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玲,張立亭
(南寧威耀集采集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廣西南寧 53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食品行業隨之壯大,食品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已成為國泰民安的重要保障[1]。而食品質量安全主要通過食品檢驗報告來判定。食品檢驗報告是檢測機構依照食品安全標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外出具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憑證文書[2]。食品檢驗報告作為食品安全的指導性文件,不僅反映了檢驗機構資質等級、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還關系著企業的競爭力[3]。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不法商販受到利益的驅使隨意使用農藥獸藥,造成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導致社會對食品生產商產生懷疑,對食品安全失去信心。因此食品檢測顯得尤為重要,檢驗部門應該努力提高資質等級、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等,為大眾營造一種安全健康的社會氛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品檢驗人員必須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及檢驗規則對食品進行檢驗。食品安全標準是食品檢驗的根本,是食品檢驗報告的法律保障。食品檢驗報告上通常有兩個標準,分別為執行標準與檢驗標準,二者引用自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分為國家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或又稱為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食品行業復雜多樣,檢測項目繁雜,食品生產商根據自身需要引用標準進行檢驗,造成食品檢驗報告引用標準參差不齊的局面。其常見的問題有以下3種。①食品生產商缺乏專業的檢驗人員,檢驗報告不引用標準,如某黃豆的檢驗報告無執行標準。②引用標準與檢驗項目不匹配,如大米檢驗引用小米檢驗標準。③引用已廢除的標準。食品安全標準會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不定期的完善、修改、更新內容,如食品產品標準《大米》(GB/T 1354—2018)[4]已代替《大米》(GB/T 1354—2009)[5];食品安全通用標準不定期的更新完善,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GB 31650—2019)[6]已代替原農業部公告第235號《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相關部分。
一份檢驗報告要具有法律效力,其基本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檢驗報告的基本信息包括產品的明細如名稱、生產批號、生產單位、包裝、質量等級、規格、抽樣人以及送樣數量等。被檢樣品的基本信息代表著產品的屬性,若缺失基本信息將影響檢驗報告的質量及法律效力。但實際中,編制檢驗報告由于檢驗人員的疏忽大意或缺少某項信息,導致基本信息缺失。例如,某紅豆包在檢驗微生物限量時需要表明產品生熟屬性,若標簽上沒有生熟屬性或缺失該項信息,檢驗結果將大打折扣;有的產品需要表明保質期及儲藏條件,但在檢驗報告未體現;有的產品的檢驗報告未注明生產批號,如沒有批號將無法溯源。
檢驗完成后應當對該產品出具是否合格的檢驗結論,檢驗結論不僅代表產品的優劣,更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但在實際出具檢驗報告時,存在檢驗結論不規范的問題。常見的不規范有以下3種。①檢驗結論用語不規范,如某紅豆包的檢驗結論僅標注“合格”兩字;某椰香面包僅檢測大腸桿菌與菌落總數,但其結論為所有項目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糕點、面包》(GB 7099—2015),并不能判斷該面包是否合格。②檢驗結論與單項檢驗項目不符,如某鴨邊腿的檢驗結論為“經檢驗,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鮮(凍)畜、禽產品》(GB 2707—2016)標準”,但其檢驗項目磺胺類并不在GB 2707—2016標準的檢驗范圍內。③檢驗結論與單項檢驗結果相矛盾,某辣椒醬的檢驗結論為“該樣品所檢項目按《辣椒醬》(NY/T 1070—2006)判定合格”,但從其報告內容來看,“總酸”的檢驗數值為2.1,已超出檢驗技術要求的2.0,因此單項判定不合格。
