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維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鐵路交通在我國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而電氣化鐵路則是未來鐵路發展的方向之一。然而,在電氣化鐵路中,承力索問題一直是制約運行安全和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綜上所述,電氣化鐵路承力索改造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承力索材質、結構、加工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可以提高鐵路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運行效率,推動我國鐵路事業的發展[1]。
既有接觸網懸掛采用全補償簡單鏈型懸掛,承力索出現松散、斷股、銹蝕及腐蝕,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影響運行安全。為預防承力索斷線故障,保證安全可靠供電,對承力索進行更新改造是必要的。既有承力索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既有承力索相片
既有鐵路接觸網概況如下:
供電方式為直接供電方式。
接觸網懸掛類型采用全補償簡單鏈型懸掛。
既有接觸網導高一般為6 000 mm;結構高度一般為1 400 mm。
本文以將截面積為70 mm2的鋼絞線的承力索更換為高強度銅鎂合金絞線(JTMH95)為例,并須同步更換相關配套設備。
將更換承力索范圍內的環節吊弦更換為整體載流吊弦(含吊弦線及吊弦線夾)。
對更換承力索范圍內的接觸網中心錨結裝置進行更換,結合現場情況維持既有兩跨中心錨結或軟橫跨處中心錨結裝置,整套更換(含中心錨結繩)。
對更換承力索范圍內的懸掛點更換承力索座、加裝預絞絲保護條。軟橫跨處更換承力索范圍內懸吊滑輪、加裝預絞絲保護條。
對更換承力索范圍內錨段兩側承力索下錨補償裝置進行更換,補償裝置根據張力組合采用1∶3 鋁合金大滑輪組補償裝置(全補償下錨不含墜砣、墜砣桿、墜砣限制架)。
對更換承力索范圍內的關節電連接、線岔電連接、股道電連接、橫向電連接的承力索電連接線夾進行更換。
在上跨建筑物處、上跨電力線路處為承力索安裝預絞式鎧裝護線條。
更換承力索范圍內按照導線更換后典型的接觸懸掛組合、結構計算風速35 m/s 計算不同工況下的支柱容量。
將不滿足支柱容量的支柱進行更換,并新建接觸懸掛腕臂裝配,作為中間柱、道岔柱使用。既有接觸網支持裝置一般采用平斜腕臂。
更換承力索范圍內新立支柱上的腕臂裝配按新建配給,依據TB 10009—2016《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范》5.5.1 中“5 腕臂裝置宜采用絕緣旋轉平腕臂結構,吊弦宜采用整體吊弦”相關要求,采用平斜旋轉腕臂結構。
執行標準TB/T 3111—2017《電氣化鐵道用銅及銅合金絞線》[2]技術性能及要求,導線截面:標稱截面95 mm2的銅鎂合金絞線。電氣和機械性能見表1。

表1 承力索JTMH95 mm2 電氣和機械性
既有電氣化鐵路廣泛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支柱。部線路依然使用支柱容量為H38 支柱預應力混凝土支柱,承力索線70 mm2鋼絞線更換為95 mm2銅合金絞線,既有支柱負載增加,需計算支柱容量。
基本風壓計算根據TB 10009—2016《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范》5.5.10 知基本風壓計算式如下[3]
式中:W0為基本風壓,kN/m2;v2為接觸網風偏和結構計算時,分別采用風偏設計風速和結構設計風速,m/s。
線索單位風荷載計算根據TB 10009—2016《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范》5.5.10 知線索單位風荷載計算式如下
式中:WX為線索單位風荷載標準值,kN/s;μz為風壓高度變化系數;μs為線索的風荷載體型系數;d 為線索直徑或高度,mm。
支柱風荷載計算根據TB 10009—2016《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范》5.5.10 知線索單位風荷載計算式如下
式中:WS為支柱風荷載標準值,kN;AS為支柱承受風壓面積計算值,m2。
