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洪 峰
數字媒體軟件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相關軟件進行數字媒體制作和處理的工具。而雕塑教學是在掌握雕塑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地再現空間認知,將內心精神世界外化為藝術表達的過程。將數字媒體軟件與雕塑教學結合起來,是當代雕塑信息化和數據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數字藝術的學習和實踐將培養學生的數字工具使用能力、藝術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盡管數字媒體軟件和雕塑教學在思維方式、學科方向和技術運用原理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二者的結合將產生新穎而令人振奮的藝術形態和樣式,極大地增強了雕塑設計手段的時效性,擴展了雕塑的就業渠道,豐富了教學資源和科研成果。然而,目前在這一領域還存在著對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的需求缺口,培養此類人才也是雕塑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數字媒體軟件在雕塑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創作表現和互動交流。通過數字媒體軟件提供豐富的圖像素材,輔助教學能夠突破傳統書面圖解的局限性,比如使用三維解剖結構軟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解剖知識,使其不再成為雕塑學習的束縛。而雕塑教學借助數字媒體軟件來完成雕塑三維模型制作和虛擬數字雕塑觀念表達。通過數字媒體平臺進行更多的雕塑實驗和雕塑概念拓展等多維度視角的研究。
目前,存在多種數字媒介技術軟件,其中與雕塑制作邏輯和視覺仿真較為相近的是數字雕塑軟件Zbrush。自從1999年11 月Pixologic 推出首款Zbrush 以來,它預示著三維造型的一場革命和數字雕塑時代的到來。Zbrush 的第二代Z 球具有雕塑造型骨架搭建原理,使數字雕塑創作變得更加便捷和靈活。到2023 年,實現了遠程協作,多個用戶可以實時交流和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作為用于游戲和影視制作的數字造型技術,近年來數字雕塑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國內高校的雕塑教學。數字雕塑作為當代媒介材料的數字藝術,在影視領域具有重要的跨時代意義,其真實而虛擬的二元對立特征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新的視覺再現場域。數字藝術作為視覺制造技術之一,與已有的多種藝術形式形成并列和補充的關系。當代藝術以呈現獨特的觀念為出發點,數字藝術的表現目的也遵循著形成個體觀念的內容,而非單純的感覺。
“正如理性使可感知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個完全經驗的對象,而且也是一個自然”。①
安東尼·葛姆雷:“雕塑是時間洪流中的一塊頑石,允許我們將一切因生命必然死亡而產生的希望和恐懼都投射其上。這向來是雕塑的職能,也是雕塑的歸宿。”數字雕塑因其信息載體便捷持久、數據節省空間、團隊隔空共同操作以及強大的視覺感染力等諸多優勢,必然會拓展雕塑的發展領域和認知。數字雕塑也將承擔起雕塑應有的職能和使命。數字雕塑創作同樣可以借鑒傳統雕塑藝術形式,并與傳統雕塑創作一樣,作品的最終呈現還依賴于作者的綜合素養和藝術審美等多個方面因素。數字媒介軟件會協助雕塑者通過實踐完成獨具魅力的個人雕塑風格的實現。針對Zbrush等數字雕塑軟件的造型特點與當代雕塑觀念表達結合,通過雕塑設計應用案例,對數字雕塑發展趨向進行分類概括:材料介質數字仿生;抽象性的數字公共雕塑;具象性的數字雕塑;哲思性觀念的數字表達;意象性的數字雕塑表現;三維數字藝術參與下的視覺傳達。希望從業者能夠在原有的傳統雕塑基礎技能學習框架中,不受慣性思維的束縛,把數字技術造型作為重要的工具運用于當代雕塑的創造與實踐當中去。

