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博士/劉雅寧
自1920 年黎錦輝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算起,中國歌劇已走過百年。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歌劇《白毛女》的問世完成了舊劇向新劇的轉變,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新歌劇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劇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借鑒西方歌劇的創作手法,塑造了眾多家喻戶曉、形象鮮明的藝術角色。其中,楊白勞這一角色是整部歌劇中悲劇的主導和開端,對故事的鋪墊、劇情的發展、戲劇沖突的表現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劇中留下的重要唱段不僅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也為之后的歌劇作品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由這些唱段所改編的聲樂作品至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成為聲樂教學與演唱的重要曲目。
歌劇《白毛女》從誕生至今,歷經了多個版本的更新。為較為客觀、全面地把握楊白勞的藝術形象,主要以1949 年中原新華書店出版的《白毛女》以及2004 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五幕歌劇〈白毛女〉總譜》為研究材料,試圖從楊白勞的身份形象、語言形象、社會形象和音樂形象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原劇賦予了楊白勞三種不同的身份標簽,分別是50 多歲貧苦的農民形象,妻子離世后獨自撫養女兒的父親形象,以及地主黃世仁家的佃農形象。
楊白勞的第一個身份是貧苦的農民形象。劇本第一幕中的故事背景是春節前夕,楊白勞因無力償還地主的債務,只能冒著大雪在外躲債。“指望著熬過這一關,挨凍受餓我也能忍耐。”前半句將本該溫馨團聚的春節,比作楊白勞一家的難關,后半句的描寫則反映了他無力改變貧困現狀的無奈。“賣豆腐賺了幾個錢,集上稱回二斤面,揣在懷里四五天。”這句是對楊白勞一家生計來源的描寫,微薄的收入、廉價的面粉以及被其視若珍寶的表現深化了對貧困形象的刻畫。
楊白勞的第二個身份是疼愛女兒的父親形象。“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扎起來。”雖然家境貧寒,但楊白勞卻盡其所能給予了女兒自己所能給予的一切。楊白勞愛女心切的父親形象在其第一個貧困農民形象的背景下得到放大。這一形象的設定是故事悲劇的伏筆,“愛女”與“賣女”的轉換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沖突。
楊白勞第三個身份是地主的佃農形象。楊白勞奢望用廉價的勞作來償還地主利滾利的債務,是其悲劇結局的決定性前提。“我欠租欠賬,還有你們逼著我寫的賣身的文書!”這里是楊白勞在自殺前對地主最后的控訴,最終走投無路的他選擇了以死抗爭。受盡欺壓卻無力反抗的結局,不僅刻畫了他的無奈、無能、無知,也映射出地主的狡詐。這三種身份的交叉融合,不僅準確地刻畫了楊白勞復雜的人物畫像,也勾繪了劇中關鍵角色間的人物關系圖。
楊白勞的語言形象屬于文學形象的內部構成范疇。從文學角度來看,文學形象由語言、語象、具象與思想四個層次構成①。從歌劇表現的角度來看,楊白勞的語言形象,不僅包含了劇本中呈現的唱段、對白等文字語言,也包含了肢體語言、心理語言等更廣義的范疇。
作者在劇本中對于楊白勞的肢體語言有著十分詳細的描寫。如:“楊白勞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層雪,背著豆腐擔子,踉踉蹌蹌地上場。”這是楊白勞的第一次登場,在鋪墊故事背景的同時,描寫了楊白勞冒雪回家的凄慘形象。再如:“從懷里掏出一個紙包,包了很多層,楊白勞一層一層地剝開,原來是紅頭繩。”這是楊白勞將買來的紅頭繩送給女兒的場景,展現了溫馨又令人心酸的畫面。通過對肢體語言的運用,強化了人物表現的視覺影像。
作者對心理語言的設定主要反映在劇本臺詞的備注上。如臺詞中頻繁地通過“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敷衍地”等修飾詞進行額外補充。再如楊白勞被迫賣女回家后,當被眾人問及原委時,他類似“我……我……”之類的回答。這些省略號和修飾詞作為一種心理語言,是作者對楊白勞心理活動的設定,并通過演員的理解與詮釋,使人物更加生動。
