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鄭英離開我們已經2年了。前不久,我再次整理母親的遺物,看到她在淮海戰役前線陣地上搶救傷員時使用過的、布滿磨痕的綁腿,不禁想起她參加革命的點滴,尤其是為了參加戰斗忍痛將兩個兒子送給鄉親的故事……
母親原名鄭桂清,1927年出生在江蘇鹽城。她13歲便成為新四軍女兵,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毅軍長給我母親改名叫“鄭英”(取“做英雄”之意),從此這個名字伴隨她一生。
1944年,由組織上介紹,母親和比她大11歲的老紅軍郭云山相識,兩年后,經組織批準結婚。婚后,母親和父親相敬互愛,同甘共苦,并肩戰斗,革命情誼深厚。
1946年12月,母親在行軍路上生下了一個男嬰,也就是我的大哥。因隊伍行至臨沂,就給他取名“臨沂”。孩子長得虎頭虎腦,很招人喜歡,也給艱難的日子帶來了歡樂。
次年2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山東萊蕪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運動殲滅戰。父親一直在前線作戰,母親也要求加入戰地救護衛生隊上前線。
但要上前線參加戰斗,就不可能帶著襁褓中的兒子。父親看母親決心已定,心情沉重地說:“我同意把孩子送給老鄉……”
組織幫助聯系了一戶姓楊的人家。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晩,四周一片漆黑,母親抱著孩子悄悄地來到了楊家。楊家有3口人,楊爹爹、大娘和兒子,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淳樸厚道、通情達理。
“楊爹爹,您和大娘就是我的親人,我和孩子的父親都要上戰場打仗,我們隨時可能會犧牲,我的兒子……就送給你們吧。”正當母親忍痛把孩子交給大娘時,襁褓里的孩子突然大聲啼哭,她趕忙抱起來喂奶。孩子慢慢入睡,母親盯著他那張稚嫩的小臉,輕輕地親吻著,禁不住淚流滿面。
楊爹爹對母親說:“閨女,你放心去打仗吧,我們會喂養好孩子的。”
后來聽說,敵人搜查村莊,來到楊爹爹家詢問孩子下落,他怎么也不肯說。敵人使出了各種殘忍手段,他至死也沒有交出共產黨員的孩子。
楊爹爹去世后,大娘精心喂養孩子,歷經千辛萬苦。直至孟良崮戰役勝利后,大娘打聽到部隊的下落,親手將孩子送還給母親。
“大娘用扁擔挑著兩只籮筐,一邊是我不到半歲的兒子,一邊是她為孩子做的衣服和鞋子等……看到他們時,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一切。”后來,母親還去看望過大娘兩次,每次見面,彼此都像見到家人一樣親切。即使很多年后,母親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也總是泣不成聲……

1969年10月,鄭英送郭曉梅參軍時合影。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了決戰階段。淮海戰役前夕,母親和父親商量后,又向華野司令員陳毅提出申請,要求上前線戰斗。
陳毅問:“那你們的兩個孩子怎么辦?”當時我的大哥才2歲,二哥剛滿月。
母親毫不猶豫地回答:“全國還沒有解放,我不能因為有孩子就停止戰斗,孩子送給老百姓。”
陳毅說:“鄭英同志,你還是想上前線當英雄啊……”
就這樣,為了趕赴前線,母親再次忍痛將大兒子交給了地方婦救會。二兒子太小,經過組織聯系,被當地一對年輕的劉姓夫婦收養。當時,他們自己的兒子也剛出生不久,那位年輕的婦女愿意用自己的奶水喂養孩子。
母親握著她的手說:“我要去打仗了,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喂養兩個孩子不容易啊!”
對方說:“共產黨軍隊是為了俺們窮人過上太平的日子去打仗,你打敵人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你的孩子受苦。”
臨走時,孩子的啼哭聲像錐子一樣刺痛母親的心,但她擦干眼淚、咬著牙,頭也不回地上了戰場。
在前線,母親不畏艱險搶救陣地傷員,用盡全力爬也要把傷員和犧牲戰友遺體背下陣地。有一次,母親在前線陣地上看見一位戰士瞪大眼睛,手里緊緊握著槍倒在血泊里……發現他犧牲后,母親從他手中拿過長槍,面對沖上來的敵人猛烈開火,保護了自己和傷員……
淮海戰役后,由于有人告密,敵人知道了劉家兩個男嬰中,有一個是共產黨員的孩子,便想通過殘酷拷打逼他們交出來。劉家夫婦不惜將自己的親生骨肉交出去被敵人殘害了。
不幸的是,我的二哥在送到劉家幾個月后,還是因病夭折了。由于當時信息不暢,與劉家人失去聯系,但對他們的這種大恩大德,母親一直銘記在心。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組織幫忙尋找大兒子的下落。聽說當時地方婦救會把孩子送到當地一戶李姓人家。當他們得知母親失去了二兒子后,就把孩子送回來了。那年,我大哥4歲。
…………
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們沿著他們的足跡,不斷前行。大哥17歲參軍,次年入黨,年年都獲評“五好戰士”,后經自己努力,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軍官;我15歲入伍,后來考入原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軍醫;弟弟18歲參加海軍,退役后成為一名優秀的公安干警……
母親生前,每次講起這些往事,都很激動,也讓我們十分感慨:戰爭年代,無數革命母親為了保家衛國,忍受和骨肉分離的痛苦,不畏犧牲、浴血奮戰;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革命先輩們贏取了勝利,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是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的。
(作者為退役軍人)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