圖1 《春寒料峭》2019年洪峰尺寸可變

圖2 《行進》2019年洪峰尺寸可變

圖3 《征戰》2020年洪峰尺寸可變
數字材料介質仿生的豐富性是Zbrush 等造型軟件所特有的資源。在數字雕塑創作的基礎訓練階段,如何準確地表達自然物象是較為重要階段。這不僅需要對自然的觀察和數字技術運用綜合積累, 還需要進行藝術數字化創作的高品質素養。潘諾夫斯基認為:“對作品的解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在第一層,解釋的對象是第一性的或自然的題材。這一解釋的功能被稱為‘前圖像志描述’。為了得出這個層次上的正確解釋,解釋者必須擁有實際經驗(對對象和事件的熟悉),而這種經驗至少在某個文化圈子里是每個人所共有的。”數字軟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介質球來輔助造型,使其表象逼真模擬。比如,對于黑龍江寒帶地域所呈現的冰雪藝術效果展示,數字雕塑作品可以通過對冰這一介質的準確表達,突出自然的仿生特質,并減少創作過程中的人為感。在這類數字造型制作中,需要對冰等所要表達的對象進行細致觀察,并掌握不同種類和階段的形態,以便與數字材質、渲染和HDR 光照環境相結合,實現綜合完美的展現效果。
古希臘哲學家曾認為,宇宙由土、氣、火和水四種基本元素所構成。時至今日,雕塑家所運用的媒介和手段本質并未改變。即便是計算機這樣運轉迅捷的設備,其芯片上嵌入的電子電路也由微小的半導體材料晶片所構成。這些晶片中蘊含數百萬微型電子元件——晶體管,它們承擔著數據傳輸的重任。而這些晶體管則由常見的硅材料制成。硅是沙子中常見的化學元素,作為半導體,其導電性介于銅等金屬與玻璃等絕緣體之間。正是由于硅材料的特性,電能得以傳導。從抽象的物質材料構建的數字化平臺,融合了藝術的感性與科學的理性,催生了充滿現代氣息的抽象數字雕塑。
蓋福德在《雕塑的故事》中有所言:“雕塑所選用的材料,常常是我們周遭世界的基本成分——這從根本上說也無可厚非。雕塑,即是在塑造或重新塑造這個世界。在塑造世界的過程中,雕塑會自然而然地對我們周遭的宏觀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發表見解,這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道理。”數字雕塑在具象塑造過程中對藝術家的具象寫實能力和意象理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表現手法也遵循著造型傳統的規律。例如,創作中,南北朝時期謝赫的“六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東方的智慧也在多個層面上等待著融入到數字具象雕塑的創作之中。
葛姆雷曾言:“雕塑探討的是最根本的問題——人類的生命是什么?身體又是什么?心靈與身體的關系如何?身體與大地又有什么聯系?身體需要怎樣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這些都是問題,而不是定論。雕塑是開放性的。然而,我們仍然相信,如果一件雕塑能以某種方式永存,那么它必然具有強大的力量和潛能。”哲學通過文字的邏輯來探索事物的本質,認為數字雕塑具有融合人文與科學的特性,能夠以數字化方式表達哲學的思想觀念,并以視覺的方式進行精彩呈現。創作的《加繆的思緒》初稿是在閱讀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作品《局外人》和《鼠疫》之后,深思他作為一位偉大的精神導師的思想,產生了進行創作的沖動。使用了兩張A4 紙多次折疊,將單一的平面空間轉化為三維形式。盡管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平面的限制,但兩個存在的個體共同形成了一個空間。而作品《加繆的思緒》第二個設計稿,根據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所深刻揭示出的人在異化世界中的孤獨感,但他并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第二設計稿借助數字化表現處理呈現他為世人指引出的“那條自由人道主義之路”。
正如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所言:“雕塑在面對身體的物質性與另一種物質性時,其核心目的是介入想象力,在空間深處或在無意識的心靈深處,與所有可觸摸和可觀察以外的東西建立聯系。”意象性數字雕塑在展現中蘊含著無盡的思想觀念,它成為自然真實與精神世界之間搭建起的一座溝通橋梁。以作品《沙漠綠洲》為例,通過不銹鋼環狀的形態,山水與景象相互倒映,創造出一片豐盈的綠洲,與周圍環境形成了引人遐思的視覺感受。

圖4 《加繆的思緒》稿1 2018 年材料2張A4紙張洪峰

圖5 《加繆的思緒》稿2 2020年洪峰尺寸可變

圖6 《沙漠綠洲》 2020年洪峰尺寸可變
通過數字造型軟件帶來的多樣模擬質感,豐富了平面視覺傳達的表現語言。眾所周知,數字雕塑具有獨特的造型特點:三維多視角的立體感受、多軟件交叉運用帶來的真實感、廣泛的數字化展示和傳播能力、強大的交互性與現場感受、虛擬延展性以及豐富的輔助創作表達性。這些特點使數字雕塑深受廣大學子的喜愛,不僅在雕塑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也在藝術創作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使藝術作品能夠廣泛傳播至全球。
數字雕塑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效果,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互動式和沉浸式的體驗與交流。然而,數字雕塑的造型過程也存在一些弊端。會受到傳統雕塑教育的影響,對于數字藝術所帶來的虛擬感受會產生既新奇興奮,又包含雕塑的物質感缺失的感受。在創作過程中,技術的理性和數字計算的迅速性可能會影響數字造型作品生動感的生成。數字造型作品與傳統工藝所產生的作品在“真實”上存在差異。數字雕塑固有的動漫制作特點可能會帶來“光滑感和卡通感”,這對于教學中初學者需要注意體會,以避免將軟件學習中產生的“毛病”帶入下部雕塑學習中。
數字媒體軟件和雕塑教學的結合存在一些困難,不僅對技術素養有較高要求,還對計算機設備、軟件和教學資源等方面有較高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優化雕塑教學體系,采用更加靈活和開放的教學模式。
數字媒體軟件和雕塑教學結合的優勢在于提高作品的創意思維和藝術表現力。通過使用軟件,雕塑材質的可視化效果能夠直觀呈現,而快速運行下的軟件數據也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流變形體和意想不到的創作靈感,從而使雕塑創作增加了更多的表現維度和形式。這種教學形式還能夠提升雕塑創作的品質和藝術的當代性,通過提供更多學習內容和創作形式,合理利用數字媒體軟件帶來的靈感資源,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而,數字媒體軟件和雕塑教學結合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之一是如何設計適合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可以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雕塑創作的經驗和技能,并將其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加深對雕塑藝術的理解和應用。面向學生的教學策略也是關鍵,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確保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并獲得有效的評價與反饋。
德國雕塑家、藝術理論家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認為:“藝術的演進并非起始于任何這樣的觀念,而是起始于涉及其空間價值的形式的發展。可以說,在藝術中形式的功能價值只有逐漸地得到發展,它才能變得適合于藝術。”數字雕塑藝術形式的多方面價值在當今社會的生產和提高人們精神生活上得到重視,它的藝術人文性才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諸如圖像生成軟件“Midjourney”等技術的涌現,數字媒體軟件也將不斷創新,包括三維動態物體生成軟件。然而,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創意仍然需要依賴于人類的價值標準和集體經驗。
數字媒體軟件和雕塑教學的結合是一個富有潛力的研究領域。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展示形式,提高學習效率和創造力,同時也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雕塑藝術的融合與創新。盡管存在一些技術和教學上的挑戰,但二者結合的優勢是明顯的,為傳統雕塑教育的改革和社會需求的推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選擇的應用,雕塑培養模式將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注釋:
①羅小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64-65.
②【德】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潘耀昌,等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9.
③【英】安東尼·葛姆雷,王珂,譯.雕塑的故事[M].廣學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