當然,楊白勞的形象絕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所呈現的,而是與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所關聯起來的。也就是說,一部具有豐富形象的作品,它的形象構成是立體性的。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出現,每一個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甚至每一個細小事件的穿插描寫都有其作用和意義,都是為了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學形象圖畫”而存在的。他與喜兒之間深厚的父女情,與黃世仁之間的矛盾沖突等共同構成了這幅完整的“文學形象圖畫”,將這一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
楊白勞的社會形象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從單純的文學創作層面來說,楊白勞的形象體現著文學作品創作中的一般規律,即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楊白勞在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性格特征體現了其特殊性,同時楊白勞作為農民階級的代表,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公的待遇,也反映了同樣遭受壓迫的農民群體的普遍現狀。
其次,從藝術審美的層面來說,楊白勞具有文學悲劇色彩的形象設定也體現著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在中國悲劇性體裁的文學作品中,通常包含了相似的創作特征,即經常使用善良、弱小的“小人物”來折射社會中更廣泛的“弱勢群體”。在這類作品中,作者通過破壞親情、愛情等一系列違背社會倫理的敘事手法,來描寫小人物的悲慘經歷,以此來激發群眾的情感共鳴,反映對更好社會構建的期待。
最后,楊白勞社會形象的塑造蘊含著明確的宣傳導向。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創作要將“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②。他的講話對之后包括歌劇《白毛女》在內的文藝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顯然,當時的文學創作及其文學形象的塑造只是為實現革命斗爭的一種政治性工具與手段。那么,如何在楊白勞的形象塑造上體現政治斗爭的需要則是創作者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當時的中國,人口占更多比例的就是農民群體。而農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民階級反對地主剝削的問題③。這樣一來,楊白勞則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人物形象,而是階級矛盾斗爭的一份子。由他為代表的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斗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歌劇劇本之中。它所反映出來的階級矛盾逐漸成為發動革命運動的斗爭工具。
歌劇首演之后,也曾有小部分群眾質疑楊白勞的形象設定。有的人認為楊白勞的形象過于膽小,有的人認為楊白勞如果真正愛自己的女兒,就應該想辦法保護她而不是選擇自殺,甚至有人將喜兒悲慘的命運歸結到楊白勞的身上。這些質疑雖然存在一定的邏輯性,但卻是與政治意圖相違背的。因為“當時延安政治秩序是絕對的,不同話語必須在政治話語允許的范圍內才可以自由表達④”。
總的說來,楊白勞的社會形象遵循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悲劇人物的特點,也深刻地揭示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因此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同時,楊白勞所遭遇的一切,反映的是“舊社會”農民階級的苦難,并以此為工具喚醒廣大農民群眾對于“新社會”的向往。
