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家庭,子女教育,是老生常談,卻常講常新。其中,有困惑待解答,有經驗可借鑒,有教訓能吸取……“六一”兒童節前夕,《軍嫂》雜志社組織了一些軍人、軍屬就子女教育話題進行了線上交流探討,以期給軍人家庭和讀者朋友一定引導、啟發。
主持人:吳萍霞
參與人:王殘陽??現役軍人,兒子11歲
丁???強??現役軍人,大兒子10歲,小兒子6歲
鶴???鳴??退役軍人,兒子16歲,女兒6歲
劉若男??現役軍人、軍嫂,雙胞胎兒子3歲半
蔣阿呷??軍嫂,大兒子11歲,小兒子7歲
尹文婷??軍嫂,兒子11歲
黃????燦??軍嫂,女兒20歲
陶英蕾??退役軍人妻子,兒子13歲
王桂華??現役軍人母親,兒子29歲
李先碩??大學生、軍人子女
主持人:您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模式?是全職媽媽一肩挑,還是老人幫忙共分擔?
王殘陽:我們夫妻倆都要上班,多虧老人幫忙,才減輕了我們不少的壓力。
尹文婷:基本由我承擔,老人是不插手的。丈夫一般會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關注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孩子進行溝通。
王桂華:孩子從小最好由父母照顧。我兒子一歲半時,由爺爺、奶奶帶回老家照顧。3個月后我去看他,他竟對我沒什么反應,我抱起孩子淚流滿面。從那以后,我都自己帶著兒子。
主持人:您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規劃?
丁強:身體健康是關鍵!然后再談其他。
蔣阿呷:孩子身心健康很重要。
劉若男: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以及當兵后幾經磨練,讓我成為了獨立生活能力較強的人。因此,我希望雙胞胎兒子將來要有“獨立自主的人生”。
主持人:大家平時怎么教育引導孩子?如何平衡愛與規則的關系?
陶英蕾:不管是家里還是家外,規則意識必須有,“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幾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我推行嚴管,犯了錯寧愿懲罰,也不能放任。盡量君子相待,但該出手時就出手。
黃燦:我們家女兒是寵大的。我都有點擔心,她將來走向社會后,能不能盡快適應。
王桂華:我們家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理服人。丈夫在部隊曾當過指導員,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孩子犯錯誤時,一般都是他出面談話。
丁強:上一代苦過,就不希望下一代也跟著苦,又擔心下一代不成才,所以總在糾結、矛盾的路上曲線行駛。父母,不僅有監護責任,也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教育責任,“恩威并施”比較好。
李先碩:父親是全程陪伴著我成長的,但他從不過度干涉我的決定,讓我有充足的空間去思考、判斷和努力。同時,他也一直強調規則意識,讓我做事規規矩矩、做人堂堂正正。
劉若男:三等父母做“保姆”,伺候子女;二等父母做“教練”,督促子女成才;一等父母做“榜樣”,以行為影響子女。我覺得榜樣式父母,在家庭教育里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主持人: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應該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身教重于言教,那具體該怎么做?其中,孩子的意愿該如何得到平衡和尊重?
鶴鳴: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尊重孩子的想法,要以合理性為前提。不出格的,盡量滿足;出格的,一起分析后果斷放棄。
陶英蕾:小事見真情,行動勝理論。每天早晨,我都能看到家屬院里有一位爸爸帶著孩子跑步,風雨無阻,這樣的家長就很棒。
王桂華:每個孩子身上,往往帶著一個家庭的烙印。身教就是做好我們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的意愿只要合情合理,我就會盡量滿足。
主持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意見有分歧,你們是怎么解決的呢?
王殘陽:我家主要是聽孩子媽媽的,因為她管得比較嚴格。
尹文婷: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和丈夫、孩子會通過三人投票的方式決定。
黃燦:我們家一般是先各自保留意見,然后深入地聊一聊,充分交換意見,盡量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當然,也要尊重和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大家都滿意,才是皆大歡喜。
劉若男:丈夫不常在家,母親幫我帶孩子,我們家基本都是我有什么想法,她盡全力配合。
主持人:在家庭教育中,您有什么困惑,或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經驗?
王桂華:第一,父母要學會當“弱者”,讓孩子從小自己去選擇,學會獨自處理一些矛盾問題。第二,多和孩子溝通,和他們一起分析、探討問題,引導他們客觀看待事情、正確作出選擇。
李先碩:父母熱衷于讓我學習社科類的知識,包括愛國主義故事及革命前輩的事跡。得益于他們的培養,現在我在當地青年志愿者協會兼職,感覺很有意義,也樂在其中。
主持人:大家關注孩子教育,是否意識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您認為家庭氛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蔣阿呷:心理健康很重要。緊張、高壓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容易產生生理和心理上各種問題。專制家庭的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青春期反而更容易叛逆。消極、負能量的家庭,令孩子壓力很大,幸福感很低。所以,我們家很注意調整氛圍。
尹文婷:有一句話說得好: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說明,原生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家長應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早早埋下愛的種子,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賦予能量。
主持人:軍人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家教,有什么區別?孩子感覺作為軍人子女和非軍人子女有何不同?
王殘陽:我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因為家里以媽媽和外婆為主導,孩子現在缺少闖勁和勇氣,缺少一些陽剛之氣。在這方面,我真的很愧疚。
李先碩:作為軍人子女,我覺得自己的吃苦能力,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強一點。因為從小家里就培養我吃苦耐勞的精神。
劉若男:兩個孩子的目標是長大后開飛機。每當其中一個玩手機時,另一個就會說:“你會近視眼的!你還想不想開飛機了?”
鶴鳴:我一家三代7名軍人,血脈傳承,默契無間,“家”與“國”在我家天然地融為一體。
?主持人:千言萬語道不盡,教育理念各不同。感謝各位抽空參加今晚的茶話會。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祝福每一個軍人家庭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