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言采之
“吹,吹……”5歲多的多多,抬起被桌子碰得微紅的小手,送到孫雨的嘴邊,一字一頓地說。
孫雨輕輕握住兒子的手,溫柔地吹了吹。不一會兒,多多又轉過頭,喊了一句:“可愛!”孫雨點了點頭,輕聲應和著:“寶寶真可愛。”
這是多多會說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詞語。然而,就是這樣簡單的詞語,都讓孫雨欣喜無比……
2018年夏,是孫雨最開心的一段日子。快1歲的兒子,會奶聲奶氣地喊“爸爸”,開始蹣跚學步,而且越走越好。盡管兒子還不會喊“媽媽”,但孫雨也是滿足的。
孫雨是一名小學教師,丈夫是軍醫,正在A城某軍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在多多18個月大還不會說話時,孫雨并不擔心,她以為男孩子的語言發育總會晚一些。
2019年5月,女兒出生。丈夫在外進修,女兒幼小,多多又特別依賴孫雨,而且情緒起落比較大……雖有父母幫忙,但“一拖二”的日子,讓孫雨感到心力交瘁。
那年夏天,孫雨偶爾帶著多多下樓,發現他總是一個人玩,而且十分敏感,人多的時候就喜歡縮在自己身邊。那時,多多已近2歲,孫雨還沒有等來他的那一聲“媽媽”。
在一位好心人委婉的提醒下,孫雨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說孩子有點發育遲緩,有可能大一點就好了。孫雨很擔憂,但又不忍讓本就忙碌的丈夫分心照顧。夫妻倆決定再觀察一陣子。
直到冬天,始終不放心的夫妻倆帶著多多到A城的大醫院,兒保科醫生給出了診斷——孩子發育遲緩,伴有社交障礙和學習障礙。
看著冰冷的字眼,孫雨呆若木雞,對兒子所有的期待仿佛都成了泡影……那段時間,孫雨陷入了自責,她總在想,若自己對兒子多一點關注,或許就不是這樣……
2020年末,多多3歲多了。經歷了新冠疫情居家后,多多突然不敢出門了。
雪后初晴,在雪景的誘惑下,孫雨好不容易把多多帶下樓,他卻緊張極了。小區花園里,小朋友們在歡快地打雪仗、堆雪人,多多只敢遠遠地看著。每當有人經過,他就像一只受驚的兔子,縮在孫雨的懷里。
孫雨慌了,決定每天帶多多出門適應環境。春天,她帶著孩子聞聞花香、聽聽鳥鳴;夏天,她帶著孩子到人來人往的商場里,坐坐小火車、看看人群。多多慢慢放松下來,不再害怕別人,孫雨也松了一口氣,相信只要陪伴、互動增多,兒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2021年秋,孫雨把多多送進幼兒園。沒多久,園長找她談話,說孩子在學校不能安坐,整天哭鬧,聽不懂指令,言語間都在暗示:多多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希望能夠退園。
孫雨的心又被拽入無底的深淵。她雖明白兒子的情況,但仍努力爭取,讓兒子能正常入園。孫雨也意識到,兒子的問題不是再等等的事了。她和丈夫再次帶著多多來到A城的大醫院。
確診單上的“孤獨癥”三個字,成為孫雨心中永遠的痛——
“我的多多,該怎么辦?”
“兒子3歲多了,你陪過兒子幾天?”
“我要上班,還要帶著兩個孩子,我不夠細心,沒有更早發現兒子的狀況。可是你呢,身為醫生,你卻對兒子的情況毫無覺察。”
…………
對兒子的擔憂和對丈夫的埋怨,交織成一個厚重的網,孫雨苦苦掙扎,卻鉆不出來。每次發泄過后,孫雨又感到愧疚,明知道丈夫工作忙碌,也愛著這個家,自己不該這樣,可就是沒來由地想發火。
母親安慰孫雨:“你是一名軍嫂,要理解孩子爸的難處。為了多多,你們倆要齊心協力。多多的事,有我們來幫你。”幾近崩潰的孫雨,倒在母親懷里,泣不成聲……
多多精力旺盛,從來不肯睡午覺。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每天中午,孫雨下了班就把多多從幼兒園接出來;若是下午沒課,孫雨便帶著多多前往當地的兒童康復醫院,先學習30分鐘的語言,再學習1個小時的認知課程。單位領導、同事都體恤孫雨的不易,更多的時候,是孫雨的父親接送多多去康復醫院。
2022年暑假,孫雨帶著多多前往B城某腦科醫院。專家說這是一個典型的譜系障礙的孩子。
“那能達到阿斯伯格或者高功能的標準嗎?”孫雨不甘心地問,通過查閱資料,她知道阿斯伯格和高功能譜系障礙是孤獨癥里能力較好的情況。
專家先是搖了搖頭,隨即像是安慰又像鼓勵地說:“好好干預,把能力提升上來,或許能上小學。”
專家的這句話,讓孫雨眼前一亮:“您是說孩子將來有機會讀普通學校?”
醫生點了點頭。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她知道孩子進普校意味著什么——現在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能把多多頭上“特殊兒童”的標簽去掉,能夠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只是,這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太難了。
接下來的一年,康復路走了一遍又一遍,醫院里那些像多多一樣的孩子,有的學會了說話,有的懂得了算術。只有多多,仍然不會喊“媽媽”,也說不出來其他的簡單詞語。
有時候,一想到多多的情況,孫雨就會情不自禁地哭。那時的多多,又像有了感應似的,放下手中的玩具,用稚嫩的小手,輕輕抹掉孫雨的眼淚。
人們總是說,孤獨癥的孩子,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一人一世界,不會和人交往。望著懂得心疼自己的兒子,孫雨灰暗的心里,似乎又亮起了光。
一家人擰成一股繩,越發堅韌。丈夫一邊忙于工作,一邊聯系各地的專家,聽取持續康復的建議,給孩子增加感統訓練課程;孫雨工作、家庭兩相兼顧,忙得不可開交;母親在家照顧小女兒,父親風雨無阻,帶著多多穿梭于幼兒園和康復醫院的各個教室……
漸漸地,不會雙腳跳的多多,會跳繩了。
“青蛙!”2023年初夏,快6歲的多多指著商場門口的青蛙玩具大聲喊道。簡單的兩個字,讓孫雨喜極而泣。
再后來,多多覺得疼了,會找到大人,說“吹吹”;下雨的時候,會指著屋外說“下雨”……盡管很多時候,多多并不知道詞語的意思,只是不斷地重復,但孫雨已經很開心了。
“但愿,很快我就能接這個來自星星的孩子回家,聽到你喊一聲‘媽媽。”望著正玩得入迷的多多,孫雨這樣憧憬著。
(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