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硯(天津市靜海區醫院,天津 301600)
在1976年,顯微鏡下結腸炎這個概念被首次提出,但是直到最近幾年才將顯微鏡下結腸炎作為導致慢性腹瀉的主要因素,并獲得了臨床的高度重視。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臨床發病率與患病率在最近幾年不斷上升,相關研究資料表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普遍出現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女性病人,不同的顯微鏡下結腸炎亞型中男女比例存在差異性[1]?,F階段,青年人群中患有顯微鏡下結腸炎數量不斷增加,大概25%的病人在45歲之前被確診為顯微鏡下結腸炎,最小的病人年齡不足12歲,但是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出現在兒童中相對比較少見。一項將兒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資料表明,女性、兒童出現結腸炎疾病的風險更高,病人不但會出現腹瀉癥狀,還會存在腹痛、體質量下降以及便秘等表現[2]。
對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明確,但是大量研究資料顯示,各類危險因素,如吸煙,使吸煙人群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患顯微鏡下結腸炎,而腸道造瘺能夠使病理炎癥程度獲得改善,表明顯微鏡下結腸炎的出現和人體對于腸腔抗原的應答異常密切相關[3]。另有研究資料顯示,多種藥物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觸發或是致病原因,但是具體致病關系還沒有非常明確,普遍認為引發疾病的藥物屬于質子泵抑制劑、羥基甲基戊二酰輔酶還原酶抑制劑、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以及非甾體抗炎藥[4]。一些醫學專家認為,顯微鏡下結腸炎屬于藥物誘導的一類特異性反應,大概2/3的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曾經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物進行治療,停藥之后,病人的表現癥狀和病理損傷出現顯著的改善。此外,他們還高度懷疑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能夠引發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出現,利用對結腸上皮質子泵產生抑制,從而導致結腸上皮收縮活動降低,對于腸道正常菌群造成影響,引發水樣性腹瀉[5]。雖然上述藥物的實際致病機制還沒有獲得明確,但是當懷疑病人發生顯微鏡下結腸炎時,需要馬上停止以上幾類藥物的使用。此外,文獻資料還表明,顯微鏡下結腸炎可能和細菌感染以及感染后毒素密切相關,但是依舊缺少明確的依據[6]。
自身免疫反應異常同樣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出現因素,病人中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相對比較高,其中包含甲狀腺炎膚質、麩質過敏癥、糖尿病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顯微鏡下結腸炎和麩質過敏癥人群存在非常高的基因陽性比例,表明顯微鏡下結腸炎和麩質過敏癥密切相關[7]。一些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自身免疫血清球蛋白水平出現升高,但是到目前為止依舊沒有找到特異性臨床標記物用來診斷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腸道膽汁酸吸收異常同樣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出現因素,文獻資料中顯示,大概44%的膠原性結腸炎病人對于已標記的膽汁重吸收量出現下降,采取消膽胺能夠使病人的疾病表現癥狀獲得明顯的改善。但是顯微鏡下結腸炎不具有膽汁酸吸收不良的病人,在接受消膽胺治療之后,疾病表現癥狀也會出現改善,所以膽汁酸吸收異常是否可以引發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出現依舊存在爭議[8]。
膠原的組成、降解以及產生異常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尤其是膠原性結腸炎疾病的重要出現因素,一些醫學專家認為顯微鏡下結腸炎膠原基質降解出現減少、沒有成熟的間質基質沉積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認為腸上皮下肌纖維母細胞調節功能產生異常會引發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出現[9]。
間歇性以及慢性非血性水樣腹瀉屬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最為常見的一類表現癥狀,病人也會產生痙攣性腹痛,但是上述癥狀都屬于非特異性,和大多數其他腸炎疾病比較類似,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征。大多數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都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據文獻資料顯示,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特征性病理改變在31%的麩質過敏癥病人中存在。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病程存在多樣性,大多數病例資料顯示顯微鏡下結腸炎存在慢性反復發作的病程,同時預后效果良好,出現自發緩解率同樣具有非常大的差異,目前臨床缺少證據顯示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和結腸癌具有相關性[10]。
