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班教師,在六一活動排練時,幾個站在中心位置的孩子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個男孩告訴旁邊的女孩們說:“我站的是C位。”女孩子們也回應了幾句。后來幾天,關于“C位”的討論就在班里出現了。我發現,樂于參與話題的基本是站在“好位置”的孩子,而位置相對邊緣的孩子發言就不積極。我用言語引導孩子們,盡量將大家的注意力從排位上轉移開來。但內心里,我很糾結,總覺得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孩子們以后會面臨更多“排位”“排名”問題,怎樣讓他們更坦然地對待呢?
面對這個話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C位。C就是英文“centre”,即中間之意,本意并非最重要的位置。但演繹到我們的文化中,可以試想一下,開會照相,如果領導沒有站在中間會有什么后果?本來“中”只是一個方位詞,哪里有那么重要呢?但是,如果沒有那么重要,為什么要讓最重要的人物站到最中間拍照?所以狹隘地理解C位,就是最重要的位置。
那么,在幼兒園,C位重要嗎?幼兒園是孩子們的小社會。面對成人世界帶給孩子的影響,我們要讓孩子們在教育中正確認識C位、在環境中學習面對C位現象,形成健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體會自己C位的價值感,也愿意欣賞伙伴C位,更能夠激勵自己努力。就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社會目標所關注的,能自尊、自信、自主地表現,也能關心尊重他人。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怎樣引導孩子理解C位有何不同。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能夠輪流站上C位,也能夠都是C位,在變化的環境中感受C位、理解C位、認識C位。
圓形團隊人人都是C位。圓形團隊中的C位講究齊心協力、缺一不可,“眾C”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團隊比賽、大合唱、打擊樂等集體為核心的活動,教師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三角形組合不同角度的C位。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講究合作配合、支持互利,努力做好自己,不同的C位都能發亮發光。比如舞蹈表演、童話劇演出等不同幼兒不同任務組合的活動,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引導幼兒學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差異。
交叉形配對攜手C位。講究相互成全,輪流擔任C位。比如以兩人組為單位開展的活動,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引導幼兒多發現同伴的優點、長處。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創設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成為C位,并輪流在C位中獲得成長;讓幼兒既能夠在自己成為C位過程中自信表現,也能夠在同伴成為C位時表達支持與欣賞。這才是中國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自信健康的現代中國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