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花
1982年,女兒在丈夫老張的駐地內蒙古烏蘭浩特出生。老張經常出差,即便不出差,也是每天早出晚歸,沒時間管孩子。
女兒出生半個月后,我的小妹從河北保定來幫忙照看。那段時間,有她幫忙,我輕松了很多,孩子更是享福。因為有小姨整天抱著,女兒很懶惰,不管大人怎么引導,總得要人牽著才肯學走,自己不肯邁步向前,16個月大時,才獨自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女兒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和她念叨“一、二、三、四、五”“a、o、e”等,她也會嘟囔著,跟著“咿咿呀呀”地學。
女兒2歲左右時,小妹回了老家。從那之后,女兒就成了我的“小尾巴”,整天跟著我,形影不離。我看書時,她也會學著我的樣子,像個小大人似的翻閱書本,寫寫畫畫,讀讀念念。
我是一名“50后”,初中畢業后,在家跟著母親學做家務。因為愛好讀書,我與鄰居幾個有著相同愛好的女孩成了書友。我們經常偷偷地看小說,還會趁著不忙的時候聚在一起分享讀書心得。
我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林海雪原》,反復讀了好幾遍。因為上學少,識字不多,百雞宴的“宴”字竟讀成了“寡”。在與書友交流時,把書友逗得哈哈大笑。
從那之后,我養成了自學的習慣。買不起字典,我就學著秀才認字認半邊的辦法,還經常問身邊的人。慢慢地,字認得越來越多。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當上了民辦教師,一干就是10年。結婚隨軍后,雖不再當老師,但我愛讀書的習慣依然保持著。
老張趁著一次出差的間隙,給女兒買回了彩色小圖片畫冊,上邊有對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工人、農民和花鳥蟲草等。女兒很喜歡,每天都要翻來翻去地看,很快就翻扯爛了。老張就找機會再去買,還買來了鉛筆、練習本,有空會握著女兒的小手,教她學寫字。有時候,女兒煩了也會獨自亂畫,橫三豎四,凌亂不堪。筆尖折了,紙劃破了,書撕碎了,總之一塌糊涂。屋里墻上到處是女兒的“杰作”,但沒一個是字的模樣。
記得女兒兩歲半時,一個周日的傍晚,我正在廚房里收拾碗筷,她突然興奮地喊:“媽媽看,媽媽看。”我趕忙跑到臥室,見女兒站在桌旁,手橫握鉛筆,在本子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趴著的“2”。我一邊拍手鼓掌,一邊笑著表揚她:“真棒,我女兒會寫字了,加油!”聽到我的夸贊肯定,女兒樂得手舞足蹈。此后便上了癮,慢慢地,也練出了字的模樣。
女兒4歲上幼兒園那年,老張工作調動,離家近了,但每天依然忙忙碌碌,無暇顧及家里。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性,我們把她送到了烏蘭浩特市幼兒園全托,每周六下午接回家。
女兒從出生就沒離開過我,送她去幼兒園那天,我的心里空空落落的,無所適從。第二天,女兒不適應鬧著要回家,老師只好通知我們把她接回來。

1984年夏,單玉花與女兒。
到家后,女兒摟著我,委屈地癟著小嘴,眼淚汪汪,讓我心疼不已。等女兒撒完嬌,笑臉舒展開時,我不急不緩地問:“在幼兒園小伙伴多嗎?飯菜好吃嗎?發不發餅干和水果呀?咱就真的不去了嗎?”
女兒可憐巴巴地回答:“都挺好,可我就是想媽媽。”
“嗯,女兒想媽媽就對了,媽媽也想你呀。你看這樣好不好,周一你繼續去幼兒園,周三媽媽去看你,周六我早點去接你。你要慢慢學會離開媽媽獨立生活,不然就不會長大。”
女兒眨巴著大眼睛,像是做了一番復雜的思想斗爭后,很是不情愿地說:“好吧,我去幼兒園,我想早點長大呢,可是周三你得去看我呀。”
通過三周的時間,女兒適應了幼兒園的全托生活,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洗漱、系鞋帶等。
那時日子艱苦,但苦中也有樂。烏蘭浩特的冬天出奇地寒冷,風高雪多,極易結冰。一天早上,我背著女兒去幼兒園,踩在雪覆蓋的路面上,腳下一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的雙手死死地摳著地面,生怕倒下壓到女兒,我們娘倆像滑冰一樣,向前滑行了兩米多才停住……我嚇傻了,張大嘴巴卻發不出聲音。女兒被捂得嚴嚴實實,看不見狀況,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一串笑聲灑落,她順口喊出:“坐小船,真好玩,媽媽,我們繼續坐小船。”
1988年,老張轉業離開部隊,我們一家回到河北易縣老家。女兒也上了小學。她要強好學,一直是班上的優秀生,后來考上了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
記得女兒大學畢業回到家的那天,她捧著一摞證書,來到我面前:“媽媽,我大學4年獲得的證書都在這里。向您匯報,這幾年女兒沒有荒廢學業。”
我眼里噙滿淚水,哽咽著說:“女兒終于長大了,也圓了我的大學夢。”
如今,女兒在家鄉一所高中任美術老師。2022年,她獲得了省級優秀原創繪本(教師組)一等獎。
女兒也已成家,有了兩個女兒。因為女兒、女婿工作忙,我和退休在家的老張就住在女兒家,幫忙照看小外孫女。
從開始照顧小外孫女的那天起,我就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愛國愛家愛自己。每天帶她出門前,我們都要喊一遍我編的口號:“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上學路上,注意安全。呵護生命,關愛健康。”
就像女兒小時候那樣,小外孫女寫作業時,我便陪在一旁,或看書,或寫字。在她身上,我經常會看到女兒小時候的影子:趴在我身邊,一筆一畫地寫字,嘟嘟囔囔地念書……
(作者為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易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