歌劇《白毛女》的創作遵循著在繼承中國音樂的傳統上,通過借鑒西方歌劇,進行融合創新的原則。歌劇《白毛女》在音樂創作上吸取大量的中國傳統戲曲和民歌元素,從這些民間傳統素材上提取音樂主題旋律,并進行改編、發展,使音樂形象獲得戲劇性和完整性的統一,是其主要的創作特征。劇中楊白勞的音樂素材則全部取材于山西民歌《撿麥根》(譜1)。通過“專曲專用”使楊白勞的音樂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和不可重復的特點。這一點是對中國傳統戲曲中“一曲多用”創作手法的突破,避免了戲曲音樂的程式化和音樂形象的類型化⑤。
譜1:撿麥根

楊白勞在劇中的唱段共有11 首,為了增強戲劇性,作曲家們對這11 首歌曲進行兩種情緒的劃分。除了表現人物悲痛情緒的唱段之外,加入了3首輕快流暢的歌曲。分別是第7 首《賣豆腐賺了幾個錢》、第11 首《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以及第13首《貼門神》。這三首唱段也是全劇中少有的歡快情緒的唱段,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這3 首歌曲之外,剩下的8 首歌曲全部是對楊白勞悲劇形象的描寫,是楊白勞的主要音樂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有5 首,分別是第7 曲、第20 曲、第21 曲、第28 曲和第29 曲。這五首歌曲是整個故事中的核心情節,也是楊白勞的11首歌曲中最為精彩的5首。后世作曲家黎英海正是選取了這五首作品進行改編,創作了大眾熟知的《楊白勞》聲樂作品。
這首歌曲出自歌劇中的第一幕第一場,由《撿麥根》的素材變化而來,全曲共9個小節(譜2)。首先,作曲家將節拍由原來的2/4 拍替換成4/4 拍,速度設定在58,刻畫了楊白勞冒雪回家艱難的腳步。其次,將《撿麥根》的音域從11 度音程縮減至9 度,且多集中在中低聲區,以此來刻畫一位年過半百,身心疲憊的農民形象。歌曲的旋律由兩個幾乎相同的旋律組成,第8、9小節是對第4小節的簡單擴充。通過對下行音階的反復運用,營造了凄涼、沉重的音樂氛圍。
譜2:歌劇中楊白勞第7曲的樂譜

這兩首作品同出于歌劇中第一幕第二場,不僅演唱背景一致,而且曲式結構、節奏、調性及歌詞構成都幾乎相同。其中第20 首由兩段歌詞構成,第一段歌詞主要塑造了楊白勞惶恐的心境,第二段歌詞描寫了他忍氣吞聲的形象。兩段歌詞中間,加入了中國戲曲中“道白”的元素。第21 首歌曲,是前一首劇情的延續,同樣由兩段歌詞構成。主要描述了楊白勞控訴上天的不公,以及無能為力的悲傷心境。
從音樂結構上來看,兩首歌曲的音樂結構幾乎一致。在20曲(譜3)第1 小節中,將《撿麥根》的最高音再升高大二度,并用八度跳躍的音程表現楊白勞的驚愕。作者對原音樂素材改變最大的是第3小節,首先將原來的4/4拍替換為5/4拍,并通過連續的三連音營造緊張的情緒,此外,將下行音階替換為半音階下行,以此來模仿楊白勞哭訴的語氣,表現他的無助。
譜3:歌劇中楊白勞第20曲1-4小節

第21 曲的4-8 小節(譜4)是對20 曲1-4 小節的簡單模仿,除了個別音的替換外,具備同樣的旋律、節奏特征。
譜4:歌劇中楊白勞第21曲5-8小節
這兩首唱段是楊白勞最具戲劇性效果的唱段之一,音樂結構內部充滿了很強的張力,與其之前的唱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后世作曲家黎英海在改編的過程中,選取了20 曲、21 曲中的這兩個樂段進行融合改編,繼續擴大了這一唱段的戲劇性效果。
第28 曲出自第一幕中的第三場,是楊白勞所有的唱段中最為溫情而又糾結的唱段。這首作品的音樂結構雖然很簡單,但作曲家在原來音樂主題旋律的基礎上,進行了非常巧妙的構思。
譜5:歌劇中楊白勞第28曲樂譜

如譜5 所示,歌曲由A(1-4 小節)和A’(5-10 小節)兩個部分組成。作曲家主要通過對旋律的變化來描寫楊白勞的心境變化。歌曲中A 部分的第1、第2 小節與A’部分的第5、6小節的旋律完全一致,類似西方音樂中的“固定音型”(Ostinato)手法,且都是采用上行音階接下行音階的方式。把音域控制在五度音程之內,用以表現楊白勞看著熟睡的女兒,不忍心將她吵醒的愛女之情。第3、4 小節的旋律是在前兩小節基礎上的發展變化。其中第4小節將前面的五度音程向下擴展四度,用以表現內心深深的自責。第9小節通過八度音程的跳躍來表現內心的掙扎,并在最高音處通過自由延長記號來抒發自己悲痛的情緒。在歌曲結尾部分通過三度音程迂回,最后回到旋律的主音,以此表達內心的軟弱與無能為力。這首歌曲雖然采用F大調的記譜方式,卻具備g小調的旋律特征,具有一定的抒情性。
這首出自歌劇的第一幕第三場,是楊白勞自殺前的絕唱,也是在原來音樂素材的基礎上變化最多的一首歌曲(譜6)。首先,不同于前面幾首歌曲,作曲家將節拍調整為2/4拍。在前三小節中,除了第二小節的附點節奏變化之外,這三個小節的旋律與節奏基本一致。
譜6:歌劇中楊白勞第29曲樂譜

在塑造方式上大量借鑒了中國戲曲中的表現手法。如1-3小節“垛板”的運用,4-6 小節“道白”的運用。此外,曲中還出現了大量的三連音,并以八度音程的跳躍呈現,表現楊白勞內心悲痛、激動憤恨的情緒。同時,在三連音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大量的自由延長記號。這種看似打破原有節奏的非常規手法,卻準確表達了楊白勞內心的掙扎。
