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迎|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
STEAM教育為喚醒幼兒已有經驗、不斷深入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以“搭建和未樓”為例,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聚焦幼兒搭建過程中的多領域成長,使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整合,促進了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建構小達人活動開啟。第二屆建構小達人活動月到來,主題是“我愛我的幼兒園”。我和幼兒討論:“你們想搭建幼兒園的什么地方?”幼兒表示想先看看再決定。于是我們一起參觀了整個幼兒園,并從不一樣的視角重新觀察了幼兒園的建筑。回到教室后,幼兒興致高昂,并提出最想搭建“和未樓”。他們自由分組,一場建構游戲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散落無形的樓。幼兒走向積木區,開始搬運積木,場面略顯混亂……第一次搭建起來的“和未樓”,樣子有點奇怪。于是,我帶領幼兒再次實地觀察,并引導幼兒繪畫和記錄。在幼兒的設計圖上,可以看出第一層的風雨操場有柱子支撐,第二層的音樂廳有四扇窗戶,第三層有倉庫和防護欄。侖侖最開始畫了3扇窗戶,我請他仔細數一數,他發現原來有4扇窗戶,于是又在旁邊畫了一個。
教師思考:雖然幼兒已上大班,但在搭建中主要使用圍合、壘高等建構技能,缺乏計劃性。于是我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并畫出設計圖,并請幼兒分享經驗,加強對和未樓建筑特點的記憶。
昏暗的風雨操場。因場地原因,班級幼兒搭建的作品難以長期保留,所以我們決定換到場地更大的建構室再次搭建。從幼兒的對話中,我發現他們對風雨操場柱子的數量和位置意見不統一,對于升旗臺的位置也有不同的看法。面對幼兒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引導幼兒再次參觀并進行小組討論與記錄。對于“風雨操場和音樂廳太暗了怎么辦”這一問題,幼兒想到的解決辦法是抽掉積木。可是抽掉積木后,由于缺少支撐,風雨操場很快就倒了。于是我組織了一次“搭高小能手”集體活動,讓幼兒獲取“架空”的搭建方法。
教師思考:參觀記錄讓幼兒的經驗產生了聯結,小組成員之間也學會了協商搭建。在這次建構中,幼兒的建構水平雖有進步,但搭建方法相對單一,遇到了搭建的瓶頸。面對難題,我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并充分利用游戲分享環節,讓幼兒發現問題,以集體小組活動助推幼兒的經驗生長。
和未樓初步完工。掌握“架空”的技巧后,幼兒快速搭建好第一層,音樂廳窗戶和門的問題也得到解決。我邀請幼兒對搭建的作品進行繪畫表征,再對比設計圖,尋找不同。幼兒發現第三層的倉庫還沒有完成,房頂搭得也很奇怪,風雨操場里也沒有投放玩具,他們決定再接再厲。
教師思考:經過集體活動,幼兒能很好地掌握并運用新的建構技能,實現了建構技能的突破。可見,幼兒的建構能力可以在教師的支持下發展起來。
搭建樓梯。“和未樓”初步完成,源源提出問題:“我們要怎么走到音樂廳呢?”幼兒此時發現沒有樓梯,于是嘗試搭建。涵涵每次搭到第四層時,樓梯就倒了。她把積木塊向前挪動,搭得更高了,可是搭到第五層時,樓梯又倒了。我請幼兒自己總結原因。潔潔說:“樓梯的重心在這邊,所以才會倒。”她開始搭建兩邊都可以上的樓梯,卻被涵涵質疑:“這還是樓梯嗎?”涵涵決定自己嘗試新的辦法。我把握介入時機,讓他們在操作中判斷對錯,并嘗試引導:“雖然你們選擇的方法不同,卻都想搭好樓梯,能不能嘗試一起搭呢?”最終,大家決定先把下面搭結實,再用支撐的辦法節省材料。很快,樓梯搭建完成了。
教師思考:在搭建過程中,我以追問的形式啟發幼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與探索過程中形成經驗對接點,在失敗的經驗中學習、糾正,還要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空間,包容幼兒的行為;努力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