直線正定位中間柱荷載計算[4]
式中:Q0為單套支持和定位裝置自重;Z 為支柱中心到懸掛點的水平距離;gc為承力索單位長度自重;gj為接觸線單位長度自重;l 為跨距;WS支柱為支柱風荷載;HZ為地面以上支柱高度;P之j為正線接觸線曲線分力;WX接觸線為接觸線單位風荷載;WX承力索為承力索單位風荷載;Hj為導線高度;hj為結構高度;S 為軌面至地面高度。
本文以導線更換后典型的接觸懸掛組合JTMH95+TCG85(15 kN+8.5 kN)、結構計算風速35 m/s計算不同工況下的支柱容量。
以曲線半徑800 m、跨距65 m 為例計算: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H38 型橫腹桿式預應力混凝土支柱荷載見表2。

表2 支柱容量計算表kN·m
根據支柱容量校驗計算結果,將更換接觸線范圍內車站區間轉換柱、咽喉區道岔柱、曲線半徑及跨距組合不能滿足容量需求的中間柱、道岔柱H38 型支柱更換為H93/9.2 支柱。
承力索在承力索座、懸吊滑輪等處懸吊固定時,采用Q/CR 608E(HX3)-2017 型預絞式護線條防護。
上跨建(構)筑物(橋、隧、明洞、站房、雨棚等)下方的承力索加裝TJ/GD021—2016《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用預絞式鎧裝護線條暫行技術條件》中B 型預絞式鎧裝防護條。一般情況下以防護點斷面為基準,向兩側延長,采用內2 m 外3 m 設置,共計5 m;特殊情況(如低凈空、新建上跨橋施工等)可結合實際,以斷面為基準向外延伸5 m、上跨建(構)筑物下貫通形式進行安裝。
開挖基坑時,坑邊不得放置重物或工具,隨時注意坑壁的穩定情況,如有變化,及時加強防護措施。每處不得少于2 人,坑內有人作業時,坑上必須有人防護,列車通過時,坑內不得有人。在站內或有行人的地點挖坑時,應采取防止人畜墜落的安全措施[5]。
基坑開挖時,應做好防護工作,防止基坑開挖污染道砟。
既有線支柱附近基坑開挖時,應做好既有線支柱防護工作,防止支柱傾斜等事故的發生而影響行車。
立桿、腕臂裝配、放線等嚴格使用符合規定的接觸網作業車,避免施工人員踩踏接觸線、承力索等;上部施工時注意空中高壓電線,確保供電線路和人身安全。
本段接觸網工程在既有線上進行,施工中應嚴格遵守《鐵路技術管理規程》《鐵路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辦法》《鐵路通信、信號、電力、電力牽引供電施工安全技術規程》《鐵路工務安全規則》《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接觸網安全工作規程》《接觸網運行檢修規程》《高速鐵路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等相關文件要求,確保人身、設備和行車安全。
過渡遵循如下原則:需結合具體的施工組織方案充分利用既有設備,盡量做到永臨結合,減少廢棄工程。過渡方案方便施工及運營,最大限度地縮短停電時間。結合承力索線材更換,制定過渡方案,過渡方案應確保列車安全可靠運行。更換工作應安排在天窗時間內完成,并按照相關規定做好防護工作。過渡方案方便施工及運營,最大限度地縮短停電時間。
更換整錨段承力索應注意三點,一是更換整錨段接觸線時,新承力索的架設有起錨、落錨作業;二是更換整錨段接觸線時,在錨段關節內需對新承力索地行穿線;三是涉及中心錨結的拆卸、重新安裝及調整。具體工藝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承力索更換工藝流程
施工前準備,將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及零器件擺放到位,梯車、軌道車等待命。線路封鎖,停電命令下達后,起錨,放線,每個懸掛點用放線滑輪進行固定,落錨。落錨完成后,進行新舊承力索倒換,布吊弦、倒吊弦,同時拆除舊吊弦,將導高調至標準。將錨柱新承力索倒入補償,完成吊弦倒接及新承力索中心錨結、接觸線中心錨結安裝工作后,拆除既有承力索,調整導高,保證通車。
承力索作為接觸網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了接觸線的穩定性,減小接觸線弛度,改善接觸懸掛的彈性。電氣化鐵路承力索運營環境復雜,且無備用設備;因此對承力索在可靠性、安全性能要求嚴格。承力索出現銹蝕、燒傷情況后,線材拉斷力、抗拉強度嚴重下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需及時更換,保證運行安全。本文對電氣化鐵路承力索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