通過對楊白勞的五首歌曲的音樂分析,可以看到作曲家們在歌劇中對楊白勞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的一些特征。
第一,從創作的主體來說,歌劇《白毛女》是通過集體創作完成的革命文藝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思想和智慧。劇中所有的人物關系、戲劇情節、旋律設計,甚至楊白勞人物的命名都是集體討論的結果⑥。在人物的音樂塑造方便摒棄了作曲家的個性特征,選擇了符合大多數人的共同價值取向。
第二,從創作的形式來說,楊白勞人物形象的塑造體現了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特征。楊白勞采用的民間唱法、歌曲中“道白”“垛板”等手法的運用,都是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表現手法的繼承。楊白勞在歌劇中大量無旋律的人物對白,則是話劇中的常用表現手法。正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才使當時徘徊不前的歌劇創作有了新突破,造就了中國歌劇獨具一格的形式。
第三,從作曲的技法上來說,作曲家們借鑒了西洋歌劇中的作曲技法,實現了中國歌劇作曲技法的突破。首先,作曲家們以《撿麥根》作為基礎,通過“主題動機”的運用使旋律不斷發展變化,完成了楊白勞11 首歌曲的創作。此外,在這些歌曲中,不僅有獨唱的曲目,也有像《人家的閨女有花戴》這首二重唱曲目。然而,初創期的作曲技法依然停留在旋律的橫向發展方面,而對于和聲、調式的運用依然較少。
第四,從創作的篇幅上來說,楊白勞在劇中雖然有多達11首歌曲,但是總體說來篇幅較小,每一首通常僅由四句歌詞構成。楊白勞是歌劇《白毛女》中最為重要的男聲部角色,雖然在此后楊白勞與喜兒同時被作為劇中的經典形象進行傳播,但是顯然作曲家們對于后者在音樂形象上的塑造則相對更加完整。劇中關于“喜兒”的音樂形象塑造方面不僅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北風吹》的旋律流傳,也有《恨是高山仇似海》這首完整詠嘆調的創作。由此可見,對于楊白勞的音樂形象塑造上所占有的篇幅與這個人物在劇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之間并不均衡。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歌劇中楊白勞的歌曲與喜兒相比,并沒有像后者那樣得到更加廣泛的傳唱。
總體說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曲家們以中國民族音樂為基礎,借鑒了西方歌劇的作曲技法對楊白勞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取得了巨大的創新和突破,從這一點上來說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通過作曲家們的共同努力,對歌劇的中國化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對之后的歌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受限于當時的創作環境,以及作曲家對于西方歌劇認識上的不足等客觀因素,在用音樂刻畫人物形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遺憾。在中國歌劇百年的背景下,從楊白勞的身份形象、語言形象、社會形象以及音樂形象四個方面對其藝術形象的再探析,有助于深化對這一經典角色的研究,也必然會對該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參考與借鑒。
注釋:
①趙炎秋.從語言到思想:再論文學形象的內部構成[J].文藝研究,2004(6):34.
②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26.
③張庚.回憶〈講話〉前后“魯藝”的戲劇活動,《文藝啟示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152.
④孟遠.歌劇《白毛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P88.
⑤居其宏.《白毛女》傳統與當前歌劇創作[J].文藝研究,1985(4):26.
⑥瞿維,張魯.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創作[J].新文化史料,199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