通過結腸鏡檢查可以顯示大多數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的結腸黏膜沒有顯著異常,一些病人會存在輕度紅斑和水腫,臨床診斷此疾病通常需要進行結腸鏡下組織活檢。淋巴細胞性結腸炎疾病的病理學表現主要為上皮內淋巴細胞增多,僅存在輕度以及無黏膜結構破壞。膠原性結腸炎疾病的病理學表現屬于黏膜下膠原層產生不規則增厚,同時伴隨毛細血管增生和炎癥浸潤,通常膠原層正常的厚度大概在2-3μm,但是膠原性結腸炎病人的膠原層厚度能夠達到10-20μm,此類病變表現為片狀非連續性[11]。淋巴細胞性結腸炎和膠原性結腸炎病人腸道固有基層中存在非常多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其中包含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血漿細胞,同時膠原性結腸炎病人和淋巴細胞性結腸炎病人的病情更為嚴重,一般存在局部輕微隱窩炎癥或是稀少隱窩膿腫,上皮表面出現塌陷,上述情況通常在膠原性結腸炎病人中更加多見。臨床中一般認為需要從病人的全結腸中各部位進行活檢,如果只選擇直腸以及乙狀結腸進行活檢,以幫助確診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并不適合,主要是因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比較,出現顯微鏡下結腸炎特征病理性改變的情況更為多發,文獻資料認為,單獨從直腸活檢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臨床漏診率高達25%[12]。
近幾年來,關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十年前,通常選擇抗炎藥物以及止瀉劑對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進行治療,消膽胺、美沙拉嗪、鉍劑以及洛哌丁胺常作為臨床醫生治療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經驗治療藥物;根據最新臨床試驗表明,無論是淋巴細胞性結腸炎或是膠原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期藥物治療或者長期藥物治療,布地奈德都屬于首選藥物。根據隨機對照研究數據表明,在短期治療中應用布地奈德,具體使用劑量為每天9毫克,能夠幫助81%的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的表現癥狀獲得緩解,對于病人的結腸黏膜產生修復作用,治療效果顯著優于接受安慰劑進行治療的病人[13]。顯微鏡下結腸炎急性期治療停藥之后,大概60%-80%的病人會復發。為了使病人的表現癥狀獲得有效緩解,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可選擇每天6毫克布地奈德藥物作為維持劑量,為病人持續治療6個月。雖然現在缺少有力的證據顯示持續使用布地奈德藥物的治療是有意義的,但是大量的臨床試驗已經證實,每天采用布地奈德3-6毫克進行治療,可以避免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復發,同時可以幫助病人的疾病表現癥狀獲得改善,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此外,年齡低于60歲的病人停止用藥屬于危險因素之一[14]。對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采取激素強的松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理想,但是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相對比較大,疾病出現復發的風險升高,所以導致此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存在局限性。相關文獻資料表明,采取布地奈德對顯微鏡下結腸炎進行治療,存在更加理想的臨床療效,疾病復發風險相對比較低,與激素相較,該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更低。如果采取最大劑量的布地奈德進行治療后依舊無效,藥物引發不良反應太大,導致病人無法耐受或維持治療期病人出現藥物依賴時,臨床可考慮為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提供免疫抑制劑,其中包含甲氨蝶呤以及咪唑硫嘌呤等,但是此種藥物不可以成為常規治療用藥。當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接受臨床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時,選擇維拉帕米、水楊酸鉍、乳香提取物、奧曲肽、益生菌以及已酮可可堿也能夠進行輔助治療,美沙拉嗪在對炎癥反應進行抑制中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病人的臨床耐受性理想,不但能使疾病表現癥狀獲得有效的緩解,還能使組織病理獲得良好的改善。目前臨床依舊在大力研發相關新型生物制劑,雖然存在良好的應用前景,但是仍需要更多的證據進行支持。當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的疾病表現癥狀非常嚴重,通過內科積極治療效果仍不佳的,可考慮為病人提供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現在臨床中對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治療方案依舊缺乏統一標準,對輕癥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提供止瀉劑,對活動性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使用短期口服布地奈德藥物,如果病人在停藥之后疾病出現復發,應繼續采取低劑量布地奈德進行長時間口服。對于癥狀相對輕微,同時口服布地奈德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可選擇口服次水楊酸鉍、美沙拉嗪以及考來烯胺進行治療[15]。
顯微鏡下結腸炎屬于導致病人出現慢性非血性水樣腹瀉的關鍵性因素,目前對于疾病的發病原因還不是非常明確,需要通過結腸鏡檢查,對于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臨床治療目的為緩解病人表現癥狀,布地奈德屬于臨床用于治療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首選藥物,此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相對比較小,但是病人停止用藥之后會出現復發風險升高情況,所以不斷分析布地奈德藥物的最小有效劑量以及降低復發非常關鍵。難治性顯微鏡下結腸炎病人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采取抗腫瘤壞死因子以及免疫抑制劑可以幫助緩解病人的疾病表現癥狀,但是上述藥物缺少隨機對照實驗??偠灾?,臨床中需要不斷證實藥物治療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有效性,并且對于治療標準進行積極的探討,特別需要著力于免疫抑制劑以及抗腫瘤壞死因子在治療顯微鏡下結腸炎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