春彪和一名正在村里工作的鄉鎮干部立即跳上一臺大馬力拖拉機,向史永祥家疾馳而去。
等付春彪趕到史永祥家時,洪水已經淹過了窗沿。付春彪趕緊蹚水進屋,把陷入困境的史永祥扶上了車。
類似這樣幫扶、救人的事情還有很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付春彪的帶動下,后馬鞍山村全面推行“微”辦公、上門服務和代辦服務,村里的黨員干部主動幫助村民領辦代辦證照審批、惠農補貼、繳費貸款等事務,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建立電商服務站,為群眾免費提供代購、代收(寄)、暫存等服務,使村民生活更便捷。近三年來,全村黨員干部共為村民解決各類大小問題200 多件,村里人都說:“付春彪就是一名共產黨員該有的樣子。”
……
付春彪不僅惦記著每一戶村民,他心中對后馬鞍山村發展藍圖的勾畫也從未停歇,他的每一次真誠付出,都是為了讓后馬鞍山村共富的春天更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