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蚌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大家都吃過空心菜,它不僅是著名的“控糖之王”,還是抗癌排毒的高手。然而,“空心病”可沒有那么健康。當代很多大學生外表看上去還是好好的,但里面已經空了,對生活和存在的意義感到迷茫。今天,我們來淺談一下當代大學生的“空心病”及其調節方法。
北京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徐凱文率先提出了“空心病”這個概念。“空心病”不僅被醫學界視為一種臨床診斷,更被認為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一種普遍的現象,如很多大學生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具體表現為:
1.情緒低落、無意義感、興趣減退。很多學生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更沉溺于手機和虛擬社交。
2.自身孤獨感、無價值感強烈,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3.表演形人格。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為別人而生,為別人而活”。
4.只允許自己優秀,想做“人上人”,不允許自己失敗。
5.時常有自殺的負面想法,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圍繞著大學生的社會環境是勤奮教育背景下的內卷,以及來自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雞娃”和爭做“人上人”的高期待,很多被動向前沖的大學生產生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巨大焦慮感。
另外,嚴峻的就業壓力也擺在了當代大學生的面前,這讓許多大學生出現了迷茫、擺爛或干脆躺平的空心現象。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第二次心理斷乳”和自我認同矛盾化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階段;自我要求過高;自我價值取向功利化等。
許多大學生在這樣內外夾擊的壓力下產生了挫敗和迷茫感,甚至有的大學生在多次就業失敗后產生習得性無助和“人間不值得”這樣的失望心態。
我們如何解決當代大學生“空心病”問題呢?
活在當下。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曾這樣說:“活在當下,最有力量。”只有把當下活好,才有未來的意義。
允許不完美。化妝允許瑕疵,唱歌可以破音,做事失敗又如何。允許不完美,累了就歇一歇,我們沒有那么多觀眾,聚光燈效應也可以變成羅森塔爾效應。
利他,利己。親社會行為,如幫助親人、朋友和社會,那么我們的內心就會充盈、滿足,就不會感到精神貧乏。
人生是在感受路而不是盲目趕路。東方甄選的主播董宇輝說,人生是在感受路而不是一直機械趕路。與其做一個固定標準下的機器人,不如慢慢當一個用溫度和情感體驗的實心人。
設立SMART 目標。去做那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如建立一個SMART 目標,也就是具體的(specific)、有意義的(meaningful)、適應性的(adaptive)、切實的(realistic)、有時間限制的(timeframed)。設立SMART 目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實現設立的目標。
最后,相信當代大學生能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主動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找到內在的使命和價值,用知識和力量填滿“空心”,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實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