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期《軍嫂》曾刊發《師德仁心更勝金》一文,作者孔祥權回憶了與妻子王秀平相知、相伴53年的點點滴滴,讀來令人感動。本文為他們的女兒孔燕有感而發、懷念母親,她寫下母親對自己的教導和培育,從另一角度豐富了一名教師、軍嫂普通卻不平凡的形象。
時間飛逝,母親王秀平離開我們已一年有余,但她的音容笑貌仍時常出現在我夢中。每每回想起母親對我的諄諄教導和辛勤培育,都不禁淚濕眼眶、感念至深。
父母1969年8月結婚成家。婚后,父親在祖國南疆某部工作,母親在蘇北老家農村當小學教師。二人相隔千里,分居將近10年。
我是1972年出生的,妹妹比我小2歲,我們自小就由外婆幫忙照看。外婆不識字,只能照應我們的飲食起居,不能教我們學習文化。當時,我的家鄉偏僻落后,沒有幼兒園。作為教師,母親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對我這個長女寄予厚望,在培養上頗下了一番功夫。
在我三四歲的時候,母親為了我的啟蒙教育,動了很多腦筋,想了不少辦法。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數火柴棒識數”和“貼字塊認字”。

1980年2月,孔燕與父母合影。
我開竅晚,識數能力比較差,跟不上同齡的孩子。別人數數能數到幾十甚至上百時,我往往數到6、7就卡住了。母親想出了一個妙招,就是在吃飯時,反復讓我說“吃飯”二字。因為家鄉方言中“吃”與“7”發音相近,訓練幾次后,我終于突破了數“7”的難關。
母親又買回幾盒火柴,拆散開來,每盒放上數量不多、數目不一的火柴棒,讓我去數。我總是數不準,母親就讓我反復數,慢慢地都能數對了。母親又把每盒的火柴棒打亂,讓我由少往多去數。一段時間后,我的識數能力大有提高。
在教我認字方面,母親也別出心裁。她先將一些簡單易認的字,貼在家里對應的地方,房門上貼“門”,木板上貼“木”,教我看物認字。她還畫了一些圖,在上面注上字,從單個字到詞組,教我識認。等有一定基礎后,又將小學一年級的功課拿來讓我做。
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我在5歲多時,知識程度已基本達到小學一年級的水平。
6歲上學后,我領會能力已變強,學習成績也好。班主任常對母親說:“你女兒是一塊讀書的料。”班主任只是看到了結果,不知道母親在背后花費了多少心血。
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難成才。”
父親工作調動,我們也隨軍來到廣東廣州。母親還是當教師,我插班讀小學,妹妹上幼兒園。
剛從農村來到大城市,我覺得一切都很新鮮,貪玩的天性也表露出來,每天放學后,我都跟一個要好的女同學在外面玩上一陣才回家,有時玩得時間太晚,甚至還忘記寫作業。
母親發現后,并沒有簡單的責怪,而是給我講道理。她對我說,小學階段如果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不牢基礎,將來很難學有所成。她還與班主任溝通,找那位女同學談話,讓我們從“好玩”轉變為“好學”。最后,我們倆都順利考上了大學,也成為摯友。
我上高中時,同學之間曾出現過相互攀比的現象。看到家境較富裕的同學花錢大方,我回家和母親閑聊時,也會露出一絲羨慕。母親發現苗頭后,認真地對我說:“你們現在是消費者,花的是家長的錢,沒什么值得羨慕的。”她還說:“學生就要心無雜念,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不與別人比花錢多少,也不比吃好穿好,要比就比誰的學習好。”
我反復思量母親的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從此,“只與別人比學習”成了我努力讀書的動力。
母親還鼓勵我利用空余時間去圖書館看書。我愛讀知識類書刊,也愛看文藝作品。有段時間,我成了圖書館的常客,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讓我受益匪淺。
父母工資都不高,要供我和妹妹讀書,還要贍養老人,家里一直不寬裕。尤其在我讀高中二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的那幾年,老家的老人相繼患病、治療,使我家的經濟條件更為窘迫。
為了克服困難,母親利用假期,從工廠攬回一些拆縫包裝袋的活計,賺點辛苦錢補貼家用。為省下一兩角錢的買菜錢,她常跑到離家遠的菜市場,有時還會去買攤販收攤前處理的便宜菜。
可不管家里怎么困難,只要我和妹妹學習方面有需要,母親幾乎有求必應,從不吝嗇。她對我們許諾:“你們有本事讀到什么程度,我就保證供你們到畢業。”
母親始終把“講誠信,不負人”當作人生信條。她常說,一個人只有守信用、守諾言,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朋友才能真心與你相處,自己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母親退休后,一位年輕女同事因急事要和愛人去外省,正讀小學的女兒無處寄托。她想到了我母親,便將孩子送到我們家。當時,她對母親說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我在廣州有許多老鄉和朋友,但考慮再三,還是覺得您最可信賴。將孩子托付給您,我最放心。”

2016年12月,孔燕(右)與母親王秀平。
母親為我樹立了一個講誠信的好榜樣,這對我后來的工作,特別是自主創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上大學時讀的是工業外貿專業。畢業后,很快找到了對口單位。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我摸索出了一些經驗,便與幾位業內的朋友,產生了創辦一家外向型實體企業的想法。
開始時,母親并不太贊同,她總覺得干一份穩穩當當的工作,心里才踏實。聽我解釋說,我們創業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還是政策鼓勵的方向,母親才轉過彎來,并一再提醒我:“生意場上,一要守法,二要守信。只要記住這兩條,做生意的根就扎牢了。”母親的教導,讓我心明眼亮。
不久,我與朋友合伙開辦了一家小型企業,我負責出口方面的業務工作。在與客戶打交道時,我處處注意按法律法規辦事,嚴抓產品質量,交易恪守信用。企業經營蒸蒸日上,規模不斷擴大,員工達到百余人。
當我取得一點成績后,母親又擔心我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便經常在我耳邊敲響“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警鐘,并告誡我:“創業難,守業更難。”正是母親的時時敲打,讓我沒有走彎路、錯路。
后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又改做進口業務。盡管經營方向不同,但“講信用”依然是我時時恪守的不變“法寶”,也讓我渡過了許多難關。
2022年4月,母親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痛失慈母,我心如刀絞,但母親生前的開朗、樂觀和頑強,又給予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我會牢記母親的教誨,走好人生每一步,不辜負她的期望。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某貿易公司)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