食品檢驗報告中檢驗項目單位應當按照相應執行標準要求錄入,原始記錄單位與編制檢驗報告單位不匹配。若檢驗人員忘記單位換算,將會影響檢驗結果的判定,尤其對營養成分的判定。例如,某食用鹽檢驗報告中碘的描述為4.25 g/100 g,而實際的原始記錄中碘的描述為4.25 mg·kg-1。
檢驗結果是食品檢驗報告重要的一部分,檢驗數據是檢驗結果核心,檢驗數據應按照相應的檢驗標準保留有限位數。但一些檢驗報告存在隨意修約數據或不按標準保留有限位數。例如,某白胡椒粉檢驗報告中水分含量描述為8 g/100 g,實則按標準應當將其水分含量描述為8.0 g/100 g。此外,檢驗結果若小于方法檢出限,則檢驗結果應當標注小于檢出限并非具體檢驗數據,若其結果標注為未檢出,則應當同時標注檢驗方法的檢出限。
檢驗數據需要具有科學性、真實性,超出正常值均需加以分析、復查。某“草菇老抽”的檢驗報告中對全氮項目的標準要求為≥1.30 g/100 g,實測值為1.67 g/100 g,氨基酸態氮(以氮計)項目標準要求為≥0.70 g/100 g,實測為1.12 g/100 g,檢驗結論為合格,從單項檢驗項目看似沒問題,但綜合全氮與氨基酸態氮(以氮計)數據異常。
食品行業復雜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檢驗機構對產品的屬性沒有明確分類界限,導致一系列后續問題。如某“香芋包”實為生制品,誤歸為熟制品,按照熟制品微生物限量檢驗。
檢驗報告中較多使用范圍值、限高量值或限低量值表示食品中的一些營養性指標和危害性指標的數值要求,如“≥”表示特征性指標或營養性指標,“≤”表示危害性指標。例如,某“藤椒雞排”的檢驗報告中把過氧化值檢驗要求錯誤的描述為≥0.25 g/100 g;某“白砂糖”的檢驗報告中把鉛的限量要求錯誤的描述為≥0.5 mg·kg-1。
食品檢驗報告是檢驗機構對檢驗數據依照一定的格式形成文字性結論,是食品生產企業分析食品安全情況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判斷食品是否符合國家相關安全標準的直接依據,也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監管的有效技術支撐,更是“最嚴謹的標準”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因此其本身應具有嚴謹性、客觀性、可信性和權威性[7-8]。但從本文中的較多實例來看,食品檢驗報告的客觀性、科學性、權威性、嚴謹性等多方面均存在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份合格的食品檢驗報告,需要合理的檢驗制度保駕護航。食品檢驗從樣品檢驗到出具檢驗報告涉及較多的環節,要求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根據食品檢驗報告的基本流程盡快出臺食品檢驗報告方面的規范性管理文件,其中包括抽樣、運輸、存貯、樣品移交、檢驗以及報告等。加強檢驗制度的建設,才能保證檢驗報告的客觀性、嚴謹性、權威性、可溯源性以及準確性。同時要求檢驗人員嚴格執行檢驗制度,做到有據可循,環環相扣,從而使檢驗過程制度化、規范化,以保證檢驗報告的質量。
食品檢驗報告上出現低級錯誤,主要是由工作人員造成,因此重視人才培訓,提高職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①檢驗機構要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教育培訓,明確人員的責任范圍,從整體上提高檢驗部門的素質水平。②定期召開檢驗座談會、講座等活動,組織人員相互學習,提高職業能力。③食品檢驗是一項專業性的活動,檢驗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修改更新,這需要檢驗人員不斷學習食品法律法規,如食品通用標準、食品產品標準、理化檢驗方法標準等。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經驗,才能做好食品檢驗工作。
合理規范的食品檢驗行業需要一個完善的質量監管考評體系。完善的質量監管考評體系是食品質量檢測工作的運營依據,對其過程進行規范化、合理化整合,可促進食品檢測工作效率的提升[9]。因此,檢驗機構應完善檢驗報告質量監督考評體系,不定期抽查與復核出具的食品檢驗報告,保證檢驗報告的質量;對檢驗人員進行不定期考核,并將考評結果直接與工作人員的績效掛鉤,對于工作突出的人員給予物質獎勵,促使人員重視質量,且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對每一份食品檢驗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科學性、權威性負責。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食品檢驗報告在商業競爭中越發重要。目前,食品檢驗報告仍存在較多錯誤,檢驗機構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檢驗報告的質量水平。此外,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食品檢驗報告方面的規范性管理文件,加強對檢驗機構的管理。